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症狀

妊娠合併甲型肝炎

其症狀與非孕婦者相同,發病較急,除有消化道症狀及黃疸外,血清學檢查中抗HAV-IgM陽性則可確診。

妊娠合併乙型肝炎

(1)有消化系統症狀(噁心,嘔吐)及乏力,黃疸等,起病急,血清ALT升高。

(2)血清學檢測指標: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為最常用的乙肝感染指標,在感染潛伏期,血清ALT升高之前HBsAg即可陽性;當HBsAg為高滴度時,則e抗原(HBeAg)也同時為陽性,臨床只以單項HBsAg作為感染指標是不夠的,應與臨床表現及其他指標結合判斷之。

2乙肝表面抗體(抗HBs):為有保護性的抗體,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時,經過一段時間,出現抗HBs提示機體獲得了免疫力。

3乙肝e抗原(HBeAg):是HBcAg的降解產物,急性感染時HBeAg的出現稍晚於HBsAg,e抗原的亞型e1,e2更反映乙肝病毒複製的活性。

4乙肝e抗體(抗HBe):一般當HBeAg在血中消失,而後出現抗HBe,提示病毒複製減少,傳染性降低,病情多漸趨穩定。

5核心抗體(抗HBc):在急性感染時,HBsAg出現後2~4周,臨床症狀出現之前即可檢出,所以抗HBC-IgM多見於感染早期或慢性感染的活動期。

6乙肝病毒DNA(HBV-DNA):HBV-DNA陽性是乙肝病毒複製的直接證據及傳染性指標,HBV-DNA與HBeAg和DNA-多聚酶呈平衡關係,凡是HBeAg陽性的血中,86%~100%可檢測到HBV-DNA。

根據臨床症狀,體征,肝功能測定和血清學指標的檢測,對妊娠合併乙肝的診斷可很快明確。

應用血清學診斷乙肝病毒胎內感染應注意以下3項依據:

(1)新生兒臍血清HBsAg陽性可為參考指標。

(2)新生兒臍血清HBcAb-IgM陽性即可確定宮內感染。

(3)如有條件測臍血清,乙肝病毒DNA陽性,更可確診,但此項指標在國內尚不能推廣應用。

妊娠合併重症肝炎

診斷標準

起病急劇,中毒症狀明顯,黃疸嚴重。

(1)1周內血清膽紅素≥171μmol/L(10mg/dl),或每日昇高≥17.1μmol/L(1mg/dl)。

(2)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較正常值延長0.5~1倍甚或更長。

(3)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嚴重者可出現肝臭。

(4)可有腹水出現甚或肝濁音界縮小。

妊娠合併甲型肝炎影響

甲肝對圍生兒的影響:根據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資料,甲肝產婦在孕中期與孕晚期的妊娠結局,圍生兒死亡率分別為42.3‰和125‰,即孕晚期圍生兒死亡率明顯升高,與上海市同年正常產婦的圍生兒死亡率14.1‰相比較,兩者有極顯著的差異,雖然無甲肝孕產婦死亡,但其圍生兒死亡率之高卻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妊娠合併乙型肝炎影響

乙肝對妊娠的影響:乙肝孕產婦的流產,早產,死胎,死產,新生兒窒息率及新生兒死亡率明顯增高,此與妊娠晚期患急性黃疸型肝炎特別是重症甚或暴發性肝炎有關,暴髮型肝炎的死亡率孕婦較非孕婦為高,妊娠期特別是妊娠後期尤易發生暴髮型肝炎。

妊娠對病毒性肝炎的影響:有人認為妊娠期易於產生非特異超敏反應,且孕期是處於非特異性超敏反應的準備狀態,所以在孕期發生重度或暴發性肝炎的概率顯著增加,動物實驗證明孕兔在產前和產後的急性肝壞死更加嚴重,所以近年來主張在孕早期如HBsAg滴度高的同時HBeAg陽性者可行人工流產,在妊娠晚期由於肝臟血流量相對不足,而並發肝炎之後,肝臟血流量更相對降低,因而可使肝炎病情加劇甚至成為重症肝炎。

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病因

發病原因:

妊娠與肝炎互為不利因素, 即肝炎可影響妊娠的正常發展, 對母兒可產生不良後果, 如妊高征,產後出血,胎兒窘迫,胎兒生長發育受限,早產,死胎,死產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2 ] ; 而妊娠可以影響肝炎, 妊娠期新陳代謝旺盛, 胎兒的呼吸排泄等功能均需母體完成;肝臟是性激素代謝及滅活的主要場所, 妊娠期胎盆分泌的雌,孕激素大大增加; 妊娠期孕婦所需熱量較非妊娠期高20% , 鐵,鈣,各種維生素和蛋白質需求量大大增加, 若孕婦原有營養不良, 則肝功能減退, 加重病情;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引起小血管痙攣, 使肝,腎臟血流減少, 而腎功能損害, 代謝產物排泄受阻, 可進一步加重肝損害, 易致肝細胞大塊壞死, 誘發重型肝炎。

發病機制:

1.病毒性肝炎對妊娠的影響:

(1)對母體的影響:妊娠早期合併病毒性肝炎,可使妊娠反應加重,發生於妊娠晚期,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增高,可能與肝病時醛固酮滅活能力下降有關,分娩時因肝功能受損,凝血因子合成功能減退,產後出血率增高,若為重症肝炎,常並發瀰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出現全身出血傾向,直接威脅生命。

(2)對胎兒的影響:妊娠早期患肝炎,胎兒畸形率約增高2倍,近年來連續研究指出病毒性肝炎和Down綜合症的發病密切相關,肝炎孕婦發生流產,早產,死胎,死產和新生兒死亡均較非肝炎孕婦高,圍生兒死亡率明顯增高,妊娠期並發病毒性肝炎,新生兒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而感染,尤以乙肝病毒為甚。

(3)母嬰傳播:

1甲型肝炎:HAV能否通過母嬰傳播,目前尚缺乏證明,一般認為HAV經糞-口傳播,不會通過胎盤或其他途徑傳給胎兒,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中,未發現甲肝孕婦所生的新生兒受染,說明母嬰傳播的可能性很小,近年來國外資料報道,妊娠晚期患急性甲肝可引起母胎傳播,這可能是胎兒在分娩過程中,暴露於污染的母體血液或糞便的結果。

2乙型肝炎:不同地區母嬰傳播狀況不同,在東南亞地區母嬰傳播極為普遍,據報道每年新發病人中35%~40%是由於圍生期傳播造成的,而在北美與西歐圍生期傳播並不常見,乙肝的母嬰傳播途徑可分下列3個方面:

A.宮內傳播:以往認為HBV很少通過胎盤,通過胎盤引起宮內感染5%~10%,近幾年較多資料證明宮內感染率為9.1%~36.7%,Tong等應用分子雜交法,在引產胎兒肝,脾,胰,腎,胎盤等組織中均檢出HBV-DNA,證實宮內感染的存在,HBV通過胎盤屏障的機制尚不清楚,多認為由於胎盤屏障受損或通透性改變引起母血滲漏而造成。

Wong等曾提出宮內傳播的診斷標準:a.臍血或出生後第3天嬰兒靜脈血存在抗-HBcIgM,由於IgM不能通過胎盤,提示嬰兒近期有HBV感染;b.出生後第3天靜脈血HBsAg水平高於臍血水平,往往說明嬰兒本身有病毒的複製;c.出生時嬰兒注射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HBIG),由於HBsAg可被被動免疫的HBs抗體所中和,如第3天靜脈血中存在HBsAg,無論水平高低都意味宮內感染,但抗-HBeIgM是否可以判斷HBV宮內感染,尚未定論,IgM是個體發育中最早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為母血中含量的10%,若胎兒存在宮內感染,其血清IgM量顯著升高,因此理論上臍血中IgM水平可作為診斷胎兒期有無感染的指標,應注意的是雖然正常妊娠中IgM不能透過胎盤,但當母血漏入胎兒血循環時,IgM濃度也可升高,且往往IgA濃度也同時升高,出生後二者迅速下降,有學者提出抗-HBcIgM可作為新生兒感染和病毒複製刺激免疫系統的標誌,但在一些宮內感染的新生兒出生時未能查到抗-HBcIgM,可能與胎兒免疫系統未成熟,對HBcAg無反應或低反應有關,因此有人認為單用抗-HBcIgM作為判斷HBV宮內感染不十分可靠,20世紀80年代以來,HBV-DNA檢出已成為敏感的HBV感染標誌,為探討防治HBV宮內感染提供了可靠依據。

影響宮內傳播的因素:a.妊娠後期患急性肝炎的孕婦易傳播給胎兒,Tong報告孕12周前急性HBV感染婦女出生之嬰兒無1例HBsAg陽性,孕28周後或產褥期患急性HB時,75%嬰兒HBsAg陽性,b.合併e抗原陽性,因e抗原體積小,且不為HBs抗體束縛,易於通過胎盤,母嬰宮內傳播危險大,c.羊水中存在HBsAg,有報道羊膜腔穿刺檢測羊水中HBsAg,其陽性率為26%,以合併e抗原陽性孕婦為高,凡羊水陽性者,其出生的嬰兒在第1月齡時HBsAg均陽轉。

B.產時傳播:根據目前資料,分娩期感染是HBV母嬰傳播的主要途徑占40%~60%,新生兒臍血HBsAg陰性,3個月內轉為陽性,這與肝炎的潛伏期相符合,由於陰道分泌物HBsAg陽性率較羊水陽性率高,產時新生兒通過產道時吞嚥含HBsAg的母血,羊水,陰道分泌物,或在分娩過程中因子宮收縮使胎盤絨毛血管破裂,母血滲漏入胎兒血液循環,只要有10-8ml母血進入胎兒即可使乙肝傳播。

影響產時傳播因素:a.孕婦e抗原陽性,據研究e抗原陽性攜帶者的陰道分泌物96%存在HBsAg,其所分娩的新生兒的胃液中90%陽性;b.產程超過9h臍血陽性率高,因產程長短與母兒間血液交流成正比;c.HBsAg滴定度越高,母兒傳播可能性越大,HBsAg滴定度≤1︰128時,新生兒陽性率45.5%,而滴定度≥1︰256時70%嬰兒陽性,因高滴定度在微量血液交流中有充份量的HBsAg傳播,HBeAg存在與HBsAg滴定度有關,HBeAg陽性者HBsAg的滴定度較高,故傳播率也高。

C.產後傳播:主要通過母嬰接觸使病毒感染新生兒,主要與接觸母親唾液及母乳餵養有關,Lee研究HBsAg陽性產婦的乳汁病毒攜帶率為70%,認為哺乳是母嬰傳播途徑之一,但以後的流行病學調查未能證實,多數學者認為血中乙肝3項陽性者和HBeAg加上抗HBC者其初乳中HBV-DNA陽性率為100%,不宜哺乳,但目前對HBsAg陽性母親,尤其是雙陽性者是否母乳餵養問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我國HBsAg陽性攜帶者約1/3來源於母嬰傳播,2/3來源於幼年的水平傳播,嬰兒T細胞功能沒有完全發育,對HBsAg有免疫耐受,容易成為慢性攜帶狀態,以後容易發生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

3丙型肝炎:根據對HCV研究資料,大多數人認為HCV能在母嬰之間垂直傳播,晚期妊娠時患HC,2/3發生母嬰傳播,其中1/3以後發展為慢性肝病,這些小孩除轉氨酶增高外無其他臨床表現,另外,孕婦為靜注毒品成癮者和HIV感染者是導致HCV圍生期傳播的危險因素,但也有作者認為,HCV在血液中濃度很低,其垂直傳播很少發生,有關HCV的母嬰傳播尚需更多的資料研究。

HDV的母嬰垂直傳播比較少見,主要見於HBeAg陽性的孕婦,HEV的母嬰傳播國內尚未見報道;Khuroo1995年對8名在妊娠期患HE的產婦的新生兒進行研究,發現5名新生兒出生時的血標本中檢出HEV-RNA,同時IgG抗HVE陽性,其中1名出生時有黃疸並伴ALT升高。

2.妊娠對病毒性肝炎的影響:

妊娠期新陳代謝率高,營養物質消耗多;胎兒的代謝和解毒作用要依靠母體肝臟來完成;另孕期內分泌變化所產生的大量性激素,如雌激素需在肝內代謝和滅活,分娩時的疲勞,出血,手術和麻醉這些均加重了肝臟的負擔,故妊娠期間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或易促使原已有的肝病惡化,孕婦患肝炎時病情較非孕時為重,且妊娠期越晚,越易發生為重症肝炎,但近20年,歐美文獻強調妊娠並不增加肝炎的發病率,肝炎病情的嚴重性也與妊娠本身無關,而發展中國家的資料仍認為妊娠時患肝炎預後差,特別晚期妊娠如伴發急性肝炎,重症肝炎及病死的機會遠比非妊娠期肝炎患者為多,如孕晚期患戊肝,孕婦病死率可達10%~20%。

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診斷

鑒別診斷

1.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

本病的特點:1以全身瘙癢,黃疸為主要表現,消化道症狀不明顯;2妊娠20周以後發病,多發生在妊娠晚期,分娩後1周內症狀消失;3膽酸升高明顯,轉氨酶可有輕度升高,很少超過300U;膽紅素正常或升高,但很少超過30μmol/L;4血清學檢查病毒的抗原和抗體均陰性;5肝活檢主要為膽汁淤積。

2.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常發生於妊娠晚期,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起病時常有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進一步發展為急性肝功能障礙,表現為凝血因子缺乏,出血傾向,低血糖,深度黃疸,肝性腦病等,肝功能檢查轉氨酶升高,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均升高,但尿膽紅素陰性,可出現腎功能異常,表現為肝腎綜合征,超聲檢查肝區呈瀰散性的回聲強弱不均,呈雪花狀,肝臟活檢示嚴重脂肪變性,而無明顯的肝細胞壞死。

3.HELLP綜合征

在重度妊高征的基礎上發生以肝酶升高,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為特徵的綜合征,本病常有妊高症的表現,如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等,可伴有上腹部疼痛,黃疸較輕,妊娠結束後病情迅速緩解。

4.妊娠反應

早孕反應以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嗜睡等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有肝功能輕度異常,酮症酸中毒,但很少出現黃疸,妊娠早期的病毒性肝炎在黃疸出現前常誤診為妊娠反應,對於噁心嘔吐嚴重的早孕反應,一定要提高警惕,結合病史和臨床表現,及早進行肝功能檢查和肝炎病毒的血清學檢查。

5.藥物性肝損

妊娠期常應用的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有氯丙秦,異丙秦,甲巰咪唑(他巴唑),異煙肼,利福平,磺胺類,四環素等,常有轉氨酶輕度升高,不伴脾大,停藥後肝功能恢復。

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治療

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西醫治療

一、 處理

注意休息,加強營養,高vit,高蛋白,足量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積極護肝治療,產科處理。

妊娠期:孕早期患急肝,應積極治療,病情好轉後行人流,中、晚孕時給予大劑量vit、C、K等治療,如病情發展,應考慮終止妊娠。

分娩期:分娩前準備新鮮血,第二產程陰道助產,縮短第二產程。

產褥期:應用對肝臟損害小的藥物,護肝為主,對症治療。

二、針對不同病原採取不同措施:

1.妊娠合併甲型肝炎

目前對甲肝尚無特效藥,一般多採取下列綜合措施:

(1)休息、保肝支持療法。常用茵陳沖劑、垂盆草沖劑以及維生素C和復合維生素B,或靜脈滴注葡萄糖液等。

(2)由於甲肝病毒不通過胎盤屏障,不傳給胎兒,故不必進行人工流產或中期妊娠引產。在孕晚期必須加強胎動計數等自我監護,這是因為肝功能受損可影響母體代謝、產生缺氧等,以致較易發生早產。有早產先兆者需及早住院治療,並行無激惹試驗(NST)及B超等生物物理指標監護,臨產過程中注意縮短第二產程、預防產後出血和產褥感染。

(3)關於哺乳。分娩後甲肝已痊癒者可以哺乳,如在急性期則應禁止哺乳,不僅可防止母嬰垂直傳播,而且有利於母體的康復。

2.妊娠合併乙型肝炎

(1)一般治療:除應在肝炎急性期予以隔離和臥床休息外,並予以清淡及低脂肪飲食,每日應供給足夠熱能,如消化道症狀較劇,則應予葡萄糖液靜脈滴注。

(2)保肝藥物的應用:

1每天需給大量維生素C、維生素K1及維生素B1、B6、B12等。採用維生紗C 3g、維生素K1 4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靜脈滴注,每日一次。因維生素C為機體參與氧化還原過程的重要物質,有增加抗感染能力、促進肝細胞再生與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維生素K1可促進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因子Ⅶ、Ⅹ)合成作用。

2同時給予能量合劑,如25%葡萄糖液250~500ml加輔酶A100u及維生素C3g。

3同時肌內注射維生素E50mg,對防止肝細胞壞死有益。

4對ALT高者可用強力寧80ml、門冬氨酸鉀鎂20ml加入葡萄糖液,靜脈滴注。

5如有貧血或低蛋白血症者,可予適量輸鮮血、人體白蛋白或血漿。

(3)產科處理

1妊娠早期:如HBsAg滴定度高且HBeAg陽性伴有臨床表現者應在積極治療情況下,可行人工流產術,因為妊娠和乙肝之間互有不良影響。但妊娠中晚期的患者當以保肝治療而不宜貿然行引產術,以免由於引產而引起不良後果。

2分娩與產褥期:必須注意以下3個方面:1防止出血;2防止感染:應在產後應用對肝腎無不良影響的抗生素預防感染;3密切注意臨床症狀及肝功能檢測結果,防止病情發展。

從產科角度觀察胎兒有無頭盆不稱,產程雖然進展良好,亦應適當縮短第二產程而行產鉗助產,有利減少產婦的體力消耗及減少新生兒窒息。產後應常規留臍血檢測肝功能和肝炎血清學指標。

(4)新生兒的處理:近年來主張對HBsAg陽性孕婦所生的嬰兒,需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生後1個月及6個月各皮內注射乙肝疫苗30μg,一般可阻斷90%的母嬰傳播率。如有條件可於出生後再肌注一支人類HBs免疫球蛋白(HBIG)則更有利於防止母嬰垂直傳播。我國的乙肝疫苗作用能保持5年左右,故在進入小學之前應再作一次加強免疫注射。

3.妊娠合併重症肝炎:

原則:(1)保護肝臟;(2)預防及治療肝昏迷;(3)預防及治療DIC;(4)預防及治療腎功能衰竭。

治療:

(1)一般處理:1需專人護理,正確記錄血壓、呼吸、脈搏及出入水量;2予以低脂肪、低蛋白、高糖類流汁或半流汁飲食,保證熱能為6276kJ/d(1500kcal/d),並予以大量維生素。

(2)輸溫鮮血600~800ml,以增加凝血因子,並需輸人體白蛋白或凍干血漿,有利防止肝細胞壞死和降低腦水腫的發生。

(3)胰高糖素1mg加正規胰島素8u,10%氯化鉀10~20ml加10%葡萄糖液500~1000ml,靜脈滴注。

(4)胎肝細胞懸液200ml,靜脈滴注,每日或隔日一次,可用3~5次,能收到極好效果。此亦可稱為胎肝細胞移植。

(5)可用干擾素每日300萬u,連續7~14天,肌內注射,也可每次100萬u,每日3次肌內注射。

(6)14-氨基酸-800 250ml或復方支鏈氨基酸250ml,靜脈滴注,每日1~2次,可促進肝臟情況好轉。

(7)10%門冬氨酸鉀鎂40ml溶於10%葡萄糖液250ml中,靜脈緩滴。

(8)無論有無感染徵象,均應予以對肝腎功能影響最小的廣譜抗生素。

4.並發瀰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處理

(1)妊娠合併重症肝炎並發DIC的診斷標準:1血小板≤50×109/L(50 000/mm3);2凝血酶原時間較正常延長1倍以上;3纖維蛋白原≤1.25g/L(125mg/dl);4魚精蛋白副凝(3P)試驗或乙醇膠試驗陽性。

(2)並發DIC之處理:

1根據產科特點,在無產兆而發生DIC時,可用肝素,其用法與用量:首次劑量為25mg(3125IU)加5%葡萄糖液100ml,靜脈滴注(一般在30分鐘左右滴完),之後再用25mg加5%葡萄液200ml,靜脈緩滴。

2再根據化驗結果決定肝素的應用劑量。

3如已臨產或在產後24小時之內發生DIC者,應以輸溫鮮血、凍干血漿等為主,而不宜貿然使用肝素。因為此時已有嚴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加之產後子宮血竇開放,所以如肝素使用不當,可更加重出血。

產科處理:入院後必須按急症處理,首先予以輸溫鮮血、人體白蛋白及凍干血漿,有肝昏迷者積極治療24小時後,應盡快結束分娩。由以上的數據說明此等患者的產科處理原則如下:

(1)經產婦早產者可在上述積極治療情況下,經陰道分娩。

(2)凡初產婦且已足月或近足月者,應在上述積極治療1~2天採取局麻行剖宮產術,但術後禁用哌替定(度冷丁)等鎮痛藥,以免加重肝臟負擔使病情加劇,甚或死亡。

(3)術後行繼續支持療法和給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

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中醫治療

這種病的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

【治法】常用茵陳湯加減。

【方藥】茵陳、山梔、生黃芪、黃芩、川連、茯苓、當歸、敗醬草、柴胡、陳皮。每日一貼煎服,對退黃疸、改善肝功能和臨床症狀有益。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