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疹(別名:風痧,隱疹)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風疹症狀

1.獲得性風疹(或自然感染的風疹)

潛伏期平均18天(14~21天)。

(1)前驅期:較短暫,約1~2天,症狀亦較輕微,低熱或中度發熱、頭痛、食慾減退、疲倦、乏力、咳嗽、噴嚏、流涕、咽痛、結合膜充血等輕微上呼吸道炎症,偶伴嘔吐、腹瀉、鼻出血、牙齦腫脹等,部分患者軟顎及咽部可見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頰黏膜光滑,無充血及科氏斑,一般說來,嬰幼兒患者前驅期症狀常較輕微,或無前驅期症狀,而年長兒及成人患者則較顯著,並可持續5~6天。

(2)出疹期:通常於發熱1~2天後即出現皮疹,皮疹初見於面頸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內佈滿軀幹和四肢,但手掌,足底大多無疹,皮疹初起呈細點狀淡紅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徑為2~3mm,面部,四肢遠端皮疹較稀疏,部分融合類似麻疹,軀幹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類似猩紅熱。

皮疹一般持續3天(1~4天)消退,亦有人稱為“三日麻疹”,面部有疹為風疹之特徵,少數患者出疹呈出血性,同時全身伴出血傾向,出疹期常伴低熱,輕度上呼吸道炎,脾腫大及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其中尤以耳後,枕部,頸後淋巴結腫大最明顯,腫大淋巴結輕度壓痛,不融合,不化膿,有時風疹患者脾臟及淋巴結腫大可在出疹前4~10天就已發生,疹退時體溫下降,上呼吸道症狀消退,腫大的淋巴結亦逐漸恢復,但完全恢復正常常需數周以後,皮疹消退後一般不留色素沉著,亦不脫屑,僅少數重症患者可有細小糠麩樣脫屑,大塊脫皮則極少見。

無皮疹性風疹:風疹患者可以只有發熱,上呼吸道炎,淋巴結腫痛,而不出皮疹,也可以在感染風疹病毒後沒有任何症狀,體征,血清學檢查風疹抗體為陽性,即所謂隱性感染患者,在不同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顯性感染和無皮疹的或隱性感染患者的比例為1︰6~1︰9。

2.先天性風疹綜合征(CRS)

胎兒被感染後,重者可導致死胎,流產,早產,輕者可致胎兒發育遲緩,出生體重,身長,頭圍,胸圍等均比正常新生兒低,此差距至1歲時往往還不能糾正,此類患嬰易有多種畸形,有謂新生兒先天畸形中5%以上由於先天性風疹所致,先天畸形或疾病常見者有白內障、視網膜病、青光眼、虹膜睫狀體炎、神經性耳聾、前庭損害、中耳炎、先天性心臟病、心肌壞死、高血壓、間質肺炎、鉅細胞肺炎、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腎小球硬化、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腦炎、腦膜炎、小頭畸形、智力障礙等。從先天性風疹患兒的咽部、血、尿、腦脊液內可分離出風疹病毒,陽性率以1歲內為高,也有報告經先天感染後,風疹病毒於腦組織內持續存在在達12年,而引起進行性風疹全腦炎,多數先天性風疹患兒於出生時即具臨時症狀,也可於生後數月到數年才出現進行性症狀和新的畸形,1歲以後出現的畸形可有耳聾,精神動作異常,語言障礙,骨骼畸形等,因此對有先天性風疹和可能的小兒自出生後需隨訪至2~3年或3~4年,國外有報道在一次風疹大流行期中出生的4005例新生兒經病毒分離或血清檢查證明先天性風疹>2%(當地平時新生兒中只0.1%為先天性風疹),此4005例中68%為亞臨床型,在新生兒時期無畸形或缺陷症狀,但其中71%在生後頭5年內的隨訪中,在不同時期陸續出現上述各種不同的先天性風疹病症,可見先天性風疹綜合征是風疹病毒感染的嚴重後果,我國近年也有報道在825例早孕婦女中,查出風疹IgM抗體陽性率占1.44%,其胎兒血風疹IgM陽性率占孕婦感染的62.5%。

風疹病因

(一)發病原因

風疹病毒為RNA病毒,屬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是僅限於人類感染的病毒,電鏡下多呈球形,直徑50~70nm,內有30nm的核心,包膜厚8nm,其表面有很多5~6nm向外突起的結構,含血凝素,病毒顆粒由RNA和一種殼體(衣殼)蛋白(C)和三種包膜蛋白(E1,E2a與E2b)組成,E1和E2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引起機體產生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風疹病毒僅一個血清型,與披膜病毒科的60多種病毒無抗原交叉,風疹病毒可在胎盤或胎兒體內(以及出生後數月甚至數年)生存,引起長期,多系統的慢性進行性感染,本病毒可在兔腎,乳田鼠腎,綠猴腎,兔角膜等細胞培養中生長,能凝集雞,鴿,鵝和人“O”型紅細胞,病毒在體外的生活力弱,對紫外線,乙醚,氯仿,甲醛,氯化銫,去氧膽酸鈉等均敏感,pH<6.8和>8.1均不易生長,pH<3.0可將其滅活,本病毒不耐熱,56℃ 30min,37℃ 1.5h均可將其殺死,4℃保存不穩定,在-60~-70℃可保持活力3個月,乾燥冰凍下可保存9個月。

(二)發病機制

患者感染風疹後,風疹病毒首先在上呼吸道黏膜及頸淋巴結複製,然後進入血液循環引起病毒血症,播散至全身淋巴組織引起淋巴結腫大,病毒直接損害血管內皮細胞發生皮疹,目前多認為皮疹是由於風疹病毒所致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引起真皮上層的毛細血管炎症所致,本病病情較輕,病理發現不多,皮膚和淋巴結呈急性,慢性非特異性炎症,風疹病毒可引起腦炎,腦組織水腫,非特異性血管周圍浸潤,神經細胞變性及輕度腦膜反應,也可於感染十幾年後由於慢性持續性病變而導致慢性全腦炎,先天性風疹的發病原理還不太清楚,已知孕婦感染風疹後,風疹病毒可於病毒血症階段隨血流感染胎盤最後感染胎兒,胎盤絨毛膜被感染後有較持久的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壁廣泛受累的現象,母親越在孕齡早期被感染風疹,胎兒被感染的機會越多,孕齡第1個月時,10%~50%被感染,第2個月時10%~30%,第3個月時5%~20%,第4個月時1%~5%,以後仍可能有少數胎兒被感染,由於胎兒,特別被風疹病毒感染後的胎兒缺乏細胞免疫功能及不產生干擾素等事實,風疹病毒在體內長期廣泛存在,並隨胎兒細胞分裂,增生時侵入下一代細胞,不斷增生傳代,形成持續,多器官的全身感染,並由此產生多樣的先天性缺陷症狀,故稱為先天性風疹綜合征,最多見的有白內障、神經性耳聾、先天性心臟病、腦膜腦炎、心肌壞死、間質性肺炎、鉅細胞肝炎、腎炎、尿道下裂等,此類新生兒出生後持續排毒數月甚至數年,也有不少生後未出現明顯症狀,但經血清學檢查證明胎內時已被風疹病毒感染,近年研究一再揭示先天性風疹患兒常有進行性異常免疫反應。

風疹診斷

診斷

典型的風疹病人的診斷,主要依據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如前驅期短,上呼吸道炎症,低熱,特殊斑丘疹,耳後,枕部淋巴結腫痛等,但在流行期間不典型 病人和隱型感染患者遠較典型病人為多,對這類病人必須做病毒分離或血清抗體測定,方可以確定診斷,特異性IgM抗體有診斷價值,此IgM抗體於發病4~8 周後消失,只留有IgG抗體,妊娠期懷疑感染風疹的婦女所生嬰兒,不論有無症狀,體征,均應作風疹病毒分離和測定IgM抗體,陽性者即可診斷為先天性風 疹,先天性風疹時特異性IgM抗體與自然感染者不同,胎兒16周齡時,即有他自己的特異的IgM,出生後6個月內持續升高,此後漸下降,但一歲內均可測 得,自母體來的IgG抗體生後數月時即下降而嬰兒自身的IgG風疹抗體同時持續上升。

風疹視網膜炎往往為診斷先天性風疹的重要甚至唯一的體征,視網膜上常出現棕褐或黑褐色的大小不一的點狀或斑紋狀色素斑點,重症患者除斑點相大外並伴有黃色晶狀體,視網膜血管常較正常窄細。

鑒別診斷

風疹患者的皮疹形態介於麻疹與猩紅熱之間,因此應著重對此三種常見的發熱出疹性疾病進行鑒別診斷(表2),此外,風疹尚需與幼兒急疹,藥物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腸道病毒感染,如柯薩奇病毒A組中2、4、9、16型及B組中1、3、5型,埃可(ECHO)病毒4、9、16型感染相鑒別,先天性風疹綜合征還需與宮內感染的弓形蟲病,鉅細胞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相鑒別,此三種胎內感染與先天性風疹有相類似之症狀。 

風疹治療

風疹西醫治療

1、一般療法:風疹患者一般症狀輕微,不需要特殊治療。症狀較顯著者,應臥床休息,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對高熱、頭痛、咳嗽、結膜炎者可予對症處理。

2、併發症治療:腦炎高熱、嗜睡、昏迷、驚厥者,應按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原則治療。出血傾向嚴重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必要時輸新鮮全血。

3、先天性風疹:自幼即應有良好的護理、教養,醫護人員應與病兒父母、托兒所保育員、學校教師密切配合,共同觀察病兒生長發育情況,測聽力,矯治畸形,必要時採用手術治療青光眼、白內障、先天性心臟病等。幫助學習生活知識,培養勞動能力,以便使其克服先天缺陷。

4、藥物治療:除對症治療外,干擾素、利巴韋林等似有助於減輕病情。

5、主要是支持療法,對症治療,可酌情給予退熱劑,止咳劑及鎮痛劑,喉痛用復方硼砂液漱口,皮膚瘙癢可用爐甘石洗劑或生油塗拭,結膜炎用0.25%氧黴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數日。

風疹中醫治療

治療本病時,中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板藍根沖劑。欲服湯藥可分兩型辨證治療。

1、邪襲肺衛型

【症狀】發熱、惡風、流涕伴有輕微咳嗽,精神倦怠、胃納欠佳,疹色淺紅,先起於頭面、軀幹、隨及四肢,分佈均勻不密集、細小2~3天消退,有搔癢感。並伴有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舌質紅,舌苔薄白。

【驗方】金銀花10g、連翹15g、竹葉6g、牛蒡子6g、桔梗6g、甘草3g、荊芥5g、薄荷5g、豆豉6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lOOml。

2、邪毒熾盛型

【症狀】高熱、口渴、心煩、疹點密集、疹色鮮紅或暗紫,皮膚搔癢較甚,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

【驗方】連翹15g、黃連3g、地丁l0g、桑葉l0g、菊花l0g、薄荷6g、牛蒡子6g、蟬衣3g、赤芍6g、紅花3g、蘆根l0g、瓜蔞仁10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lOOml。

3、較輕的風疹,可以用銀花l0g、板藍根15g、甘草3g、煎湯代茶飲。或用蘆根30g、竹葉15g、煎水代茶飲。如果搔癢症狀明顯的可用板藍根15g、蟬衣6g、甘草3g、煎水代茶飲。

4、浮萍、地膚子、荊芥穗各30g,將諸藥用紗布袋裝好,加水煎煮,取藥液倒入盆內,用毛巾蘸藥水溫洗患處,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痊癒為止。用於風痧出疹皮膚瘙癢者。

5、地膚子、蠶沙、花椒葉、藿香葉各50g,將上藥加水煎煮,去渣取藥液,用毛巾蘸取藥液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鐘,連續2~3日。用於疹出皮膚瘙癢者。

6、花生油50g,煮沸後稍冷加入薄荷葉30g,完全冷卻後過濾去渣。外塗皮膚瘙癢處,有止癢作用。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