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肥大(別名:子宮頸肥大)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宮頸肥大症狀

宮頸肥大的主要臨床症狀為白帶增多。另外,由於結締組織增生及炎症沿宮頸旁或經宮骶韌帶向盆腔擴散,故患者經常主訴有腰骶部疼痛或會陰部墜脹感,這是宮頸肥大比較突出的兩個症狀。

1.宮頸肥大症在發病初期,一般症狀不明顯,僅表現為月經過多,應注意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腺肌症鑒別。要求常規做B超檢查,以免誤診。

2.宮頸肥大症,常發生在40歲左右的婦女,且常有多產史。故對多產婦女伴有陰道流血量多,要首先考慮診斷本病;但對年齡較大(45歲以上)或反覆流血,久治不愈者,應行診斷性刮宮,做病理檢查,以排除子宮內膜惡性變。

3.本病所表現的宮頸肥大呈均勻性,表面無不平結節,探針檢查探測宮腔無變形,亦不感覺有腫塊存在。

4、白帶增多:患急性炎症時,白帶常呈膿性,且伴有下腹墜痛,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發生。炎症轉為慢性時,白帶常呈乳白色黏液狀或黃色膿性。

5、當病情較重時,肥大的宮頸表面由於損傷或炎症刺激也會出現鱗狀上皮脫落及柱狀上皮增生,形成輕微的糜爛。但經過治療後,宮頸表面會重新被鱗狀上皮覆蓋,又恢復其光滑外觀。

6、性生活出血:重度宮頸糜爛或宮頸息肉時,可呈血性白帶或性生活後出血。輕者可無全身症狀,當炎症沿子宮骶骨韌帶擴散到盆腔時,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部墜脹感及痛經等,每於排便、性生活時加重。

宮頸肥大病因

宮頸腺體粘液瀦留(15%):

宮頸腺體粘液瀦留是引起女性宮頸肥大的原因之一,當女性的宮頸腺體粘液瀦留發展嚴重的時候,會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腫,使得女性的宮頸變得肥大,造成宮頸肥大不孕。

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20%):

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也會引起女性宮頸肥大,長期炎症的刺激包括了慢性盆腔炎,它會導致女性的宮頸充血、在、水腫,並使得宮頸腺體和間質發生增生,從而引發女性宮頸肥大不孕。

病原體的入侵(30%):

導致宮頸肥大的病病原體包括了支原體、衣原體、細菌等,患者一旦感染支原體、衣原體等這些病毒,宮頸就會受到嚴重干擾,造成宮頸肥大不孕。

宮腔淤血(15%):

由於宮腔淤血會引起子宮結締組織增生,因而就會導致宮頸肥大。

卵巢功能障礙(17%):

因為雌激素的長期刺激,回事的宮頸基層變得肥大,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功能性子宮出血。

炎症引起(20%):

由於慢性附件炎、盆腔結締組織炎都會引發子宮肌層內的原纖維增生,最後造成宮頸肥大。

宮頸肥大診斷

1.子宮肥大症在發病初期,一般症狀不明顯,僅表現為月經過多,應注意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腺肌症鑒別。要求常規做B超檢查,以免誤診。

2.子宮肥大症,常發生在40歲左右的婦女,且常有多產史。故對多產婦女伴有陰道流血量多,要首先考慮診斷本病;但對年齡較大(45歲以上)或反覆流血,久治不愈者,應行診斷性刮宮,同時配合用苗藥宮頸熏洗方治療,做病理檢查,以排除子宮內膜惡性變。

3. 本病所表現的子宮肥大呈均勻性,表面無不平結節,探針檢查探測宮腔無變形,亦不感覺有腫塊存在。

宮頸肥大治療

宮頸肥大西醫治療

很多有害細菌侵入陰道先在陰道側壁的粘膜、皺褶處,這是輕微感染,一般用女性護理液清洗外陰保持陰道自潔功能便可解決,但有害細菌繼續進入陰道穹窿和宮頸處就會引起宮頸肥大。這時靠陰道自潔功能不能解決問題,要用洗液,最好能深入到陰道穹窿和宮頸處,導管長度是根據女性生理特徵而定,這才能對穹窿部位的炎症有明顯改善。如嬌妍潔陰洗液用的專利八孔噴嘴可以做到深入到陰道穹窿和宮頸處。而一般產品很難到達這個部位,所以容易造成宮頸肥大。

物理療法

對宮頸肥大、糜爛面深廣且涉及頸管者,及(或)疑有惡變者,可作選擇物理治療,常見的有:

1、電熨術:用電熨頭接觸糜爛面,使組織凝固,形成痂皮,約二周後痂皮開始脫落,創面癒合一般需6~8周。手術應在月經淨後3~5天進行。有附件炎者忌用。治療後白帶可暫增多或出血。如出血較多,可用消毒紗布壓迫止血,24小時後取出。缺點是有時因疤痕收縮致宮頸狹窄。

2、冷凍療法:用液氮快速降溫裝置,將探頭置於糜爛面1~3分鐘,自然復溫後取出,使病變組織冷凍壞死。治療後2~3周可流出很多水樣分泌物。優點是出血及宮頸狹窄較少發生。

3、激光治療:激光使糜爛組織炭化結痂,癒合過程同前兩種治療方法。

4、聚焦超聲治療

宮頸肥大中醫治療

1、濕熱下注

【症狀】帶下量多,色黃或夾血絲,質稠如膿,臭穢,陰中灼痛腫脹,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止帶。

【方藥】豬苓、土茯苓、赤芍、丹皮、敗醬草,梔子、擇瀉、車前子(包)、川牛膝,生甘草。

中成藥:抗宮炎片。

2、脾腎兩虛

【症狀】帶下量多,色白質稀,有腥味.腰膝酸軟,納呆便搪,小腹墜痛,尿頻,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

【治法】健脾溫腎,化濕止帶。

【方藥】黨參、白朮、茯苓、生苡仁、骨脂、烏賊骨,巴戟天、芡實,炙甘草。

中成藥:溫經白帶丸。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