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憩室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結腸憩室病症狀

(一)結腸憩室病

無症狀憩室 80%~85%的憩室病無任何症狀,約55%的右半結腸憩室病人無症狀,即使有輕微症狀亦很少就醫,常見腹部症狀是左髂窩或下腹部間歇性疼痛,腹脹,排便不規則,黏液便,裡急後重,體重減輕和食慾減退等,貧血並不常見,這些症狀亦可能是同時存在的腸激惹綜合徵引起的,進行性的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伴有腹瀉,食慾減退,消瘦和貧血是結直腸癌的表現,僅從病史不易與憩室病鑒別,可疑病例應行鋇灌腸和腸鏡檢查,部分病人可能合併有裂孔疝和膽囊結石,體檢通常無陽性發現,直腸指檢正常,電子結腸鏡可清楚發現單純結腸憩室。

(二)急性憩室炎

急性發作時有程度不同的局限性腹部疼痛,可呈刺痛,鈍痛和絞痛,大多疼痛部位在左下腹,偶爾位於恥骨上,右下腹,或整個下腹部,病員常有便秘或排便頻數,或同一病員二者兼有,排氣後可使疼痛緩解,炎症鄰接膀胱可產生尿頻,尿急,根據炎症部位和嚴重性還可伴噁心和嘔吐,體檢時有低熱,輕度腹脹,左下腹觸痛,以及左下腹或盆腔腫塊,糞便中有隱血,少數糞便中肉眼有血,但在有憩室周圍炎存在時罕有發生大出血者,此外,還有輕至中度白細胞增高。

結腸憩室病病因

先天性因素(30%):

Evans提出先天性右半結腸憩室病可能是由於腸壁的胚胎發育異常所致,Waugh則認為盲腸憩室是由於胚胎7~10周時盲腸過度生長造成,正常時該部位發育應該是萎縮的,部分結腸憩室病人有家族史。大多數憩室病是後天原因造成的,組織學研究並未發現結腸壁肌層有先天異常,憩室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現象亦為此提供有力證據,真正屬於先天性的結腸憩室罕見。

解剖因素(30%):

(1)影響憩室形成的因素:一是結腸壁的張力,二是結腸腔和腹腔的壓力差,任何部位的腔內壓都可以通過Laplace壓力定律測定,Laplace壓力定律(P=kT/R,P為結腸腔內壓力,T為腸壁張力,R為結腸半徑,k為一常數)說明:腸腔內壓與腸壁張力成正比,與腸壁半徑成反比,近來,用壓力計研究證明,連續的分節運動時,結腸特別是乙狀結腸可以產生很高的腔內壓,結腸內最大的腔內壓位於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此壓力足以引起黏膜突出結腸肌肉形成憩室。

(2)結腸壁的結構特點:亦可能是憩室發病的1個因素,結腸環形肌內的膠原纖維呈交叉分佈,使結腸壁保持張力,隨著年齡增大,結腸腔內部位的膠原纖維變細,彈性蛋白纖維作用減弱,結腸壁的彈性和張力降低,因此,最狹窄,最肥厚的乙狀結腸是憩室的好發部位,結腸帶的肌肉處於收縮狀態,故不易發生憩室,已經證實,憩室病人的乙狀結腸平滑肌肌束較正常人肥厚,即使沒有形成肥厚的平滑肌肌束,異常平滑肌肌束也是憩室前期的一種表現,異常的平滑肌肌束,並不僅僅局限在乙狀結腸,亦可表現在結腸的其他部位,如直腸上段,這一點在乙狀結腸切除以後表現得更加明顯,在疾病的早期,結腸壁的這些薄弱點已表現出來,此外,結構蛋白變化造成的結締組織紊亂也在憩室疾病的早期起一定作用。

(3)結腸運動:分節律性收縮和推進性收縮兩類,前者主要將右半結腸內容物來回混合,促使水分和鹽類被吸收,後者則將糞便向遠端運送,集團蠕動(mass peristalsis)可將糞便直接從右半結腸推送至乙狀結腸和直腸上段而引起便意,結腸憩室易發生在結腸帶之間薄弱的腸壁上(圖3),當分節運動時腔內壓力增高,這些潛在的薄弱部位在血管進入結腸壁的地方易形成憩室(圖4)。

其他因素(25%):

(1)肥胖:以往曾認為肥胖與憩室病有關,但研究證實事實並非如此,Hugh等發現皮下脂肪厚度與憩室發生率無關。

(2)心血管病:高血壓和憩室病無相關關係,但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人憩室發病率增加,推測與腸系膜下動脈缺血有關,以前有過心肌梗死發作的男性病人,憩室發病率為57%,明顯高於同年齡組的男性病人(25%),年齡在65歲以上,伴有腦血管意外的病人憩室發病率明顯高於對照組人群。

(3)情感因素和腸激惹綜合征:未發現心理和情感因素與憩室發病有關,此點與腸激惹綜合征不同,腸激惹綜合征與憩室病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大便重量,糞膽酸及糞電解質含量等方面),前者的腸腔基礎壓力也是增高的,而且二者常同時存在,肌電圖檢查二者均有快波出現,對食物和新斯的明刺激均有過度的壓力反應,而且高纖維飲食可糾正二者異常的排送時間,增加大便重量,降低腸腔內壓,一般認為,抑制排氣和排便會增加腸腔內壓,促進憩室形成,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年輕人的括約肌功能很強,憩室發病率不高,而直腸括約肌鬆弛的老年人反而多發,另外發現巨結腸和便秘的病人,憩室並不多見。

結腸憩室病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可以確診。

鑒別診斷

結腸憩室病應與腸壁運動異常性疾病相鑒別,常見的有:腸激惹綜合征,腫瘤,闌尾炎,結腸炎性疾病等。

1.結腸癌

結腸癌與憩室病有較多相似之處:均隨年齡增大發病率增加,可發生在任何結腸部位,乙狀結腸多發,臨床症狀相似,如大便習慣改變,下腹痛,均可引起梗阻或穿孔,臨床病程均較隱匿,均可引起出血,但憩室炎腹痛較劇烈,伴有發熱,白細胞增多,結腸癌出血是潛血陽性或少量出血,而憩室病出血可少量,中等量或大量出血,約有20%的憩室病人合併有息肉或腫瘤,Boulos等報道23%的憩室病人合併有結腸息肉,8%的憩室病人合併有惡性結腸腫瘤,而鋇灌腸對於二者鑒別的假陽性率較高,Forde報道12例病人有11例疑為腫瘤,後經乙狀結腸鏡檢排除了惡性腫瘤,鋇灌腸的診斷腫瘤假陽性率為10%~20%,診斷息肉的假陽性率為22%~35%,因此對於左側結腸病變,乙狀結腸鏡是首選的檢查手段。

2.闌尾炎

盲腸憩室炎或乙狀結腸的憩室炎位於右下腹時,可出現類似闌尾炎症狀,但闌尾炎較憩室炎更為常見,多有轉移性腹痛的特點,盲腸憩室炎早期疼痛固定於右髂窩,而不在臍周或上腹部,疼痛亦不是從臍周或上腹部開始,從症狀出現到入院時間較長(3~4天),嘔吐少見,噁心和腹瀉多見,如果不排除闌尾炎,需進行手術探查,如發現有憩室炎,通常一併切除,因此,遇到右下腹疼痛而病因不明確時,可行CT掃瞄以排除憩室炎。

3.炎症性腸病

結腸炎性疾病和憩室炎均可出現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便血和發熱,潰瘍性結腸炎易同憩室炎鑒別,潰瘍性結腸炎幾乎都波及直腸,故直腸鏡檢即可簡單準確地排除潰瘍性結腸炎,憩室炎和克羅恩病均可形成竇道,梗阻和膿腫,當造影發現多發的腔內病變和縱形的黏膜下瘺管,則克羅恩病的可能性較大,老年病人的憩室病和克羅恩病較難鑒別時,可行灌腸或內鏡檢查以獲正確診斷。

結腸憩室病治療

結腸憩室病西醫治療

單純憩室病一般不引起症狀,不需治療,通過飲食調整,進食富含纖維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有學者發現高纖維素飲食不僅可控制憩室病症狀,還可減少腔內壓,阻止發生憩室炎症和出血等併發症,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料統計證實,高纖維素飲食使憩室病急性住院人數保持穩定,沒有增加趨勢。

憩室炎的治療通常採用非手術療法,包括飲食調節,解痙劑,腸道應用抗生素(如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如果病人無發熱,腹部症狀緩解,腸功能恢復,可進流質,逐漸過渡到普食,飲食方法過去採用少渣食物,現在多使用多渣飲食加吸水性膠體物。

(1)非手術治療:

解痙劑和止瀉藥對控制憩室病的症狀,特別是合併有腸激惹綜合征的病人有一定作用,常用的解痙劑有普魯苯辛和美貝弗林(Mebeverine),前者作用於結腸的自主神經,但有口乾,尿瀦留等不良反應;後者直接作用於平滑肌,副作用較少,甲基纖維素可改善憩室病人的大便習慣。

(2)外科治療:

對於症狀不嚴重的憩室病人行預防性結腸(特別是乙狀結腸)切除術是不太合理的,如果經非手術治療後症狀不緩解,或為了預防憩室病的併發症,可行擇期肌切開手術或結腸切除術。

結腸憩室病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僅供參考,詳細請詢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