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腸痙攣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嬰兒腸痙攣症狀

在小嬰兒,腸痙攣發作時主要表現為持續,難以安撫的哭吵,主要表現為哭鬧不安,可伴有嘔吐,面頰潮紅,翻滾,雙下肢蜷曲等症狀,哭時面部潮紅,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發作可因患兒排氣或排便而終止,在小嬰兒則可反覆發作並呈自限過程。

嬰兒腸痙攣病因

一、胃腸道因素:

(一)腸道氣體產生過多

腸道氣體有四大來源:吞下的氣體,中和胃酸產生,從血中瀰散而來以及細菌發酵產生。

(二)腸道動力增高。

(三)胃腸道激素。

(四)飲食因素,一些研究顯示,母乳餵養兒發生腸痙攣與母親飲用奶有關,食物過敏可能是腸痙攣發生的一個原因。

(五)其他因素。

 

嬰兒腸痙攣診斷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檢查可進行診斷。

鑒別診斷

非典型病例須與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紫癜(過敏性紫癜因腸痙攣及血腫也可誘發腸套疊)、腸囊腫以及腸內外腫瘤引起出血或腸梗阻相鑒別。

嬰兒腸痙攣治療

嬰兒腸痙攣西醫治療

可根據腸痙攣的評分結果決定治療。評分參照哭吵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哭吵的伴隨症狀、父母對孩子哭吵的看法。如果哭吵與腸痙攣有關,但哭吵不劇用第一、第二級治療方案;如果是嚴重腸痙攣者,採用第三級治療。

一、第一級治療 給孩子以撫慰,搖動孩子,減低環境噪音,用熱水袋捂嬰兒腹部;對家長給予支持和關心;可服用中藥或二甲基硅油。一些中藥具有解痙作用,服用中藥(洋甘菊、馬鞭草、甘草、茴香、香峰草及薄荷組成的粉末)7天後,腸痙攣改善,但夜醒次數未見減少。二甲基硅油是一種非吸收性藥物,通過改變氣泡表面張力,使氣泡融合或瀰散,促進氣體排出,對人體無副作用。試圖用它來減少腸道氣體。但有關它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用二甲基硅油與安慰劑做自身交叉對照研究,1/4-2/3患兒症狀有改善,但與安慰劑相比,無明顯差異。其他減少腸道氣體的藥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甘酶能吸附氣體或幫助消化高纖維素食物,減少發酵產氣,但目前對腸痙攣的療效尚不肯定。

二、第二級治療 即藥物治療。可用解痙藥(如西托溴銨)能阻斷平滑肌的毒蕈鹼型受體,還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痙攣。無效者可用鹽酸雙環胺,它作為一種抗膽鹼能藥物,具有阿托品樣的解痙作用,並有一定的中樞安定作用,在治療嬰兒腸痙攣方面有一定的療效。但近來有研究發現,6個月以下的嬰兒用此藥可發生呼吸暫停,使此藥的應用受到限制。至今尚無一種完全有效的藥物來治療腸痙攣。

三、第三級治療 改變飲食和/或藥物治療。母乳餵養的母親不食用牛奶、奶製品、魚和蛋;人工餵養兒給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顯改善嬰兒腸痙攣。對於CMPI引起的腸痙攣者,去除牛奶蛋白,改用豆奶或水解蛋白後,71%-88%的患兒症狀有改善。由於藥物治療(如鹽酸雙環胺)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有時療效不理想,飲食改變可能比用藥更適宜。

嬰兒腸痙攣中醫治療

一、飲食積滯

【主症】症見患兒腹部脹滿疼痛,按之痛劇,噯噦腐濁,不思飲食,時轉矢氣,糞便穢臭,或腹痛欲瀉,瀉後腹痛減輕,或有嘔吐,吐物酸餿,夜臥不寧,舌苔多厚膩,脈弦。

【治法】治宜消食導滯,理氣止痛。

【方藥】常用香砂平胃散加減:香附、砂仁、厚樸、陳皮、蒼朮、枳殼、山楂、麥芽、神曲、雞內金、白芍、元胡、甘草。若患兒大便不通,或瀉下不暢,瀉後腹減者,可加檳榔、萊菔子攻下食積;若大便秘結,苔黃糙者,可去蒼朮、砂仁,加大黃、玄明粉,以清熱通腑,蕩滌腸胃之積熱。

二、氣滯血瘀

【主症】症見臍周脹悶不舒,痛而拒按,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臍周圍),或觸之有塊,推之不移,按之痛甚,面無光澤,舌質暗紅,或舌有瘀點,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治宜理氣化瘀,散瘀止痛。

【方藥】常用少腹通瘀湯加減:肉桂、乾薑、小茴香、蒲黃、五靈脂、赤芍、當歸、川芎、延胡索、沒藥各。若患兒氣滯症狀明顯可加川楝子、烏藥以理氣止痛;若腹有包塊者,可酌加少量三稜、莪術、穿山甲,以散瘀化結止痛。

三、肝氣犯胃

【主症】症見胃脘脹滿,臍周痛甚,時痛時止,善太息,矢氣後腹痛減輕,反覆發作,或情緒不穩,每於情志變化而腹痛發作。

【治法】治宜舒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白芍、炙甘草。若患兒脅痛加青皮。食慾不振加白朮、雲苓、麥芽、雞內金。大便不通加大黃、檳榔。腹痛甚者加元胡、木香。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