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禁忌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茯苓出自《神農本草經》。《別錄》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乾。 

茯苓是一味延年益壽之藥,「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魏晉、唐宋時期服食茯苓已很普遍。到了清代,茯苓被當做養生益壽要藥,尤其是慈禧太后,不但自己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有人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研究,發現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藥就是茯苓,在78%的方中皆有。

茯苓含蛋白質、卵磷脂、膽鹼、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能夠增強機體組織的生理活性,促進人體免疫系統功能,誘生和促誘生干擾素和白細胞調節素,間接抗病毒、抗腫瘤,減輕放療與化療的副作用,且能夠保肝降酶,延緩衰老,美容養顏。茯苓所含的卵磷脂和膽鹼,能增強和改善大腦功能。其所含的茯苓素利尿功效較佳,有助於降血糖和減肥。

茯苓的功效

(一)茯苓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咳逆,嘔逆,惡阻,洩瀉,遺精,淋濁,健忘等症。

《藥征》:"主治悸及肉瞬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醫學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二)茯苓的名家論述


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用藥心法》:"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湯液本草》:"茯苓,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

《本草衍義補遺》:"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

茯苓的作用

(一)茯苓的作用

利尿作用

茯苓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並能降胃酸。另對CCl4所致大鼠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使谷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防止肝細胞壞死。

降低血糖

茯苓能降低血糖,對於高血糖人士來說,茯苓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對心臟的作用

中醫認為,茯苓可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實驗也表明,酊劑、浸劑能抑制蟾蜍離體心臟,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則能使心收縮加強。對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無鎮吐作用。

抗腫瘤作用

茯苓多糖體在動物試驗中呈現了強烈的抗腫瘤作用。茯苓具有抗胸腺萎縮及抗脾臟增大和抑制腫瘤生長的功能。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1)增加巨噬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

(2)羥甲基茯苓多糖能明顯增強小鼠脾抗體分泌細胞數以及特異的抗原結合細胞數。

(3)增加酸性非特異酯酶陽性淋巴細胞數。

(4)增強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

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茯苓能夠使得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能使離體健康人紅細胞上升約25%,並能有效地延緩溫育過程中血細胞的耗竭。實驗表明,茯苓可使小鼠血漿皮質酮明顯升高。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茯苓煎劑有鎮靜作用。茯苓與戊巴比妥鈉的協同作用。茯苓煎劑(10g/kg)未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用40g/kg的劑量則使麻醉時間較對照組更顯著延長,隨著劑量的加大,鎮靜指數也隨之增加。這種協同作用,可能是由於它們的中樞抑製作用所致,也可能是妨礙了戊巴比妥的分解與排泄而致麻醉時間延長。

抗癌

茯苓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痰飲內停、濕熱壅結者。

補氣健脾

中醫認為,茯苓可用於脾虛洩瀉。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又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治痰

茯苓用於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二)茯苓的食用注意


陰虛火旺,口乾咽燥者不宜用。

老年腎虛,小便過多,尿頻遺精者慎用。

茯苓的衍生物

(一)茯苓餅


茯苓餅,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製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麵粉做成薄餅,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攔勻的蜜餞松果碎仁,其形如滿月,薄如紙,白如雪,珍美甘香,風味獨特。關於茯苓餅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不過這種蠟煎的餅並不好吃。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松,餅利於薄」的主張,於是,後來的餅就越來越薄。因為滋補性強加上慈禧愛吃,所以身價百倍。

主料:糯米粉200克,茯苓200克 輔料:白砂糖100克

製作:將茯苓磨成細粉,加米粉、白糖加水適量,調成糊,以微火在平鍋裡攤烙成薄餅即可。

用法:可經常吃或佐食。

效用:健脾補中,寧心安神。適用於氣虛體弱所致的心悸、氣短、神衰、失眠以及浮腫、大便溏軟等。

(二)茯苓粉


茯苓粉的功效

茯苓粉是中藥茯苓的粉末,常見有呈白色、淺灰色,沖泡後呈深灰色。性平、味甘、淡,含有三萜類、多聚糖類及膽鹼、脂肪、卵磷脂、鉀、鎂等多種元素。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茯苓不僅可顯著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而且可使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更多的氧,以供給組織細胞。同時,還可使細胞組織(包括皮膚、黏膜、毛髮等)活性增強,活力增大,處於健康狀態,從而使我們的皮膚、毛髮顯得更加滋潤,達到美容的效果。

茯苓粉怎麼吃

(1)沖服

最好先用冷開水攪成糊狀,泡水、熱牛奶沖服。

(2)煮粥,或是做成麵食

茯苓粉、大米各30克,紅棗7枚。先煮米,沸後放入紅棗,至粥將成時放入茯苓粉,用筷子攪勻即成。常食有健脾、益氣、安神功效,可用於頭暈、乏力、心悸、失眠等症。

(3)茯苓奶茶

茯苓粉十克,牛奶二百毫升,先將茯苓粉用涼開水適量化勻,再加入煮沸的牛奶既可。

用法;每日早晨空 腹服用,延緩衰老,健脾強身。

(4)苡仁茯苓粥

苡仁200g,茯苓粉10g,粳米200g,雞胸脯肉50g,干香菇4個。先將香菇泡發,切成丁;雞脯肉去皮、去油脂,入鍋內煮30-40分鐘後撈出,切為肉丁;茯苓研粉;然後將苡仁用水反覆搓洗,再用熱水浸泡1夜,瀝干後加7倍清水煮沸,熬爛;將粳米加5倍清水煮1個小時,兩粥合併,加入香菇、雞肉丁、茯苓粉,再煮至稠為度。服食時可加調料。

(5)山藥薏仁茯苓粳米粥

茯苓(研末)30克,薏仁30克,山藥50克,粳米100克。先將粳米、薏仁、山藥加水適量,煮至半熟,放入茯苓粉,和勻後煮熟,空腹服用。

(6)白茯苓粥

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鹽、味精少許。1粳米淘洗乾淨。2粳米、茯苓粉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燉至米爛,再加味精、鹽、胡椒粉、攪勻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健脾胃,利水腫,可用於老年性浮腫。

(三)白茯苓


白茯苓,中藥名。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通常為中藥飲片。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四)茯苓糕


茯苓糕的傳說

茯苓糕,又名「復明糕」,是閩南民間傳統手工食品。它來源有這樣一段傳說。清兵入關建立清王朝後,對廣大人民實行「留發不留頭」的民族壓迫。順治五年(1648)農曆八月廿六日,清兵攻陷同安,屠城3天,三萬多無辜百姓慘遭殺害。同安一帶百姓,在鄭成功「抗清復明」的旗幟下,奮起反抗,和清兵開展長期的「拉鋸戰」。為了便於大規模開展有組織的反清活動,城內有位姓李的商人,就蒸了一種糕叫「復明糕」,意在恢復明朝,每片糕裡藏有一片紙條,上面寫著聯合行動的時間、地點和訊號。這樣,屬於「抗清復明」組織的基本群眾買到「復明糕」後,便自覺地參加到搞清行列。當時還有一條規定,即小孩不准吃「復明糕」,主要是怕小孩不懂事,吃「復明糕」容易洩漏字條的機密。所以,至今同安還有放牛娃和撿豬糞的小孩別想吃「復明糕」的俗語流傳。因為「復明」與「茯苓」的方言語音相近。所以,代代相傳就把「復明糕」叫成「茯苓糕」。

茯苓糕的做法


配方:茯苓50克 麵粉450克

製作:

(1)把茯苓烘乾,打成粉,與麵粉混勻。

(2)把茯苓、麵粉混勻,加入發酵粉,用清水揉合成麵團發酵,發好後製成5厘米見方一塊的糕狀。

(3)把茯苓糕上籠用武火大氣蒸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早餐食用。

功效:健脾滲濕,寧心安神。高血壓氣虛濕阻型患者食用。

茯苓的食用方法

(一)茯苓的常用食法

開胃湯


茯苓15克,淮山藥12克,穀麥芽各30克,鮮、干鴨胗各1個,煮湯飲服。治小兒消化不良,不思飲食。

茯苓豆腐


原材料:茯苓粉20g、豆腐500g、胡蘿蔔、香菇適量(3人份量)

烹調方法:將茯苓粉與豆腐伴和均勻,用鹽、料酒調味,再將胡蘿蔔和發好的冬菇放入鍋內炒至半熟,然後將豆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調小火慢慢燜煮,最好調味起鍋食用。

健脾化濕、消食減肥,由於此藥膳中主要食材是豆腐,因此患有腎功能不全、痛風的人群不宜多吃。

荷葉茯苓粥


食材: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砂糖適量。

做法:

1.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去了荷葉渣的湯中;

2.同煮成粥,出鍋前加白砂糖調味即食。

此粥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二)茯苓的附方


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治水腫: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飧洩洞利不止:白茯苓-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治濕瀉:白朮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原病式》獲苓湯)

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餘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洩,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干,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局方》威喜丸)

治心虛夢洩,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證治要訣》)

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驗方》)

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治皯:白蜜和茯苓塗上,滿七日。(《補缺肘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