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別名:白駁風)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白癜風症狀

世界各民族中男女均可發病,發病率隨地區,人種膚色而異,一段膚色越深發病越多,如美國不足1%,而印度高達4%,我國患病率在0.1%~2%,性別無明顯差異,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青少年好發,發病年齡在20歲以內者約佔半數,全身各部位皮膚均可發病,皮損為局部色素脫失斑,常為乳白色,也可為淺粉色,表面光滑無皮疹,白斑境界清楚,邊緣色素較正常皮膚增加,白斑內毛髮正常或變白,病變好發於受陽光照曬及磨擦損傷部位,如面部,上腿部,頸部,前臂伸側及手背部,腰腹及骶尾部,腋下及陰部,肘膝關節等均為好發部位,病損多對稱分佈,白斑還常按神經節段(或皮節)分佈而呈帶狀排列,此類為單側發病,除皮膚損害外,口唇,陰唇,龜頭及包皮內側粘膜也常受累,白斑可泛發全身,但視網膜,脈絡膜及軟腦膜的黑素細胞不受累,有時日曬後白斑區可有色素再生;而冬季時白斑中心或邊緣又有色素減退,又約20%患者的白斑對紫外線高度敏感,日曬後白斑快速發展,機械性刺激,如針刺,搔抓,對皮膚的壓力(緊身衣,疝托等)及其他局部刺激,如燒傷,感染,曬傷,凍傷,放射線等可使患者的正常皮膚發生白斑,或使原有的白斑擴大,甚或泛發全身的同形反應,白斑數目不定,可很少變化或自行消退,但多數病例表現為白斑逐漸增多,擴大,相鄰白斑融合為不規則的大片狀,甚至泛發全身。

本病多無自覺症狀,少數患者在發病前或同時有患部局部的瘙癢感,白癜風常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惡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異位性皮炎,斑禿等。

據白斑的形態,部位,範圍及治療反應,臨床上將其分為四型:

1局限型,白斑單發或群集於某一部位;

2散髮型,白斑散在,大小不一,多對稱性分佈;

3泛髮型,常由上述二型發展而來,病損面積大於體表的1/2;

4節段型,白斑按神經節段或皮節分佈,據病損處色素脫失情況又可將該病分為完全型與不完全型兩種,前者對二羥苯丙胺酸(DOPA)反應陰性,黑素細胞消失,治療反應差,後者對DOPA反應陽性,黑素細胞數目減少,治癒機率大。

本病為後天發生,各年齡均可發病,有新生兒發病的報告,經過遲緩,亦可進行性發展,兒童早期發病者可自愈。皮損處表面溫度可增高,汗液增多,常並發於糖尿病,惡性貧血,自身免疫病,甲狀腺病,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

 

白癜風病因

遺傳學說(20%):

有研究認為白癜風可能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皮膚病,國外作者統計30%患者有陽性家族史,發現單卵雙生子中兩個均發病,國內報道陽性家族史為3%~12%,較國外報道低。

自身免疫學說 (15%):

自身免疫學說與白癜風的發病關係日益受到重視,許多學者注意到患者及其家族成員中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比率較高,常見的有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糖尿病,慢性腎上腺機能減退,惡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惡性黑色素瘤等,而白癜風患者的血清中,有人檢出多種器官的特異性抗體,如抗甲狀腺抗體,抗胃壁細胞抗體,抗腎上腺抗體,抗甲狀旁腺抗體,抗平滑肌抗體等,而且檢出率明顯高,另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白癜風發病率較一般人群高10~15倍,近來又發現白癜風病人有抗黑素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稱為白癜風抗體,其滴度與患者皮膚色素脫失程度有關,滴度隨皮損面積擴大而增加,還發現患白癜風的動物也有類似現象,提出該病是黑素細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ehl(1977)發現在進行期白斑邊緣有單核細胞聚集,侵入真皮表皮交界處,由破壞的基底膜進入表皮,使該處的黑素細胞及黑素缺如,認為本病可能是遲發超敏反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內服或外用皮質激素,特別是不按皮節分佈的皮損療效較好,也間接證明本病的免疫機理。

精神與神經化學學說 (20%):

許多臨床學家發現精神因素與白癜風的發病密切相關,據估計約2/3的患者在起病或皮損發展階段有精神創傷,過度緊張,情緒低落或沮喪,緊張可致兒茶酚胺類增高,如腎上腺素可直接影響脫色;應激也可使ACTH分泌增加,導致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動員糖和游離脂肪酸,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間接刺激大腦的L-色氨酸增加,使大腦5-羥色胺合成增加,而5-羥色胺的代謝產物為褪黑素,褐黑素受體活動過度在白癜風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褪黑素受體活動過度可增加茶鹼酶的活性,這些酶抑制黑素生化,但後期又使其生代活化,導致黑素代謝的毒性中間產物在黑素細胞內蓄積,使黑素細胞死亡,最終引白癜風,有學者觀察到白斑處神經末梢有退行性變,而且變化程度似與病程有關,這種現象也支持神經化學學說。

黑素細胞自身破壞學說 (20%):

白癜風的基本病變是表皮黑素細胞部分或完全喪失功能,Lerner1971年提出這一學說,認為白癜風是因其表皮黑素細胞機能亢進,促之耗損而早期衰退,並可能是由於細胞本身合成的毒性黑素前身物質的積聚所致,實驗證明某些化學物質對黑素細胞有選擇性的破壞作用,使皮膚脫色,這些物質多屬取代酚類化學物質的脫色劑,如氫醌單苯醚,氫醌,敘丁酚,雙氧水等,都對皮膚與毛髮有脫色作用,白癜風近年來發病有所增加,可能與工業的發展,接觸這類化學物質的機會增加有關。

微量元素缺乏學說(10%):

有人提出體內銅含量降低與白癜風發病有關,但測定患者血清與毛髮的銅含量似乎與一般人群無顯著性差異,有關微量元素學說有待進一步研究。

其他因素 (10%):

外傷包括創傷,手術,搔抓等可誘發白癜風,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可伴發白癜風,日光曝曬易發生白癜風。

白癜風的發病學說較多,且均有一定依據,但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目前認為其發病是有遺傳因素,又在多種內,外因子作用下,免疫功能,神經與內分泌,代謝功能等多方面機能紊亂,致使酶系統的抑制或黑素細胞的破壞或黑素形成的障礙,而致皮膚色素脫失。

當精神過於緊張時腎上腺素消耗增多,則多巴主要合成腎上腺素,因而黑素合成減少。

白癜風患者血液及皮膚中銅或銅藍蛋白水平降低,導致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因而影響黑素的代謝。

此外某些化學物質和光感性藥物亦可誘發本病。

發病機制

白癜風發病機制可能是損害局部表皮真皮交界處黑素細胞內酪氨酸酶功能喪失,使酪氨酸氧化為多巴受阻,從而使黑素的形成發生障礙。

中醫認為,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搏結於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失和發生本病。

白癜風診斷

診斷

典型白癜風易於診斷。

中醫病機和辨證

1、中醫認為,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搏結於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失和,發生本病,或因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等原因所致。

2、中醫辨證分型

(1)滯血瘀型:

主證:頭面及軀幹白色斑片,形狀不規則,無炎症及皮屑。精神憂鬱或急躁,舌質淡或淤血、苔薄白,脈緩。

辨證:風邪襲腠,氣血失和。

(2)腎陰虛型:

主證:無固定好發部位,可局限或泛發,白斑邊界清楚,白斑內毛髮多變白,頭昏耳鳴、腰膝酸軟,面色無華、舌苔薄、舌胖有齒痕、脈細弱。

辨證:肝腎陰虛、風邪乘位搏於肌膚。

鑒別診斷

對於早期脫色不完全,邊緣模糊的損壞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1、貧血痣

自幼發病,多見於顏面,為淺色斑,刺激摩擦局部不發紅,而周圍皮膚發紅。

2、白色糠疹

系真菌感染所致,治療後可出現白斑,但數目不多,形小,非純白色。

3、體糠疹

多為鱗屑性減色斑,周圍無色素加深的暈輪。

4、花斑癬

損害發生於後髮際,前腦,後背,上肢,為淡白色圓或橢圓形斑,邊界不清,表面有細鱗屑,真菌檢查陽性。

5、白化病

為先天性非進行性疾病,常有家族史,週身皮膚,毛髮缺乏色素,兩眼虹膜透明,脈絡膜色素消失而易區別。

6、麻風白斑

呈不正形,為不完全性色素減退斑,邊界不清,感覺消失,有麻風其他症狀。

7、二期梅毒白斑

發生於頸項,色不呈純白,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8、其他

還應與花斑癬,盤狀紅斑狼瘡,黏膜白斑等鑒別。

白癜風治療

白癜風西醫治療

1、藥物治療:

(1)補骨脂素(psoralen)及其衍生物:如甲氧沙林(8-甲氧補骨脂素)每天20~40mg,服後1~2h照長波紫外線或外用1% 甲氧沙林(8-MOP)溶液後照射長波紫外線(PUVA療法)連用數月,有時有效。但要注意本藥的毒副作用較大。或用制斑素注射液(補骨脂素制劑)肌注,每天1次,每次2~4ml。

(2)大劑量維生素:如維生素B族、維生素C、維生素P長期服用。也有報告用氨苯甲酸(對氨基苯甲酸,PABA)內服或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口服。

(3)有用含銅的藥物等治療本病的報道。如0.5%硫酸銅溶液口服,成人10滴/次,3次/d(兒童酌減)。

(4)免疫調節劑如左旋咪唑口服,成人每2周連服3天,150mg/d,分3次服,連續5~6周左右,兒童酌減。或凍干卡介苗(BCG)肌注、口服牛胎盤等。

(5)皮膚刺激劑局部塗擦,使皮膚發炎,促使色素增生、常用者有30%補骨脂酊、氮芥酒精(鹽酸氮芥5ml加95%酒精10ml),苯酚(純石炭酸),25%~50%三氯醋酸,斑蝥酊等。此法只適用於小片皮損,塗後皮損處可出現大皰。

(6)皮質類固醇激素如1%去炎松混懸液皮損內注射。0.2%倍他米松加入40%二甲基亞砜外塗。各種皮質激素霜劑、軟膏如丙酸倍氯美鬆軟膏、鹵米松霜劑、去炎松尿素軟膏等局部封包治療。

2、手術治療:近年來有採用全層皮膚移植白癜風皮損區,愈後行PUVA治療,亦有採用黑素細胞自身移植術獲得成功的報道。

3、脫色療法:又稱逆向療法,適用於皮損面積大,超過體表面積一半以上者,可用3%~20%氫醌單苯甲醚(monobenzyl ether of hydroquinone)霜外搽等。

4、物理療法:對小片皮損可用長波紫外線照射,或用Bucky境界線照射。

白癜風中醫治療

1、風濕蘊熱型:

【主症】:皮損表現為白斑粉紅,邊界清楚,多見於面部及外露部位,可單發或多發。一般發病比較急,皮損發展較快,皮膚變白前常有瘙癢感。伴有頭重、肢體睏倦,口渴不欲飲。舌質紅,苔白或黃膩,脈浮滑或滑數。

【病機】:風為陽邪,善行數變,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故皮損發展較快,變化不一,多發於頭面及外露部位,風邪易挾濕而蘊熱,故見頭重體困,口渴不欲飲諸證。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散風。

【方藥】:白蒺藜,浮萍,何首烏,赤白芍,秦艽,防風,冬瓜皮,茯苓,蒼朮,蒼耳子,龍膽草,白薇等。

2、肝氣鬱結型:

【主證】:皮損表現為白斑色澤明暗不一,無固定的好發部位,白斑或圓或長,或為不規則雲片狀,無癢痛感。發病可急可緩,但多隨精神變化而加劇或減輕,較多見於女性。可伴有急躁易怒,胸脅脹滿,月經不調等症。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

【病機】:肝主疏洩,調節氣機,若七情內傷,使肝氣疏洩失常,氣機紊亂,氣血失和,日久則肌膚失養而成白斑,肝氣橫逆則急躁易怒,胸脅脹滿。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祛風。

【方藥】:當歸、郁金、赤白芍、益母草、白蒺藜、香附、靈磁石、茯苓等。

3、肝腎不足型:

【主證】:皮損表現為明顯性脫色白斑,邊界截然,顏色純白,或局限於一處,或泛發於各處,脫色斑內毛髮變白,病程較長,發展緩慢,治療效果不顯著,多有家族史。可伴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舌質淡,苔薄,脈細弱無力。

【病機】:腎藏精生髓通於腦,開竅於耳;肝藏血,主筋開竅於目,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若先天稟賦不耐,腎精虧損則肝血不足,髓海失充,耳目失榮,肌膚失養則見膚生白斑,耳鳴目澀諸症。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祛風。

【方藥】:首烏籐,補骨脂,黑芝麻,女貞子,旱蓮草,覆盆子,生地,熟地,枸杞子,仙靈脾,仙茅,白蒺藜等。

4、氣滯血瘀型:

【主證】:皮損多為不對稱性白斑,邊界清楚,多發於外傷或其他皮膚損傷後,白斑色偏暗,可有輕微疼痛感。斑內毛髮變白,病情進展緩慢,療效緩慢,可伴有面色發黯,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靜脈迂曲,苔薄,脈細澀。

【病機】:氣血淤滯,經絡受阻,毛竅閉塞,不能榮養體膚而成白斑,如《醫林改錯》所言“血淤於皮裡”所致;血行不暢,肌膚失養,則面色發黯,肌膚甲錯。

【治法】:活血化瘀,祛風通絡。

【方藥】:通竅活血湯。常用藥物:紅花、桃仁、赤白芍,麝香,劉寄奴,丹參,紫草,威靈仙,川芎,老蔥,鮮姜等。

5、氣血兩虛型:

【主證】:皮損表現為白斑顏色較淡,邊緣模糊不清,發展緩慢。常伴有神疲乏力,面色白,手足不溫,舌質淡,苔薄,脈細無力。

【病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具有相互滋生的作用。《靈柩.邪客篇》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所以無論是氣虛或者血少,均可導致氣血兩虛,皮表失於養潤則出現白斑,氣血兩虛,則見神疲乏力,面色白,手足不溫。

【治法】:補益氣血,疏散風邪。

【方藥】:黃芪,黨參,當歸,赤白芍,何首烏,旱蓮草,防風,白朮,雞血籐,桂枝等。

6、血熱風燥型

【主證】:皮損表現為白斑色澤光亮,好發於頭面部或身體的上半部。發病比較迅速,蔓延較快。伴有五心煩熱、口乾、失眠、頭暈等症。舌質干紅、苔少,脈細數。

【病機】:陰血不足,虛熱內生,久病化燥生風,風性向上,故見皮損好發於上半身,血熱傷陰,津液虧損,則見口乾,五心煩熱諸症。

【治法】:養血潤燥,消風祛斑。

【方藥】:生地,何首烏,白芍,旱蓮草,丹參,桑白皮,白蒺藜,白殭蠶,荊芥,防風,白附子等。

7、脾胃虛弱型:

【主證】:皮損表現為白斑顏色萎黃,好發於面部及口唇,小兒多見,病情發展比較緩慢。伴有納食減少,脘腹脹滿、身倦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脈象虛弱。

【病機】:脾胃為後天之本,主消化和運化水谷精微而榮養週身。由於各種致病因素影響脾胃功能,使氣血化生不足,不能濡養皮膚而發生白斑。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故見口唇易生白斑。

【治法】:調和脾胃,益氣養血,潤膚。

【方藥】:黨參,黃芪,白朮,茯苓,山藥,當歸,丹參,赤芍,防風,白蒺藜,砂仁,白扁豆,白附子等。

8、心腎不交型:

【主證】:皮損多發於一側肢端,常沿著一定的神經區域分佈。好發於青壯年,常突然發病,病程短而發展較快,發病前常有一定的神經精神因素。伴有心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軟。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病機】:《靈柩.本神篇》曰“所以任務者謂之心。”心主神志。若憂思過度,耗傷心陰,或腎精虛虧,水火不濟,均可導致神失所依,則心悸,失眠、健忘、膚失所養,則生白斑。

【治法】:交通心腎,滋陰養血。

【方藥】:熟地,山藥,山萸肉,補骨脂,茯苓,澤瀉,丹皮,阿膠,黨參,白朮,黃連,遠志,五味子等。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