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1. 心悸是種什麼樣的感覺?

心悸指是一種自己覺得心臟跳動時的不適感或心慌感。患者可自覺心跳快、或心跳慢、或心臟搏動有力,亦可感覺心臟「踏空感」,並可伴有心前區不適感、頭暈、氣喘等症狀。需要注意的是有時自我感覺與實際心率快慢並不相符。

2. 心悸是常見症狀嗎?

心悸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症狀,特別在劇烈運動或精神過度緊張時,飲酒、喝濃茶或咖啡後,但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對身體健康帶來危害,這種症狀在很多時候就像打噴嚏、咳嗽一樣,是種機體對外界環境或自身變化的反應,經過休息後往往就不再發作。

對於少部分人來說,心悸就是一種生病的信號,它可以是由於心臟本身疾病引起,也可以是類似甲亢、貧血等其他系統疾病引起。如果心悸症狀頻繁、或是持續時間較長、或是伴有胸痛、頭暈、氣喘等其他症狀,就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3. 為什麼會心悸?

關於心悸發生的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心肌收縮力、心搏量的變化及患者的精神狀態、注意力是否集中等多種因素有關。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患者較易出現心悸,如輕度體力活動、偶發早搏等情況下即感明顯的心悸,而正常情況下只有在劇烈活動或強的精神刺激時人們方可感覺到,且持續時間短,經休息後心悸很快消失。

當注意力較集中於心臟搏動時,患者較易出現心悸,可能與此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引起心搏量及神經敏感性增強等因素有關。心律失常時患者可因心率過快、過緩或出現心律不齊而感到心悸。在各種原因導致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增快的高動力循環狀態下(如劇烈運動)之後,心臟搏出量增加,使心肌在收縮期緊張度增高,產生心悸。

4. 心悸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引起心悸最常見的病因有全身或心臟神經功能不正常,如神經衰弱和心臟神經官能症;心臟疾患以及甲亢、貧血、低血糖、發熱等。

過度興奮、吸煙、飲酒、飲茶、咖啡或服用麻黃素後也可引發這一現象。外界輕度刺激和勞累、用力過度後引起的心跳加快,多見於神經衰弱的人。有些人在睡前及剛剛睡醒後發生,常常感覺心跳有時停一次,或是心臟偶爾跳動很重,這種心臟過早搏動大多是功能性的,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的不協調引起的,有時可持續多年也不會變為心臟病。但有些心臟過早搏動,卻提示可能患有心肌炎、冠心病和風濕性心臟病等疾病。

5. 有心悸症狀是否就患有心臟病?

心悸可見於各年齡段的正常人,也可見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凡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搏動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有心悸症狀並不表示患有心臟病,但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壓等患者中,心悸症狀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的多。常常需要進行相關檢查才能進一步瞭解。

6. 心悸時自測脈搏能發現問題嗎?

多數心悸發作是呈陣發性,當就診時心悸可能並未發作,這需要患者盡可能提供症狀發作時的信息,心悸發作時自測脈搏,數一分鐘跳動的次數,以及感覺是否有明顯的不規律,可以給醫生提供重要的參考。也有時檢測脈搏或做心電圖等檢查也沒有異常發現。

7. 哪些地方可以摸到脈搏?

從脖子到腳背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測脈搏處。

(1)橈動脈:這是自測脈搏最常用的部位,在手腕的大拇指側。

(2)肱動脈:在肘窩附近,常作為測量血壓的部位。

(3)頸動脈:在喉結兩邊,手輕按壓可感覺到,由於此處搏動較強,也常作為急救時判斷是否還有心跳的標誌。

(4)股動脈:在腹股溝,大腿根窩著的中間,因為位於體表且便於尋找,醫療操作時經常用到。

(5)足背動脈:在內、外踝背側連線上,兩個肌腱之間。

8. 脈搏和心跳有什麼關係?

正常情況下,脈率和心率是一致的,因此可通過脈搏是否規整、脈率是否正常來粗略判斷有無心律失常。如果發生房顫或頻發房性早搏,由於部分心臟收縮較弱,不足以將血液泵向外周引起橈動脈搏動,這時脈率少於心率。

9. 怎樣正確測脈搏?

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摘掉手錶、手鏈,掌心向上,手肘放鬆微微彎曲。由自己或他人,將食指和中指放在手腕大拇指側上,以拇指為基準點,食指和中指放在手腕骨頭邊緣到拇指下方肌腱之間,尋找一下脈搏,並以適當的壓力去感受脈搏的跳動。  

10. 正常脈搏什麼樣?

判斷脈搏是否正常應注意脈率、節律和強弱等方面。正常脈率為 60-100 次/分,且與心率一致,正常人夜間睡眠時也可低至 40 餘次/分。脈律規則,即每兩次脈搏之間的時間一致。部分年輕男性可有脈律隨呼吸輕微變化,吸氣時增快、呼氣時減慢的現象,也是正常的。

11. 心悸發作什麼時候需要撥打 120 求助?

大多數時候心悸症狀並非需要緊急就診,但也有少數情況下需要立即尋求醫生的幫助:

(1)突發心悸,繼而意識喪失;

(2)心悸伴胸痛,尤其是胸痛較劇烈,持續不能緩解;

(3)心悸伴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需要坐起;

(4)心悸伴頭暈、眼前發黑;

(5)心悸伴大汗淋漓、面色蒼白。

12. 心悸患者就診時需要告訴醫生什麼?

心悸是種主觀症狀,醫生往往很難感受到,特別是當患者坐在醫生面前時,往往並不是症狀發作的時候,所以盡可能清晰的向醫生描述自身的症狀,這對醫生的診斷與治療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可以平常發作時記錄下述要點進行描述:

(1)發作誘因、時間、頻率、病程;

(2)有無心前區疼痛、發熱、頭暈、頭痛、暈厥、抽搐、呼吸困難、消瘦及多汗、失眠、焦慮等相關症狀。 

(3)有無心臟病、內分泌疾病、貧血性疾病、神經症等病史。 

(4)有無嗜好濃茶、咖啡、煙酒情況,有無精神刺激史

13. 心悸不治療自己會好嗎?

對於功能性心悸患者,也就是沒有其他疾病的心悸患者,心悸是可以不治而愈的,但需要做到注意休息,避免過度興奮,盡量少吸煙,少飲茶、酒等刺激性大的食品,避免刺激擾動。

但對於合併有其他疾病的心悸患者,應接受治療。 

14. 心悸需要做哪些檢查?

若懷疑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低血糖或嗜鉻細胞瘤等疾病時可進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如測定血清 T3、T4、甲狀腺吸碘率、血糖、血及尿中兒茶酚胺濃度等。懷疑貧血時可查血常規,必要時可進行骨髓穿刺檢查骨髓塗片,以進一步明確病因。

最重要的是心電圖檢查,不僅可以發現有無心律失常,還可以發現心律失常的性質。若靜息時心電圖未發現異常,可囑患者適當運動,或進行 24 h 動態心電圖監測。對於懷疑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為進一步明確病因,還可進行心臟多普勒超聲檢查,以瞭解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以判斷病變的性質及嚴重程度。必要時還需做心臟電生理檢查。

15. 時常有心悸、手發抖、消瘦的現象是屬於什麼病症?

如有這樣的症狀,需要考慮是否患有甲亢。甲亢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甲狀腺功能增強,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或因甲狀腺激素(T3、T4)在血液中水平增高所導致的機體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等一系列高代謝症候群以及高興奮症狀。

16. 高血壓患者為什麼會心悸?

高血壓並發心律失常臨床上發生率高達 5%~15%,而心律失常常導致患者自覺心悸。影響高血壓心律失常嚴重程度的因素主要有高血壓持續時間、收縮壓與舒張壓水平、年齡、心肌肥厚的程度和類型、左心室舒張末容量(後兩個是心臟指標由彩超檢查發現)、血鉀水平和有無心力衰竭等。以下是高血壓患者出現心悸的常見原因:

(1)高血壓早期或輕度高血壓,心律失常多為功能性的,症狀與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增強、兒茶酚胺水平增高或β受體功能增強有關。

(2)長期高血壓將導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心房擴大,由於心肌組織的纖維化及肥厚心肌處於缺血、缺氧狀態,心肌收縮、舒張功能下降等多種原因共同作用,從而誘發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而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見。

(3)長期使用利尿劑抗高血壓治療,如雙氫克尿塞、壽比山等,將導致細胞內鈉、鈣、鉀及鎂的異常,誘發心律失常。

(4)高血壓患者出現心悸的原因還包括藥物使用不當,如洋地黃藥物中毒等。

17. 感冒後心悸需要注意嗎?

感冒是最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可由多種病毒感染引起。一般經過數天就可以自愈。但是感冒有時也可以發生許多併發症,特別是感冒可能會成為其他疾病的前驅症狀,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剛發病時僅表現為一般感冒症狀,如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約 1 至 3 周後才會出現心悸、胸悶、胸痛等不適。此時如果去醫院檢查,可發現有心臟擴大,心電圖可表現為心律失常、心肌損害,驗血可有心肌壞死標誌物活性升高。

據研究,約有 5% 病毒感染者感染後可累及心臟心臟發生心肌炎。可為病毒感染後的直接侵襲心肌,也可為病毒感染後的自身免疫反應所致。前者以兒童多見,後者以青少年多見。因此,凡在感冒後短期內出現心悸、胸痛、胸悶、氣急、疲乏、頭暈等不適症狀,尤其是青少年,需及時找醫生診治,不可掉以輕心。

18. 低血壓引起的心悸有什麼特點?

收縮壓(高壓)低於 90 mmHg,舒張壓(低壓)低於 60 mmHg 就是低血壓。正常人血壓低一般分為兩種情況:體質性低血壓,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是患者從臥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時,或長時間站立出現血壓突然下降超過 20 mmHg。當出現第二種情況時,血壓降低往往伴有心動過速,這時多會感覺心悸,隨著血壓恢復,心悸可自行緩解。

19. 孕婦為什麼會心悸?

女性懷孕以後,在各種激素的影響下,全身各系統都會相應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可能會引起心悸症狀。

因為懷孕後的血容量會增加,加重心臟負擔,心臟每次收縮排出的血液量比未孕時增加 1/3;隨著子宮不斷增大,膈肌也不斷上升,心臟受到擠壓,從而更加重了心臟負擔,因此在運動後可有心悸、氣短等現象。

孕期心悸還有一部分孕婦會出現體位性的低血壓,因為孕婦在妊娠期間血壓是應該下降的,長時間的站立或者一個姿勢,出現血壓下降,是自身的循環調節發生了功能性的障礙導致的。血壓突然下降,為了增加供血,心臟會受到加快工作的指令,出現心悸。

還有一些孕婦孕期心悸是因為早上起來有輕微的低血糖的症狀。

若是妊娠前無心臟病史,在妊娠最後 3 個月發生心慌氣短,休息後不能緩解,則需要考慮圍產期心肌病的可能。

總之,大部分孕婦出現心慌的症狀多是與孕期有關,屬正常現象,但是也有一部分孕婦心慌是與一些疾病有關,所以在出現症狀後,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尋求醫生的幫助。

20. 更年期女性為什麼易心悸?

更年期婦女因血中雌激素濃度降低,垂體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當植物神經系統從平衡狀態進入平衡失調狀態,便可發生輕重不等的症狀,也就是常說的更年期綜合征,其中就包括心悸、潮熱、出汗。往往做各種檢查都沒有器質性心臟病證據,僅心率偏快。體格檢查時脈搏與心率一致,壓迫一側的頸動脈竇就可使心率逐漸減慢,為心悸的特點。

需要注意的是更年期女性心悸與冠心病的症狀往往相似,不可在排除器質性心臟病之前輕易診斷更年期綜合征。建議更年期女性出現心悸症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不要過於緊張、自行診斷服藥。

排除心臟病後,應該在婦科就診正規治療。

21. 心悸發作會致命嗎?

心悸是人的心臟跳動時產生不適感的一種主觀感覺,正常人也可發生。一般心悸有病理性和生理性之分,單純的心悸還不足以致命,但當心悸伴有黑曚、暈厥、胸痛、大汗、面色蒼白的時候,出現意外的可能性就大了,需要及時就診。

22. 心悸的治療手段有哪些?

心悸的病因眾多,很難一言概之。治療手段大致可分為:

(1)   一般治療: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煙酒、濃茶。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重症心悸應臥床休息,還應及早發現變證、壞病先兆症狀,做好急救準備。

(2)   藥物治療:如心悸持續或反覆,或合併有器質性疾病,可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根據醫生的建議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但切忌隨意自行服藥。

(3)   手術治療:如患有一些特殊類型的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動過速、房撲、房顫、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可選擇射頻消融或植入永久心臟起搏器。

23. 心悸是否可以自行用藥?

產生心悸的的原因很多,用藥也不盡相同,有時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因該到醫院檢查,由專業醫師提供治療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心悸患者在出現症狀時不願到醫院就診,而是單憑著自己經驗用藥,還有人將過去醫生開出的處方長期保留反覆使用。殊不知,治療心悸的藥物有許多是抗心律失常藥物,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都是通過直接影響心肌細胞的自律性、興奮性和傳導性而起到治療作用的,應用如果不當,甚至會誘發或加重心律失常,這就是「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所以,心悸患者只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恰當的治療藥物,才能確保安全、有效,切不可「久病成醫」,拿別人的或曾經有效的藥物自行用藥,也不可找什麼偏方驗方治療。

24. 哪些心悸患者需要做心臟電生理檢查?

心臟電生理檢查是明確心悸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借助心臟導管插入心腔進行電生理檢查,是一種創傷性檢查。該檢查方法對一些疑難疾病的診斷是非常必要的。在檢查中,醫生通過靜脈插入一至幾根特製的電極導管(直徑 2 毫米左右)沿靜脈送入心臟內,這些導管可探查到心臟不同部位的電脈衝或電活動,這些導管可以被用來刺激心臟的不同部位。在這些導管的幫助下,醫生可以確定在心臟內引起心悸症狀的異常部位。對於竇房結、房室結功能評價,預激綜合征旁路定位、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的機理研究,以及篩選抗心律失常藥物和擬定最佳治療方案,均有重要臨床意義。

25. 哪些心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心悸患者的手術治療主要是指心臟射頻消融術,少數病人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心臟射頻消融術是將電極導管經靜脈或動脈血管送入心臟特定部位,釋放射頻電流導致局部心肌壞死,達到阻斷引起心悸症狀的快速心律失常的異常傳導束和起源點的技術。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預激綜合征等心律失常一次射頻消融成功率可以達到 98% 以上,而房速、房撲、室早、特發性室速等複雜心律失常成功率可以達到 90% 以上, 陣發性房顫成功率達到 80~90%,在持續性和慢性房顫也可達到 60~80%,再次消融成功率將進一步提高。

26. 心臟的射頻消融手術風險大嗎?

任何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性,心臟射頻消融屬於較為成熟的手術方式。手術過程在 X 光血管造影機的監測下,通過皮膚穿刺血管,把電極導管經血管送入心臟,先檢查確定引起心動過速的異常結構的位置,然後在該處局部釋放高頻電流,在很小的範圍內產生很高的溫度,通過熱效能,使局部病變組織內水分蒸發,乾燥壞死,達到治療目的,對心臟的損傷極小。

27. 心悸怎樣預防?

對於所有有心悸症狀的患者,都需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煙酒、濃茶、咖啡。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

合併有器質性心臟病的心悸患者,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生活、工作。

該文章由「張彥」獨家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參考文獻:

1. 王吉耀. 內科學(M). 第二版. 北京:衛生出版社.2012.8

2. 陳新. 臨床心律失常學(M). 第二版. 北京:衛生出版社.2009.8

3. https://www.nlm.nih.gov/medline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