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氣桿菌腸炎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產氣桿菌腸炎症狀

食物中毒型腸炎:

常有陣發性腹痛與腹瀉,大便水樣,不帶血與粘液,嘔吐少見,不伴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病程短暫,一般在24h內恢復。

壞死型腸炎:

2周到6個月的雞常發生壞死性腸炎,尤以2~5周齡散養肉雞為多。臨床症狀可見到精神沉鬱,食慾減退,不願走動,羽毛蓬亂,病程較短,常呈急性死亡。

產氣桿菌腸炎病因

食物中毒型腸炎:

本型產氣莢膜桿菌是梭狀芽胞桿菌屬的種,革蘭陽性,可形成芽胞。根據所產生的可溶性抗原可分為A、B、D、E等5型。食物中毒型腸炎大都由A型引起。本菌能產生各種外毒素,其中×毒素是一種卵磷脂酶,可水解卵磷脂,並有溶血作用。引起食物中毒型腸炎的腸毒素僅在形成芽胞時產生,本菌在自然界分佈甚廣,存在於正常人與動物糞便中,也可從土壤、垃圾、蒼蠅、水、牛奶與食物中檢出。食物媒介以各種肉類與肉製品為主。肉類污染本菌後,於加熱處理時芽胞不但未被殺死,反被激活易促進發育繁殖;食物中的氧氣被熱驅除後,造成厭氧環境也有利於本菌的大量繁殖,含活菌量達106一107/g以上才具有危險性。腸毒素作用機制與霍亂弧菌所產生者相似,小腸粘膜並無明顯病理變化。

壞死型腸炎:

C型魏氏梭菌產生的α、β毒素,是引起感染雞腸粘膜壞死這一特徵性病變的直接原因。

產氣桿菌腸炎診斷

食物中毒型腸炎:

診斷主要依靠從可疑食物及患者糞便中厭氧培養分離出大量的產氣莢膜桿菌,結合臨床症狀可確診。必要時可將細菌培養液注入結紮的兔迴腸曲作腸毒素試驗,可引起腸腔內液體積聚。

壞死型腸炎:

臨床上可根據症狀及典型的剖檢及組織學病變作出診斷。進一步確診可採用實驗室方法進行病原的分離和鑒定及血清學檢查。

產氣桿菌腸炎治療

產氣桿菌腸炎西醫治療

一、食物中毒型腸炎的治療:

以對症療法為主,毋需應用抗生素,必要時可給生理鹽水靜脈滴注,糾正失水與電解質紊亂。

二、壞死型腸炎的治療:

1、非手術治療 採用各種支持療法,其中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輸液及抗感染性休克等綜合治療措施,以期達到病情穩定。

(1)液體支持:尤對危重患者應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並採取中心靜脈壓監測下輸液,注意有效的循環復甦。在擴容輸液的同時根據情況要補充鮮血、血漿、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複合物及輸入血小板等。

由於腹瀉、嘔吐造成的液體丟失和禁食引起的攝入不足在出現血容量降低的同時會引起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的紊亂。動態監測血生化指標,補充鈉、鉀、氯及可能出現的鈣、鎂和微量元素的不足,糾正代謝性酸中毒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是搶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2) 營養支持:該類病人屬於高分解代謝狀態,其基礎代謝率可增加到50%~150%,需要蛋白和熱量的補充,有條件時可採用代謝車(metabolic cart)測定病人能量消耗,指導補液。臨床上多採用葡萄糖、中長鏈脂肪酸、氨基酸作為營養支持的底物,熱氮比例可為 418kJ(100kcal)︰1g。在嬰兒因為各器官主要代謝物質為脂肪,脂肪乳劑的量可達4g/(kg·d),在幼兒進行營養支持時,必需氨基酸應為總攝入氨基酸的40%~50%。對嬰兒給液應細緻地計算。給予適量的谷氨酰胺可改善氮平衡,促進腸道黏膜細胞的營養與更新,並注意對體內所需各類維生素的補充。在營養支持的過程中應注意對併發症的監測。

(3)抗休克治療:腸源性感染造成週身炎性反應,嚴重時導致感染性休克。補液、糾正循環血量不足是抗休克的主要措施,在行有效的液體復甦時,可給予血管擴張藥如莨菪鹼等。同時選用對腸內細菌有效的藥物,如甲硝唑、氟哌酸、三代頭孢菌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等,一般選用兩種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改善週身狀況,穩定溶酶體膜,抑制炎性介質釋放,一般用藥3~5天,但應注意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加重腸道出血、促發腸穿孔之虞,應慎用。投止血藥物如對羧基苄胺、維生素K、止血敏等。生長抑素類藥物如善得定(sandostatin)對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在抗休克治療的同時應注意呼吸支持、供氧、給予強心、利尿藥物、觀察尿量、高溫時降溫等。根據病情變化要不失時機地決定外科手術治療。

(4)飲食管理:在經前述內科治療後如病人情況獲得改善應繼續胃腸外營養並保持胃腸減壓,繼續使用抗生素7~10天,以期獲得完全緩解。進食時應先以清流質開始,漸漸過渡到流質、半流質、少渣飲食,對進食後又出現消化道症狀者應停止,待症狀消失後再進食。

對嬰兒的餵養恢復是一個耐心、細心的飲食護理過程,要注意觀察進食後反應,餵養應選擇從進水開始,以後給稀釋牛奶,觀察大便瞭解消化情況,注意防止腹脹及胃瀦留。

2、外科治療 以手術為主的外科治療是內科治療措施的繼續,應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充分估計病人耐受的能力,選擇可靠的麻醉方法。

(1)外科治療的適應證:

1有明顯的腹膜刺激征,有腸壞死、腸穿孔可能者;2經積極的非手術治療,全身中毒症狀不見好轉,腹部脹氣,壓痛、肌緊張體征加重提示有腸壞死傾向者;3腹腔穿刺抽出滲液呈棕色、渾濁,塗片有細菌感染者4腹痛、腫塊,有腸梗阻表現採用非手術療法不見好轉;5自肛門排血性便嚴重而持續,血小板減少,難於糾正的酸中毒者;6X線片門靜脈有積氣,腸壁有積氣者。

(2)手術處理方式與原則:手術方式應根據週身情況和腸管病變嚴重程度而定。

1對限局性缺血、壞死穿孔者行腸切除,腸吻合。由於腸黏膜病變範圍往往超出漿膜面顯示的範圍,因此對腸切除的範圍比通常要有所擴大,可以通過檢查腸切除後保留斷緣的黏膜血運情況加以判斷。

2由於病變呈節段性分佈,因此在腸切除時應考慮到切除方式,即分段切除吻合還是對鄰近病變腸段一併切除,應以盡量減少吻合口,但又要保留正常腸段減少切除範圍為原則。

3對危重病人為縮短手術時間,爭取更多搶救機會,在行病變腸段切除後,可做近、遠側斷端造瘺,待一般情況穩定後再行二次手術做造瘺還納。

4 開腹後如果發現病變範圍廣泛,已累及全部小腸及至結腸而不能切除迫行關腹者應繼續進行支持治療,待24~48h後如果情況允許可行二次探查,瞭解腸管變化,以期進一步處理。有作者在處理此類病例中於空腸上段放置一細塑膠管經腹壁引出體外,借此灌注抗生素,經綜合治療而使症狀緩解。

5在行腸切除吻合後,凡病情又有進展者應果斷決定行二次探查,做出相應處理。

6如果病人情況極差,而又證實有腹膜炎,腸穿孔者也可在局麻下做下腹小切口單獨行腹腔引流,待情況允許時再考慮進一步手術治療。

產氣桿菌腸炎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