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別名:chronicrhinitis)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慢性鼻炎症狀

慢性單純性鼻炎:

鼻粘膜腫脹,表面光滑,濕潤,一般呈暗紅色,鼻甲粘膜柔軟而富有彈性,探針輕壓可現凹陷,但移開探針則凹陷很快復原,特別在下鼻甲為明顯,若用1~2%麻黃素液作鼻粘膜收縮,則鼻甲迅速縮小,總鼻道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膿性分泌物。

慢性肥厚性鼻炎:

1下鼻甲明顯肥大,或下鼻甲與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

2粘膜腫脹,呈粉紅色或紫紅色,表面不平,或呈結節狀或桑椹狀,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離緣為明顯,探針輕壓凹陷不明顯,觸之有硬實感。

3局部用血管收縮劑後粘膜收縮不明顯。

慢性鼻炎病因

局部病因(35%):

急性鼻炎反覆發作或治療不徹底而演變成慢性鼻炎;由於鄰近的慢性炎症長期刺激或畸形,致鼻發生通氣不暢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竇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體炎或腺樣體肥大等;鼻腔用藥不當或過量過久形成藥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常見於久用滴鼻淨之後。

全身病因(20%):

長期慢性疾病,如內分泌失調,長期便秘,腎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而致鼻粘膜長期或屢發性充血或瘀血;維生素缺乏,如維生素A或C;煙酒過度可影響鼻粘膜血管舒縮而發生障礙;長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壓藥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擴張而產生似鼻炎的症狀。

環境因素(15%):

在有水泥,煙草,煤塵,麵粉或化學物質等環境中的工作者,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學因子的刺激與損害,可造成慢性鼻炎,溫濕度急劇變化的環境,如煉鋼,冷凍,烘熔等車間工人,也較易發生此病。

病理:

慢性單純性鼻炎:粘膜深層血管慢性擴張,尤以下鼻甲海綿狀血竇變化最明顯,粘液腺功能活躍,分泌增多,鼻甲粘膜腫脹,但粘膜下組織無明顯增生性改變。

慢性肥厚性鼻炎:粘膜上皮纖毛脫落,變為復層立方上皮,粘膜下層由水腫繼而發生纖維組織增生而使粘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狀或息肉樣變,骨膜及骨組織增生,鼻甲骨骨質也可呈肥大改變。

慢性乾燥性鼻炎:鼻粘膜杯狀細胞減少或消失致鼻粘膜乾燥,但鼻粘膜和鼻甲骨均無萎縮,鼻分泌物也無臭味。

慢性鼻炎診斷

一般不會與其他疾病混淆,特殊情況的也不排除。

症狀基本與慢性單純性鼻炎相同,但鼻塞程度較為嚴重,多呈持續性。閉塞性鼻音及嗅覺減退程度也較重。鼻涕通常不多,呈粘液性或粘液膿性,不易擤出。

肥大的下鼻甲後端壓迫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耳鳴,聽力減退。下鼻甲前端粘膜肥厚,阻塞鼻淚管開口,可引起溢淚,或繼發淚囊炎、結膜炎。長期鼻塞、經常張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長期刺激,易繼發慢性鼻竇炎、咽炎、喉炎。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失眠等症狀較慢性單純性鼻炎嚴重。當肥大的中鼻甲壓迫鼻中隔時,可引起三叉神經痛(第一支),稱為“篩前神經症候群”,以地卡因麻醉嗅區粘膜時頭痛可得到緩解。

檢查見鼻腔被肥大的下鼻甲所堵塞,鼻腔底或下鼻道內充滿粘液或粘膿。粘膜腫脹,呈蒼白、粉紅或淡紫紅色,表面不平,呈結節狀或桑椹狀,以下鼻甲前、後端及游離緣最為明顯,用探針觸壓下鼻甲時有硬實的感覺,不易凹陷,或凹陷後不易復原。

肥厚的鼻粘膜對血管收縮劑不敏感,局部使用麻黃素類藥物後,粘膜腫脹無明顯消退。後鼻鏡檢查可見下鼻甲後端肥大,嚴重者呈桑椹狀,可突出至鼻咽部,鼻甲後端多呈灰白色,有的呈息肉樣變,鼻中隔後緣兩側粘膜對稱性肥厚。

慢性鼻炎治療

慢性鼻炎西醫治療

1.慢性單純性鼻炎:可用1%麻黃素生理鹽水滴鼻或鼻炎康4片,每日三次口服,鼻炎寧沖劑一包,每日2~3次。   

2.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用封閉,注射硬化劑5%魚肝油酸鈉0.5毫升,每2週一次,共2~3次。亦可進行冷凍療法或激光療法。

慢性鼻炎中治療 

1、肺虛邪滯,鼻竅不利

【主症】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早晚明顯,時有少量粘濁白涕。或有面色淡白,自汗,易感冒。檢查見下鼻甲腫脹,色淡暗。舌質偏淡,苔薄,脈細或緩弱。病機分析:肺主衛外,開竅於鼻。肺氣虧虛,衛外不固,不任風寒,鼻竇失利,故早晚氣溫偏低時鼻塞,並見少量黏白鼻涕,見下鼻甲腫脹,色淡暗,或有自汗、容易感冒;氣為陽,推動血液運行,肺氣虛,氣血不榮於外,故面淡白。舌脈所見為肺氣虧虛之征。

【治法】益氣固表,祛邪通竅。

【方藥】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合溫肺止流丹(《辨證錄》)。藥物組成:黃芪、黨參、白朮、防風、荊芥、細辛、 訶子、 炙甘草、桔梗、魚腦骨。 加減:酌加白芷、石菖蒲、五味子。

2、脾虛邪滯,鼻竅不利

【主症】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早晚明顯,時有少量粘濁白涕,或有嗅覺減退、頭昏沉重。檢查見下鼻甲腫脹,色淡暗。伴體倦乏力,或納差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緩弱。病機分析:脾土生肺金。脾虛則肺氣不足,不任風寒,鼻竅失利,故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早晚明顯,時有少量粘濁白涕,檢查見鼻甲腫脹,色淡暗。脾虛濕邪久滯,清竅不利,故嗅覺減退、頭昏沉重。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脾虛之征。

【治法】益氣健脾,祛邪通竅。

【方藥】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組成:黨參、白朮、茯苓、甘草、淮山藥、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加減:酌加白芷、石菖蒲、藿香之類芳香通竅。若大便不稀溏,可改用補中益氣湯,酌加白芷、川芎之類,以芳香通竅。小兒多脾虛,致土不生金,無論有無大便溏稀,均宜從肺脾兩虛立法,並注意酌加健脾開胃之品,以助增進食慾,如雞內金、砂仁、神曲、炒麥芽之類。

3、陽虛寒滯,鼻竅不利

【主症】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天冷益甚,或時有涕清。面色淡白,畏寒肢涼,小便清長。檢查見下鼻甲淡暗腫脹。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病機分析:肺腎金水相生。腎陽不足,肺氣虧虛,不任風寒,鼻竅失利,故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天冷益甚,或時有涕清,檢查見下鼻甲淡暗腫脹。肺氣不足則淡白;腎陽不足,則畏寒肢涼,小便清長。舌脈所見為腎陽虧虛之征。

【治法】溫陽益氣,調和營衛。

【方藥】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當歸、 桂枝、 白芍葯、細辛、炙甘草、 木通、大棗。加減:酌加黃芪、附片溫陽益氣,加川芎、辛夷辛溫通竅。

4、鬱熱上干,鼻竅不利

【主症】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量粘黃涕,有時鼻內灼熱乾燥感,或有嗅覺減退、頭額脹痛。檢查見鼻粘膜暗紅,下鼻甲腫大。全身或見口微乾渴,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胖,苔微黃,脈略數或洪緩有力。病機分析:鬱熱內蘊,循經上乘,鼻竅不利,氣血郁滯,故見鼻塞不利,或鼻內灼熱乾燥感,檢查見鼻黏膜暗紅,下鼻甲腫脹;肺失清肅,肺津化濁與熱邪相合,故見少量鼻黏黃涕;鼻窒不利,故嗅覺減退,頭額脹痛。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肺與陽明鬱熱之證。

【治法】清肺胃熱,宣肺通竅。

【方藥】黃芩湯(《醫宗金鑒》) 藥物組成:黃芩、梔子、桑白皮、麥冬、赤芍葯、桔梗、薄荷、荊芥、甘草、連翹。加減:酌加知母、葛根以助清熱;加辛夷引藥上行以利通竅。若舌體紅胖者,乃肺脾失司,津液不行,加木通、滑石清熱利濕。若兼頭痛、口苦,酌加龍膽草、石決明之類清肝;鼻甲腫實,酌加皂角刺、山慈菇之類活血散結以利鼻竅;大便秘結者,酌加瓜蔞、火麻仁之類清熱通便。

5、氣血瘀滯,鼻竅不利

【主症】病程長,多呈持續性鼻塞,香臭難辨,講話時鼻音重,時有少量粘涕或白或黃,鼻甲腫脹硬實,表面不平,收縮反應差,或鼻甲呈桑椹樣變,或有息肉樣變。舌質暗,或有瘀點。病機分析:久病多瘀。慢性鼻炎病程日久,邪毒久滯,氣血瘀滯,鼻竅閉塞,甚則血瘀生痰,痰瘀互結,故病程長而多呈持續性鼻塞,鼻甲腫脹、硬實,甚或呈桑椹狀、息肉樣變;鼻窒不利,功能失司,故嗅覺減退、鼻音重。邪滯鼻竅,肺失宣降,津液濁化,故見少量鼻涕,兼熱則涕黃,兼寒則涕白。舌脈所見為氣血瘀滯之象。

【治法】行氣活血,通利鼻竅。

【方藥】當歸芍葯湯(《五官科學》) 藥物組成:當歸、白朮、赤芍葯、茯苓、澤瀉、黃芩、辛夷花、 白菊花、干地龍、甘草、薄荷、川芎。加減:若鼻甲呈桑椹樣變者,酌加海藻、三稜、莪術之類活血化瘀,或用稜貝通鼻湯;呈息肉樣變者,多屬痰濁凝結或痰瘀互結,酌加浙貝母、牡蠣之類除痰散結。若鼻甲呈肥厚改變、息肉樣變,黏膜色淡,收縮反應不敏感,亦可從痰濁凝結辨證,治以行氣化痰,散結通竅,用二陳湯加白芥子、桔梗、石菖蒲之類,兼氣虛者酌加黃芪、黨參、白朮、炙甘草之類。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