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的功效與作用


性溫;味辛;歸脾,胃經。

功效溫胃,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噎脯反胃,食滯,瘴瘧,冷癖。

禁忌陰虛有熱者忌服。

高良薑是什麼

高良姜也叫風姜、小良姜、高涼姜、良姜等,為姜科植物的乾燥根莖,夏末秋初採挖,除去鬚根及殘留的鱗片,洗淨,切段,曬乾。可入藥,還可以作為調味劑使用與烹飪方面。該植物主要分佈於我廣東和廣西,通常生長於荒坡、灌木叢或疏林之中。

別名:高涼姜、很姜、蠻姜、小良姜、海良姜

高良姜在我國古代的諸多藥典如《本草綱目》及《中國藥典》均有記載。而在《圖經本草》中則對高良姜有更詳細的記載:「春生莖葉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許,花紅紫色如山姜」。高良姜對人體造血機能有顯著促進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其性甘辣、清涼,除煩熱、利津小便,通三焦團壅、塞氣抗寒、散氣之功效,且明目驅瘴。」其味辛,性溫。有溫胃散寒、行氣、消食止痛之功效。主治脘腹寒痛、胃寒吐瀉、消積食滯、消化不良等症。

高良姜圖片


高良姜的功效

【性味】辛,溫。

《別錄》:大溫。

《本草拾遺》:味辛,溫。

【歸經】入脾,胃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二經。

《本草新編》:入心與膻中、脾、胃四經。

【功用主治-高良姜的功效】

溫胃,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噎脯反胃,食滯,瘴瘧,冷癖。

《別錄》: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藥性論》:治腰內久冷,胃氣逆、嘔吐。治風,破氣,腹冷氣痛;去風冷痺弱,療下氣冷逆沖心,腹痛,吐瀉。

《本草拾遺》:下氣,益聲。煮作飲服之,止痢及霍亂。

《日華子本草》:治轉筋瀉痢,反胃嘔食,消宿食。

《本草圖經》:治忽心中惡,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塊,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為末,煎湯常飲之佳。

《珍珠囊》:溫通脾胃。

《滇南本草》:治胃氣疼,肚腹疼痛。

《綱目》:健脾胃,寬噎膈,破冷癬,除瘴瘧。

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

《本草求原》:治腳氣欲吐,目卒赤,頭痛,風冷痺痛。

《廣東中藥》:治寒疝濕痺。

散寒止痛:用於時發時止的胃脘寒痛,常與香附配用,如良附丸;若脘腹感寒絞痛如刺、兩脅脹滿,常與厚樸、桂心同用,如高良薑湯;亦可與五靈脂配用;若寒疝腹痛,可與小茴香同用。

溫中止嘔:用於胃寒氣逆、嘔吐清水、四肢冰冷等證,可與大棗同煎服,也可與半夏、生薑配用。

和胃平逆:用於寒邪客胃、氣機失調、逆氣上衝之呃逆,可與半夏、丁香同服。

高良姜的藥理作用


(一)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調節胃功能

其水煎劑能強烈抑制胃腸推進運動,但又可促進胃排空。高良姜、吳茱萸1:1混合液有抗大鼠應激性潰瘍,抑制胃運動,降低胃張力,減少收縮幅度,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

調節腸功能

其水煎劑有興奮腸管的作用,能對抗阿托品、腎上腺素引起的腸活動,其作用為通過組胺樣和抗腎上腺素樣作用而興奮腸管。高良姜又含抑制組胺所致腸收縮的物質,能使兔腸張力和收縮幅度明顯抑制,表現有類似阿托品樣的作用。

抗胃潰瘍

其水提物能明顯對抗水浸應激性潰瘍,可預防致壞死物質所引起的胃黏膜急性損傷。

促進胃液分泌

其浸出液灌胃有刺激胃酸排出量增加的作用,在灌注後3小時內,總酸排出量為對照組的3倍,同時,動物嘔吐增多,胃液中黏液增多。

抗腹瀉

其水提物對蓖麻油和番瀉葉引起的腹瀉有明顯的對抗作用。

利膽

其水提物十二指腸給藥,有明顯的利膽作用。

(二)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促進微循環

對心絞痛有快速的止痛作用。能使腎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微血管收縮時間有明顯的推遲,對血管管徑的擴張比川芎明顯提前。

抗凝、抗栓、抗聚

其水提物有抗凝作用,能使實驗性血栓形成延遲,對兔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對心肌保護

其水提物對應激狀態下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心肌損傷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高良姜能明顯降低血清和肝內甘油三酯的含量。

(三)抗炎鎮痛

抗炎

其水提物小鼠灌服能抑制耳廓腫脹、足跖腫脹及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

鎮痛

其水提物小鼠灌服能抑制扭體反應,延長對熱痛刺激的反應。其抗炎鎮痛作用可能與抑制前列腺合成的釋放有關。

(四)其他

提高耐缺氧能力

其水提物能延長KCN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提高小鼠在低氧條件下的氧利用能力,減慢耗速度。

抗腫瘤

其乙醇提物對小鼠S180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所含胡椒酚和丁香酚類7種化合物均有抗癌作用。所含1-乙酰氧胡椒酚醋酸鹽及有關化合物對人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

抗菌、抗真菌

其水煎劑對lo種革蘭陽性細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三種胡椒酚衍生物具有較強的抑制真菌作用。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和潰瘍病之胃痛。

治療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

治療慢性腸炎,大便稀薄。

高良姜的妙方應用


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高良姜五兩,厚樸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再服,若強人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薑湯)

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寬胸下氣,進美飲食,療一切冷物所傷:良姜(去蘆)、乾薑(炮)等分。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橘皮湯下。妊娠婦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治心脾痛:高良姜、檳榔等分,各炒。上為細末,米次調下。(《百一選方》)

治心口一點痛,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終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須要各焙、各研、各貯。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錢,香附末一錢;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錢,香附末二錢,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錢五分,香附末一錢五分,以米飲湯加入婪汁一匙,鹽一撮,為丸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治霍亂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兩,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頓服。(《備急方》)

治霍亂嘔吐不止:高良姜(生銼)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棗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頓服。(《聖濟總錄》冰壺湯)

治諸寒瘧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鍛,留性,為末。每服三錢,雄豬膽一個,水一盞,溫和膽汁調下。(《續本事方》)

治風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頰腫痛:良姜一塊(約二寸),全螞一枚(瓦上焙乾)。上為末。以手指點藥,如齒藥用,須擦令熱徹,須臾吐出少涎,以鹽湯漱口。(《百一選方》逡巡散)

腳氣欲吐(患腳氣病的人,容易發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點豉粥。有發吐感覺時,立即服藥)。用高良姜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間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兩代替,清水煎服。療效較差,然亦有效。

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兩,切片,分成四份:一兩以陳米半合炒黃,去米;一兩以陳壁土半兩炒黃,去土;一兩以巴豆三十四個炒黃,去豆;一兩以斑蝥三十四個炒黃,去蝥。另取吳茱萸一兩,酒浸一夜後,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為末,以浸吳茱萸的酒調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薑湯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錢,五靈脂六錢,共研為末。每服三錢,醋湯調下。

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寬胸下氣。用高良姜、乾薑等分,炮過,研細,加麵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飯後服,桔皮湯送下。妊婦忌服。

脾虛寒瘧(寒多熱少,不思飲食)。用高良姜(麻油炒)、乾薑(炮)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五錢,以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病前,熱酒調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藥末,加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乾薑,半生半炮各半兩,穿山四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豬腎煮酒送下。

雙目突然紅痛。用小管吹高良薑末入鼻。使打噴嚏,紅痛即消。

治產後卻,腹痛陣作,或如錐刀所刺,洞瀉腸鳴:良姜、當歸、桂心、芍葯、附子、川芎各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方中高良姜散熱止痛,為君藥。(《產育寶慶集》調中湯)

治肝郁氣滯,胃有寒凝之胃脘痛,胸悶脅痛,經痛等:高良姜(酒洗,烘研)、香附(醋洗,烘研)各3g。為末,以米飲湯加入生薑汁1匙,鹽1點為丸,每服6g,每日2次,溫水下。方中高良姜散熱止痛,行氣,為君藥。(《良方集腋》良附丸)

治餐食生冷,久為積:良姜、辣桂、香附、烏藥、益智仁各30g,甘草15g。上為末,每服6g,入少許鹽沸湯點服。方中高良姜溫中行氣,為君藥。(《直指方論》雞舌香散)。

高良姜養生藥膳

高良姜粥


原料:高良姜3克,大棗10克,大米50克。

做法:

先將大米淘洗乾淨,高良姜、大棗洗淨。 鍋中加入適量水,放入高良姜、大棗煮幾個沸,然後下大米煮粥食之。藥膳功效:本品能溫中散寒,適用於胃寒作痛或寒霍亂、吐瀉交作、腹中疼痛等症。

高良姜燉雞

原料:雄雞1只,高良姜、草果各10克,陳皮、胡椒各5克,蔥、醬、鹽、醋各適量。    

做法:

雞宰殺去毛及內臟,洗淨切塊,備用。  鍋中加適量水,放入雞塊、高良姜、草果、陳皮、胡椒、蔥等佐料。  文火燉至肉爛脫骨即可食用。藥膳功效:補虛散寒、理氣止痛,適用於肝癌氣滯型疼痛者。

二姜羊骨粥

材料:粳米100克,粳米100克,羊骨500克,羊骨500克,陳皮6克,陳皮6克,高良姜6克,生薑6克,草果3克,草果(燥濕溫中,辟穢截瘧)3克

做法:

(1)將羊骨洗淨並錘破放入鋁鍋內;

(2)加入生薑、食鹽、良姜、草果、陳皮及適量清水;

(3)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熟,潷出湯汁,待用;

(4)將粳米淘洗乾淨後放入鍋內,加入1000克羊骨湯;

(5)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至粥熟即成。

養生功效:具有健骨強腰之功效,適用於虛勞引起的腰膝無力、骨質疏鬆等症。

高良姜酒


取高良姜70克,藿香50克,黃酒500毫升。先將高良姜用火炙出焦香,打碎,藿香切碎,置砂鍋中,加入黃酒,煮至三四沸,過濾去渣即成。本品具暖胃散寒,芳香化濁,理氣止痛之功效。適於胃寒嘔吐,脘腹冷痛,霍亂吐痢者服用。

高良姜陳皮粥

取高良姜25克(切片),陳皮5克,粳米、水適量。一起放入鍋中煮粥。每日2次,每次2碗。適於腹痛者服用。

高良姜宜忌配伍

配伍應用:

配香附:香附辛散苦降,乃理氣之良藥,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氣、調經止痛;高良姜辛辣芳香,溫熱行散,功專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二藥伍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效佳。

配厚樸:氣滯寒濕,胃脘疼痛,氣不行則滯不去,寒不散則痛不減,故治宜溫中祛寒、行氣止痛。高良姜味辛氣熱,以溫中散寒為長;厚樸味苦辛,氣溫,以行氣消滯為最。二藥相伍為用,散寒、行氣並舉,溫中止痛最效。

配乾薑:胃有寒,則胃脘冷痛、嘔吐、噫氣;脾有寒,則腹冷、腹痛、腹瀉。脾胃皆寒,則上逆下瀉。高良姜與乾薑,均為辛熱之品,同是溫中散寒之要藥,但高良姜以祛胃寒為長。於姜以散脾寒為要,二者同用,脾胃寒邪並祛,上止逆、下止瀉、溫中陽、止疼痛。

配大棗:脾氣虛弱,寒邪內生,飲食不佳,嘔吐不止,治宜和胃健脾、散寒止嘔,取味辛氣熱之高良姜溫中陽、祛寒邪,伍以味甘性溫之大棗補中虛、健脾氣,扶正兼以祛邪、祛邪勿傷正氣,相輔相成,益氣散寒,止嘔力彰。

配半夏:胃中寒,飲食少,常嘔吐,腹滿脹。高良姜辛溫,祛中寒,溫中陽;半夏辛溫,和胃氣、降寒逆。二者相伍為用,散寒和胃,降逆止嘔,功效大增。

配蒼朮:高良姜溫中散寒、行氣除冷;蒼朮辛香燥烈、祛濕健脾。二者合用,散寒祛濕,溫中健脾,為寒濕中阻、脘腹脹滿、疼痛不舒、舌苔濁膩等證之要藥。

配小茴香:肝經有寒,寒疝腹痛,小腹掣痛;肝寒橫脾犯胃,嘔吐食少,腹冷腹瀉。小茴香止痛除肝寒,配伍高良姜溫脾,肝脾同治,寒去痛止。養生禁忌

禁忌】陰虛有熱者禁服。胃熱者忌服。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火熱注瀉,心虛痛,法鹹忌之。

用法用量】 3~6克。

高良姜的真偽辨別

在商品中有以同科植物益智乾燥根莖冒充高良姜者,使用時注意鑒別。

真品高良姜

外觀呈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枝,直徑在1~1.5厘米,節間長約0.2~1厘米,表面有細密的縱皺紋及波狀環節,下側面有圓形的細根殘痕;表面為暗紅棕色;聞之氣味芳香,口嘗味辛辣。還可用簡單的化學測試法:1.用其醇提取物加溫觀其顏色,真品呈黃綠色。2.用三氯化鋁做螢光反應,亦呈黃綠色。3.做香草酸濃硫酸反應,呈淺紫紅色。

偽品益智乾燥根莖

外觀與真品相似,但個兒較大,直徑在1.5~3厘米之間,節間長1~3厘米,表面無縱皺紋及細根殘痕,為紅棕色至棕褐色;聞之氣微,略有香味,但不及真品味竄芳香,口嘗辛辣味亦不及真品。經化學測試,其醇提取物加溫後呈淺黃綠色,螢光反應呈棕色,濃硫酸反應無色。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高良姜100%煎液對炭疽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及類白喉桿菌、肺炎球菌、各類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而偽品益智雖與高良姜為同科植物,但不具備真品的各項功效,故不可代替高良姜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