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別名:甲肝)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甲型肝炎症狀

人體感染甲肝病毒後,通常約有1個月的潛伏期,此時沒有症狀,之後可出現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發燒,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和皮膚發黃,有的病人有腹脹或腹瀉,尿呈褐色,大便色淺,檢查肝臟有腫大和觸痛或叩痛的體征,肝功能檢查顯示谷丙轉氨酶(ALT)明顯異常,患者血清甲肝抗體呈陽性或滴度明顯升高,症狀輕重各異,輕症病程1-2周,重症可致數周或更長。

黃疸時期:起病急,有畏寒,發熱,全身乏力,食慾不振,厭油,噁心,嘔吐,腹痛,肝區痛,腹瀉,鳥色逐漸加深,至本期末程濃茶狀,少數病例以發熱,頭痛,上呼吸道症狀等為主要表現,本期持續1-21日,平均5-7日。

黃疸期:自覺症狀可有所好轉,發熱減退,但尿色繼續加深,鞏膜,皮膚出現黃染,約於2周內達高峰,可有大便顏色變淺,皮膚騷癢,心動過緩等梗阻性黃疸表現,肝腫大至肋下1-3cm,有充實感,有壓痛及叩擊痛,部分病例有輕度脾腫大,本期持續2-6周。

恢復期:黃疸逐漸退,症狀減輕以至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本期持續2周至4個月,平均個月。

甲型肝炎病因

年齡因素(15%):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區多見於6個月齡後幼兒,隨著年齡增長,易感性逐漸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較少見。有報道甲型肝炎亦可通過血液傳播和垂直傳播(國外醫學流傳分冊1994),尚待進一步研究。

環境因素(70%):

甲型肝炎以糞口途徑為主要傳播途徑,糞口傳播的方式是多樣的,一般情況下,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散發性發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因此在集體單位如托幼機構,學校和部隊中甲型肝炎發病率高。

易感性與免疫力(10%):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對HAV普遍易感,患過甲型肝炎或感染過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獲得持久的免疫力。

飲食因素(5%):

水和食物的傳播,特別是水生貝類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發流行的主要傳播方式。

甲型肝炎診斷

診斷

本病的診斷依據患者有明顯的乏力、納差、噁心、嘔吐、尿黃等前驅症狀,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及檢查ALT、抗-HAV,一般情況可明確診斷。實驗室檢查肝功能異常,測定ALT有助於早期肝炎的診斷,谷丙轉氨酶(ALT)明顯異常,常常>10倍正常值以上,血清膽紅素>17μmol/L,尿膽紅素陽性。但ALT升高並無特異性,單項ALT較正常值升高2倍以上,排除其它原因,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相關檢查才有診斷價值。

鑒別診斷

與急性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除參考流行病學資料,輸血和輸血製品史及臨床特點外,主要依據特異血清學檢查,與其他疾病鑒別要點參閱乙型肝炎。

甲型肝炎治療

甲型肝炎西醫治療

得過一次甲肝的人,一般不會再得甲肝,感染過甲肝後,甲肝抗體滴度會逐漸升高,至少5~7年內保持有牢固的免疫力;如果再度感染甲肝病毒,可以激發反應,使已經下降的抗體滴度再度上升,從而使感染者獲得穩定而持久的保護性抗體,使免疫力長久保持,甚至終身。

治療原則是:

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選擇性使用藥物為輔。應忌酒、防止過勞及避免應用損肝藥物。用藥要把握宜簡不宜繁。

1、早期嚴格臥床休息最為重要,症狀明顯好轉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不感到疲憊為原則,治療至症狀消失,隔離期滿,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經1~3個月休息,逐步恢復工作。

2、飲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宜。應含多種維生素,有足夠的熱量及適量的蛋白質,脂肪不宜限制過嚴。

3、如進食少或有嘔吐者,應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維生素C3g、肝太樂400mg、普通胰島素8~16U,靜脈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劑及10%氯化鉀。熱重者可用菌陳胃苓湯加減;濕熱並重者用菌陳蒿湯和胃苓合方加減;肝氣鬱結者用逍遙散;脾虛濕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張黃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癒。

醫生建議:

遵醫囑靜脈補充能量、維生素。

每週測體重1次。定期抽血監測血清白蛋白水平。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待黃疸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後可逐漸恢復活動。提供良好的休息環境。臥床期間保證日常生活所需。

制定活動計劃,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度。遵醫囑給予甘利欣、肝得健、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護肝藥物。

甲型肝炎中醫治療方法:

出現黃疽或丙氨酸氫基轉移酶升高者,可予以清熱解毒劑,如蒲公英、夏枯草、板藍根、金銀花、金錢草水煎服或茵陳、金錢草、白茅根、在警及赤芍水煎服,一般可奏效。對退黃及降醇效果不滿意者,可加用茵陳、桅子、黃連、黃華、黃柏及大黃水煎服,或茵桅黃注射液40毫升~60 毫升,加10%葡萄糖液400毫升,靜脈點滴,如黃疸較深,可同時加維生素K120毫克莫菲管靜脈點滴。亦可用涼血活血,重用赤芍的中藥方劑。   

休息、營養和對症支持療法

甲肝的自然病程不超過3~6周。避免飲酒、過勞及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只需根據病情給予適當休息、營養和對症支持療法,防止繼發感染及其他損害,即可迅速恢復健康。   

1、住院輕症和中等症的甲型肝炎患者,如果家庭有適當的療養條件,可以留家療養,定期到門診複查。病情較重者,如血清膽紅素超過 180μmol/l,血清alt>33400nmol/(s?l)或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缺乏家庭療養條件者、則宜住院。重症患者住院後,經治療病情好轉,症狀基本消失,即可回家繼續療養。   

2、休息在肝炎症狀明顯時期均應臥訂休息。恢復期則應酌情漸增活動,但要避免過勞。臥訂休息階段,特別要注意到每次進食後平臥休息,嚴格禁止飯後散步。住院患者出院後,仍應經過全休、半休、輕工作,這樣一逐步過渡階段,可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適當調整。這樣一個過渡階段是重要的,可以鞏固療效,防止反覆。   

藥物輔助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一般不主張過多用藥,增加C、E、K等維生素及促進能量代謝的藥物三磷腺甘(ATP)、輔酶A等,同時可並用板藍根、肝炎靈、強力寧及清熱利濕的中藥方劑如茵陳蒿湯加減等。黃疸較深者,可用茵梔黃注射液靜脈滴注。消化道症狀重或有噁心嘔吐者,應適當補充液體。   

重型肝炎應採取綜合措施:

(1)適當補充新鮮血、新鮮血漿、凝血酶原複合物等;

(2)促進肝細胞修復與再生:可用促肝細胞生長素、胰高血糖素-胰島素(G-I)療法;

(3)肝性腦病的治療:減少腸道產氨及其吸收,可口服乳果糖。調整支/芳比例,可用支鏈氨基酸(六合氨基酸)等;

(4)腦水腫的治療:及時、足量、使用20%甘露醇,每次1~2g/kg,及50%葡萄糖注射液80ml,靜脈推注,次/6h,交替使用;

(5)預防及控制繼發感染:如有感染應及時選用強有力無肝腎毒性的抗生素,並須警惕二重感染;

(6)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7)預防腎功不全:血容量不足時,應注意補充。

甲型肝炎中醫治療

甲肝屬中醫“肝瘟”、“急黃”範疇。其證多屬濕熱瘀結肝膽,治當以清熱利濕、涼血化瘀、敗瘟退黃為法。

中醫用急黃湯(升麻,蒼朮,茵陳,龍膽草,車前子,滑石,通草,郁金,柴胡,赤芍,虎杖,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加減。舌紅、苔黃膩、身熱汗出、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後下;舌淡胖、苔白膩、畏寒便溏者,去龍膽草,加炙黃芪,土白朮;腹脹、嘔惡、厭油、納呆者,加炒白朮,炒枳殼,萊菔子,清半夏。

(僅供參考,詳細請詢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