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上逆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胃氣上逆症狀

臨床表現,不思飲食,脘部脹痛,呃逆,噯氣,噁心,嘔吐,噎膈反胃。胃氣上逆證有虛實之分。由寒飲、痰濁、食積、胃火等引起的屬實證。因久病胃氣大虛,乃至胃氣衰敗,過服寒涼藥物引起的胃氣上逆屬虛。實證的胃氣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表證。若飲食停滯者,則脘腹脹滿,噯腐吞酸。若肝氣犯胃,見嘔吐吞酸,脹痛連脅。若痰飲內阻,則嘔吐清水痰涎。虛證的胃氣上逆,如脾胃虛寒,則食入作吐,完谷不化,脘腹冷痛。胃陰虛者,時作乾嘔,口渴,胃脘部有灼熱感,苔光剝。

胃氣上逆病因

本證常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節,痰飲內停,情志所傷,或久病等導致邪氣擾胃;或脾胃虛弱,而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成。其病位在胃腑,可由本腑自病而成,亦可因他髒有病影響而生。證有虛、實、寒、熱之分。

胃氣上逆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可進行診斷。

胃氣上逆治療

胃氣上逆中醫治療

治療法則: 降逆和胃。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

(1)旋復代赭石湯加減:旋復花9克(另包)、生薑6克、代赭石20克、黨參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白朮10克。本方適於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證候。

(2)橘皮竹茹湯加減:橘皮9克、竹茹9克、生薑6克、柿蒂6克、枇杷葉10克、黃芩6克、蘆根12克、石斛12克、沙參15克,本方適用於陰虛有熱而嘔者。

(3)理中湯加減:黨參12克、白朮10克、乾薑10克、吳茱萸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厚樸10克,本方適用於中焦虛寒而嘔者。

2.加減變化:若嘔吐食物酸腐,厭食納差者,於方(1)中去旋復花、代赭石,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萊菔子12克以消食和胃:若嘔吐酸水,噯氣頻繁者,用方(1)去旋復花、代赭石,加厚樸12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辛開苦降以止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嘔吐物為原食物不化者,用方(1)加丁香3克。砂仁10克、吳茱萸10克以溫中健脾。食入即吐,呃逆而聲洪亮,口臭煩渴,大便干結或不通者,用方(2)加大黃10克、厚樸10克通腑洩熱。呃逆而聲急促,不續者,或嘔吐反覆發作,時時乾嘔,口乾舌燥,舌紅少津,脈細數者,用方(2)加花粉12克、生地12克以增強滋養胃陰。呃逆而聲低頻不得續者,於方(3)加丁香3克、刀豆子10克以增強溫胃止呃之力。勞倦之後或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食少睏倦,手足不溫者,於方(3)中加砂仁以理氣降逆。

(二)探吐法

如屬飲食不潔之物,或服食有毒食物、藥物及飲食過量,而證見脘腹疼痛,欲吐而不得吐者,可先用溫開水加食鹽適量內服,隨即使用棉簽或筷子、鵝管等探喉取吐,因勢利導,引邪外出。

(三)飲食療法

(1)雪梨1個,丁香5粒,將梨去核後,放入丁香,煨熟而食之。能止嘔。

(2)韭菜汁一茶匙,蜂蜜、竹瀝各二茶匙,兌羊乳一小懷,溫飲。

(3)八仙膏:藕汁、薑汁、梨汁、蘿蔔汁、甘蔗計、白果汁、竹瀝、蜂蜜等分,和勻煮熟,任意食之。

(4)鵝血或白鴨血,熱飲一盞,每日1次。

以上4方可辨證用於噎膈、反胃。

(5)刀豆子煮食或研細為末沖服,治呃逆。

施治要點:

(一)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呃逆之證,其治療除針對消除病因之外,常須加用疏通膈間之氣的藥物如丁香、柿蒂、刀豆子等平呃,以助胃氣復降。

(二)本證之嘔吐,因胃氣上逆而成,故無論選用何種治法,皆應注意配合和胃降

逆之品,以順應“胃氣以下行為順”之理。法半夏、代赭石二味為較為常用止嘔藥,而在辛開苦降法中,生薑,黃連亦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較重的嘔吐證,還心加用丁香,“療嘔逆甚驗”。對於因熱而嘔者,可以用丁香配鮮生地,相反相成,亦有效驗。對於久嘔津傷者,用石斛配沉香,加沙參、麥冬、竹茹、法半夏等,剛柔相濟,常可取得較好效果。

(三)呃逆之證,如偶然而作,病多輕淺,常可不藥而癒,或採用刺鼻取嚏、驚恐、

閉氣等法而取效。若在急、慢性病之嚴重階段出現頑固呃逆,此乃為“土敗胃絕”之象,表示疾病向危重方面發展。

胃氣上逆西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