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缺乏症(別名:低蛋白血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蛋白質缺乏症症狀

主要表現為消瘦、疲乏無力、腹瀉、貧血、血漿蛋白質濃度低下、營養性水腫、皮膚乾燥粗糙、毛髮枯黃等。兒童還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智力發育障礙等。

蛋白質缺乏症病因

(1)蛋白類營養素長期攝入不足或品種過於單一,缺乏必需的氨基酸。

(2)消化道慢性疾病導致的蛋白質類食物消化、吸收不良。

(3)嚴重的肝、腎等器官病變,造成蛋白質利用不佳。

(4)長期高熱、甲亢、腫瘤等造成蛋白質分解加速。

(5)腎炎等病人由於蛋白尿等原因引起的蛋白質長期損失。

(6)老年人等因機體各器官功能低下造成消化、吸收及代謝過程的“衰弱”狀態。蛋白質缺乏症的預防和治療,原則上除積極治療有關疾病外,主要是加強蛋白類營養素的攝入,(參見“蛋白質營養素”)。必要時可使用復合氨基酸等藥物。

蛋白質缺乏症診斷

根據主要表現如消瘦、疲乏無力、腹瀉、貧血、血漿蛋白質濃度低下、營養性水腫、皮膚乾燥粗糙、毛髮枯黃等。兒童還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智力發育障礙等。再配合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

需要做如下鑒別:

1蛋白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種原因引起的食慾不振及厭食,如嚴重的心、肺、肝、腎臟疾患,胃腸道淤血,腦部病變,消化道梗阻,攝食困難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膽道疾患、胃腸吻合術所致的吸收不良綜合征。

2蛋白質合成障礙。各種原因的肝損害使肝臟蛋白合成能力減低,血漿蛋白質合成減少。

3 長期大量蛋白質丟失。消化道潰瘍、痔瘡、鉤蟲病、月經過多、大面積創傷滲液等均可導致大量血漿蛋白質丟失。反覆腹腔穿刺放液、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治療時可 經腹膜丟失蛋白質。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惡性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質從尿中丟失。消化道惡性腫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腸 病、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丟失大量蛋白質。

4蛋白質分解加速。長期發熱、惡性腫瘤、皮質醇增多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使蛋白質分解超過合成,而導致低蛋白血症。

蛋白質缺乏症治療

蛋白質缺乏症西醫治療

治療:首先應治療引起蛋白質攝入不足、丟失過多、分解亢進的原發疾病。若原發疾病無禁忌,可給予高蛋白質、高熱量的飲食,使每日攝入蛋白質達 60~80g,保證充足熱量供應(2500千卡/日以上),並酌情使用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消化功能差者,可給予流食或半流食,同時補充足夠的維生素。 病情嚴重者,可輸入血漿或白蛋白。

蛋白質缺乏症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