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功效與做法


  藥名:黃芪

  別名:北芪、綿芪、綿黃芪

  性味:甘,溫

  歸經:肺經、脾經

  功效: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主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9--30g,大量可用至1--2兩。

  藥材基源: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

1

  炮製方法

  黃芪: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蜜黃芪:取黃芪片,照蜜炙法(附錄ⅡD)炒至不粘手。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1、黃芪治消化性潰瘍:黃芪、黨參、烏賊骨、茯苓各12克,當歸、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黃芪治老人便秘:用綿黃耆、陳皮去白各25克,為末。每服15克,用大麻子一合,研爛,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調藥空心服,甚者不過二服。此藥不冷不熱,常服無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劑局方》。

  3、黃芪治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朮、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4、黃芪治表虛自汗,容易感冒:生黃芪10克,白朮10克,防風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長期服用。

  5、黃芪治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黃芪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6、黃芪治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朮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7、黃芪用於氣虛陰傷,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黃芪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烏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調味。本方以黃芪補肺益氣、固表,以五味子補腎斂肺,烏梅助五味子斂肺止咳,麥冬養陰潤肺。(黃芪補肺飲)

  8、黃芪治小便不通:綿黃耆10克,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小兒減半。《總微論》。氣虛白濁。黃芪鹽炒25克,茯苓50克,為末。每服5克,白湯下。《經驗良方》。

  9、黃芪用於氣虛裡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慰,自汗,脈虛:黃芪15克,大棗10個,白芍15克,桂枝、生薑、甘草各10克,飴糖50克。黃芪等六種煎水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後飲用。本方以黃芪、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薑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

  10、黃芪治渴補虛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後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後發渴,並宜常服此藥,平補氣血,安和臟腑,終身可免癰疽之疾。:用綿黃耆箭桿者去蘆30克,一半生焙,一半以鹽水潤濕,飯上蒸三次,焙銼,粉甘草50克,一半生用,一半炙黃為末。每服10克,白湯點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黃芪六一湯。《外科精要》。

  11、黃芪治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常與黨參、白朮、茯苓同用。

  12、黃芪用於氣虛血滯,肌膚麻木,或肢體疼痛,或半身不遂:黃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薑10克,大棗10個,煎湯飲。本方重用黃芪補氣,並鼓舞氣血運行,以赤芍活血行滯,桂枝溫通血脈。《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

  13、黃芪治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14、黃芪治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耆、川芎合50克,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婦人良方》。

  15、黃芪治多汗而浮腫:所謂汗出,以自汗為多見,即在未服用發汗藥,也未劇烈運動,氣溫室溫均屬正常的情況下,出汗量較多,並可伴有氣短乏力、惡風、頭暈、容易感冒等症狀,這個症狀群,中醫概括為“氣虛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較嚴重,常常衣被盡濕,有的可以見到汗漬發黃,出汗以上半身為顯著。

  16、黃芪治腸風瀉血:用黃耆、黃連等分,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孫用和《秘寶方》。咳嗽膿血咽乾,乃虛中有熱,不可服涼藥。

  17、黃芪治脾氣虛證,虛弱倦怠,泄瀉,中氣下陷,臟器脫垂,食少納呆諸症。黃芪常與人參或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等配伍治療脾虛泄瀉。黃芪與升麻、柴胡、人參等配伍治療臟器脫垂,如補中益氣湯。

  18、黃芪治肺癰得吐:用黃耆100克,為末。每服10克,水一中盞,煎至六分,溫服,日三四服。《聖惠方》。

  19、黃芪治癰疽內固:用黃耆、人參各50克,為末,入真龍腦一錢,用生藕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20、黃芪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黃芪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黃芪用於益氣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黃芪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朮同用。黃芪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黃芪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黃芪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配白朮、茯苓等。

  21、黃芪治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22、黃芪治瘡瘍久潰不愈,用於瘡瘍潰破後,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稀,常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黃芪的食用方法

  1黃芪茶

  材料:生黃芪10-15克,大棗10-15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30分鐘後飲服,可反复煎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根據病情可連續飲服1周至3個月。

  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健脾養血。適用於小兒脾虛氣弱,面色萎黃,疲乏無力,氣短汗出等症。經常服用黃蔑茶,具有強壯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力。

  2黃芪紅棗枸杞茶

  材料:黃芪、紅棗、枸杞

  做法:

  1、水開後,爐火調成中火,將枸杞、黃芪、紅棗都放進鍋裡,熬煮1小時。

  2、以濾網濾出茶汁,即可飲用。

  3、此道茶品很耐回衝,可加水回衝數次,至味道變淡為止。剩餘殘渣裡的紅棗和枸杞可撈起食用。

  功效:防癌茶方,當開水常喝可保持活力、增強免疫力。

  3黃芪黨參燉雞

  材料:雞肉1000g、黃芪50g、枸杞15g、生薑2片、黨參15g。

  做法:

  1、黃芪、枸杞、黨參、薑片洗淨浸泡一下,放濾袋內;

  2、雞洗淨切成塊,放入水中沸滾5分鐘,撈出;

  3、將雞塊和藥材一起放鍋內,加入清水,大火燒開後轉為小火燉燜2小時左右加鹽即可食用。

  4黃芪燉雞湯

  材料:黃芪50克,枸杞15克,紅棗10個,母雞1只(1000克左右),生薑2片,鹽、米酒適量。

  做法

  1.2.雞洗淨,剁成塊(如果鍋夠大的話也可整隻或半只放入);

  3.雞塊入涼水鍋中煮開,然後撈出沖淨瀝乾;

  4.紅棗和桂圓肉用清水沖洗一下。黨參和黃芪用清水浸泡3-5分鐘,之後撈出沖淨瀝乾;

  5.所有材料放入電壓鍋內膽中,注入清水1.5升;

  6.選擇“煲湯”檔即可。食用前加鹽調味。

  功效:功效:補氣益血,健脾養胃,增強體質,提高免疫,抗病毒。很適合流感季節飲用

  黃芪可補氣健脾、益肺止汗,民間常用於治療產後乳汁缺少,又可補虛固表,治療產後虛汗症。母雞性味甘溫,能溫中健脾、補益氣血。此湯適用產後體虛、面色萎黃、乳汁過少、易出虛汗等症。需要注意的是,黃芪燉雞湯宜在產後5--7天后食用。

  5黃芪米粥

  材料:黃芪,水,粳米,水

  制法:每次取黃芪20克左右,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用粳米50克,再加水300毫升左右,煮至米花湯稠為度,食時可加紅糖少許,每早晚溫熱各服一頓,7--10天為一療程。

  功效:用黃芪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益氣健脾,昇陽補中,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的功效。

  適應症:氣虛體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陰挺,表虛不固之自汗、盜汗、癰瘡腫毒之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脾陽虛弱,面目浮腫,小便不利,氣短心悸等症。

  6豬肚黃芪湯

  材料:豬肚1只,黃芪200克,陳皮30克。

  制法:將豬肚去脂膜,洗淨,黃芪、陳皮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麻線紮緊,加水文火燉至豬肚熟,再加適量調味品,趁熱食肚飲湯,分4次2天食完。5隻豬肚為一療程。

  功效:具有健脾胃,益元氣的作用。

  7黃芪當歸湯

  材料:黃芪30克,當歸、紅棗各10克。

  做法:

  1、將黃芪、當歸、紅棗洗淨,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取汁;

  2、藥渣再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取汁,合併藥汁即可。

  功效:補養氣血,可用於氣血不足所引起的面色萎黃、頭昏目眩、瘡瘍及不收口、關節疼痛等症的輔助食療。

  注意:黃芪是溫補性藥物,對於發燒、咯血、熱毒、氣滯、便秘、陽亢等熱症狀,黃芪均不宜服用。

  8黃芪烏雞湯

  材料:炙黃芪30克,烏骨雞1只,薑塊、蔥節、精鹽、紹酒各適量。

  做法:將炙黃芪去淨灰渣,烘乾,研成粉末。將淨雞入開水中氽煮一分鐘起鍋,將黃芪粉抹入雞腹內外,放入蒸碗內,加鮮湯少許、精鹽、紹酒、薑塊、蔥節,用濕綿紙封住碗口,置蒸鍋或蒸籠內,用旺火沸水蒸熟透,取出即可食用。

  功效:補中、益氣、補血。

  用法:每週1--2次,半年後即有良效。

  9黃芪排骨湯

  材料:豬排骨500克,黃豆50克,大棗10枚,黃芪20克,通草20克,生薑片、鹽各適量。

  做法:

  1、將豬排骨洗淨,剁成塊;黃豆、大棗、生薑洗淨;黃芪、通草洗淨用紗布包好,成藥包。

  2、鍋內加水,用中火燒開,放入排骨、黃豆、大棗、生薑和藥包,用文火煮2小時,揀去藥包,加鹽調味即成。

  用法:喝湯、食肉及黃豆、大棗。

  功效:此菜益氣養血通絡,適用於氣血虛弱所致乳房乾癟之女性。

  10黃芪健中湯

  組成:桂枝(去皮)9g,甘草(炙)6g,大棗十二枚,擘(4枚),芍藥18g,黃芪9g,生薑(切)9g,膠飴60g(即小建中湯加黃芪9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五味水煎二次,取汁,兌入飴糖,分二次溫服)

  功效:溫補氣血,緩急止痛

  主治:脾胃虛寒,中氣不足證。虛勞裡急,諸不足

  11人參黃芪烏雞湯

  材料:烏雞、黃芪、枸杞、人參等中藥。

  配料:鹽、胡椒、味精(雞精)、冰糖、姜(切片)、枸杞、人參、天麻、川穹、白芍、麥門冬、桑寄生、山楂、黃豆、蓮子米、薏苡仁、料酒。

  做法:

  1、鮮活烏雞宰殺,清除內臟,流水洗淨,切塊後用清水浸泡,其間換水數次,至水清亮為止。

  2、鍋內放水燒開,將烏雞塊倒入焯水撈起。

  3、用砂罐放水三分之二,煮沸,將薑片和烏雞塊投入其中,大火煮2至3分鐘,撇去表面浮沫。

  4、放入適量鹽、胡椒、雞精、料酒,冰糖,將除了枸杞之外的配料投入,加蓋,小火煨3至4個小時。期間不要經常翻動,待水煮去接近二分之一的時候,投入枸杞、紅棗、粉條,煮15分鐘左右即成。

  功效:具有活血化淤、補氣血、健脾、安神、強筋壯骨之功效。特別適合老人、婦女、大病初癒者,亞健康者,以及體弱多病者食用。

  12枸杞黃芪乳鴿燉湯

  材料:乳鴿、枸杞、火腿粒、瘦肉粒、薑片、蔥結。

  做法:

  1、將鴿子洗淨,去腥,去血水,將鴿子沸一下水,然後撈出,用涼水沖洗一下;

  2、將鴿子切塊,容易出味,放入燉盅,放火腿粒、瘦肉粒、適量黃芪與枸杞、薑片以及蔥結、鹽,燉盅內加入礦泉水,水與鴿子塊平即可;

  3、隔水蒸,大火燒開後,用小火蒸2小時左右即可。

  功效: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用於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壯陽補腎、減肥、目昏不明、抗脂肪肝的作用,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和細胞突變、具有延緩衰老、抗脂肪肝、調節血脂和美白、促進造血功能等方面的作用。

  用藥禁忌

  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黃芪。

  1、黃芪惡龜甲。《本草經集注》

  2、若氣有餘,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至於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黃芪。《藥品化義》

  3、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黃芪。《本草新編》

  4、黃芪惡龜甲、白鮮皮。徐之才《藥對》

  5、蒼黑氣盛者禁用黃芪,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黃芪,陰虛者亦宜少用黃芪。《醫學入門·本草》

  6、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黃芪;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滯者勿用黃芪;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黃芪;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黃芪。《本草經疏》

  7、黃芪反藜蘆,黃芪畏五靈脂、防風。《本草匯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