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扭傷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踝關節扭傷症狀

踝關節扭傷的患者根據不同的損傷部位,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1.外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內翻引起,因外踝較內踝長和外側韌帶薄弱,使足內翻活動度較大,臨床上外側韌帶損傷較為常見,外側韌帶部分撕裂,較多見,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外側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局部症狀更明顯,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制,可出現異常內翻活動度,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叫撕脫骨折,內翻位攝片時,脛距關節面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範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

2.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外翻引起,發生較少,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脫骨折。

踝關節扭傷病因

直接暴力(30%):

暴力直接作用於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該部骨折,使受傷部位發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軟組織損傷。如車輪撞擊小腿,於撞擊處發生脛腓骨骨幹骨折。

間接暴力(30%):

間接暴力作用時通過縱向傳導、槓桿作用或扭轉作用使遠處發生骨折,如從高處跌落足部著地時,軀幹因重力關係急劇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處的椎體發生壓縮性或爆裂骨折。

積累性勞損(30%):

長期、反覆、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致使肢體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稱疲勞骨折,如遠距離行走易致第二、三蹠骨及腓骨下1/3骨幹骨折。

 

 

踝關節扭傷診斷

本病有明顯的外傷史,診斷時依靠檢查結果可以明確,無需鑒別,但診斷時需注意檢查膝關節,以除外與踝關節最接近的腓骨旋轉性損傷和膝部韌帶損傷的可能。

踝關節扭傷治療

踝關節扭傷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1.傷後踝部即覺疼痛,跛行或不能著地步行,傷處腫脹、壓痛,甚至出現瘀斑。   

2.內翻扭傷時,外踝前下方壓痛明顯。外翻扭傷時,內踝前下方壓痛明顯。嚴重損傷者,在韌帶斷裂處可摸到凹陷,甚至摸到移位的關節面。

踝關節扭傷西醫治療  

1.外傷初期可行局部冷敷。   

2.部分斷裂可用膠布固定法固定。外翻扭傷內翻位固定,內翻扭傷外翻位固定。固定時間2~3周。去除固定後應加強患側翻轉肌鍛煉,並在行走時將鞋底患側墊高0.5cm以暫保持踝關節處於輕度翻轉位。   

3.韌帶完全斷裂者應用石膏固定。外側副韌帶斷裂或合併撕脫性骨折者,足外翻位以"U"形石膏固定。三角韌帶斷裂者,可用"U"形石膏於內翻位固定,4~6周後解除石膏,逐步下地活動。   

4.陳舊性損傷疼痛者,可用痛點封閉療法、理療或適當休息。   

5.陳舊性外側韌帶斷裂致復發性踝關節半脫位者,應作腓骨短肌腱重建腓跟韌帶及前腓距韌帶手術。術後以石膏托固定6周。

踝關節扭傷中醫治療 

一、手法治療

對單純的踝部損傷或不完全韌帶撕裂者,可使用理筋手法。患者平臥,術者一手托住足跟,一手握住足尖部,緩緩作踝關節的背伸、跖屈及內翻、外翻動作,然後用兩掌心對握內外踝,輕輕用力按壓,理順筋絡,有消腫止痛作用。再在商丘、解溪、丘墟、崑崙、太溪、足三里等穴按摩,以通經絡之氣。損傷嚴重,局部瘀腫較甚者,不宜作重手法。恢復期或陳舊性踝關節扭傷者,手法宜重,特別是血腫機化,產生粘連,踝關節功能受損的患者,則可施以牽引搖擺,搖晃屈伸等法,以解除粘連,恢復其功能。   

二、藥物治療

早期治宜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內服七厘散及舒筋丸,外敷消瘀止痛藥膏、七厘散等。中後期宜溫經止痛、舒筋活絡,內服小活絡丹,外貼狗皮膏、傷濕止痛膏。並可配合活血舒筋的外洗藥物,如四肢損傷洗方等。  

三、固定療法

理筋手法之後,將踝關節固定於損傷韌帶的鬆弛位置。可選用夾板、石膏或膠布固定等方法予以固定。外翻損傷固定於內翻位,內翻損傷固定於外翻位,一般固定2~3周。

四、練功療法

外固定之後,應盡早練習跖趾關節屈伸活動,進而作踝部屈伸練功。腫脹消退後,可指導作踝關節內翻、外翻功能活動,以防止粘連,增強肌力。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