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別名:ascariasis)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蛔蟲病症狀

臨床表現

1、幼蟲期致病:可出現發熱,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等臨床症象。

2、成蟲期致病:a.患者常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以及間歇性臍周疼痛等表現。b.可出現蕁麻疹,皮膚瘙癢,血管神經性水腫,以及結膜炎等症狀。c.突發性右上腹絞痛,並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間歇性加劇,伴有噁心,嘔吐等。

主要症狀

1、蛔幼性肺炎:少量蛔蟲幼蟲在肺部移行時,可無任何症狀,如短期內進食含大量感染期蛔蟲卵的蔬菜或其他食品,經7~10天潛伏期後,可出現全身與肺部症狀,表現為咳嗽,咳痰,咯血,發熱,畏寒,乏力,伴胸悶,氣促等類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重症者可出現哮喘樣發作,表現為胸疼,咽部異物感,吼喘,端坐呼吸,少數可出現痰中帶血,鼻出血,聲嘶,腹痛及腹瀉等,體檢可聞及雙肺乾濕性囉音,偶有局部肺實變徵,X線胸片檢查可見雙肺門陰影加深及肺紋增多,常於1~2周內消失,痰可查見嗜性粒細胞和夏科-萊登晶體(Charcot-Leyden crystals),偶可發現幼蟲,血嗜酸性粒細胞可明顯增高,病程持續7~10天後,上述症狀逐漸消失,急性蛔幼性肺炎,哮喘和嗜酸性細胞增多等,臨床上稱為肺蛔蟲症,即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

2、腸蛔蟲病:成人腸蛔蟲病多無特殊表現,也可出現情緒不穩定,易怒,頭昏,工作能力下降等,腸內大量蛔蟲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如多食或厭食,偏食,甚至異食癖等,兒童患者常有食慾減退與噁心,多有突然發生的臍週一過性隱痛或絞痛,常不定時反覆發作,不伴腹肌緊張與壓痛,少數兒童患者可出現類似消化性潰瘍症狀,但驅蟲治療後症狀即消失,嬰幼兒患者多有消化不良表現,少數患兒可因高熱或其他原因而嘔吐出蛔蟲,或自肛門排出蛔蟲,嚴重感染的小兒可引起營養不良,發育遲鈍,智能低下,皮膚瘙癢,磨牙或驚厥等表現,極個別患者可出現神經性嘔吐,頑固性皮疹,視力障礙,聽力減退,肌肉麻痺,皮膚血管神經性水腫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胃及十二指腸蛔蟲病可有反覆發作的腹部飽脹,噯氣,上腹隱痛或劇痛,常有食慾缺乏,反酸,噁心,也可出現嘔吐等,常有嘔吐蛔蟲史,偶爾有嘔血及黑便。

腸蛔蟲病的體征較少,腹痛時臍周可有較輕而不恆定的深壓痛,腹壁脂肪較薄的兒童患者可見腸蠕動波,深壓可捫及條索樣腸型,嚴重感染的患兒,體型瘦小,腹部膨隆。

3、過敏反應:蛔蟲的變應原可引起宿主皮膚,結膜,腸黏膜的過敏反應,表現為蕁麻疹,腹脹痛及結膜炎等,文獻報道,蛔蟲感染是兒童對植物花粉等過敏而發生哮喘的誘因。

蛔蟲病病因

飲食因素(60%):

常由於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之物而引起。蛔蟲寄生在小腸內,擾亂脾胃氣機,吸食水谷精微。由於蛔蟲具有喜溫,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於鑽孔的特性,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性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症。若蛔蟲鑽人膽道、闌門,或蛔蟲數量較多,在腸中纏結成團,則出現多種病變及症狀。

生活習慣(20%):

自然界的氣溫、雨量以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習慣是流行病學上的重要的因素。

其他因素(10%):

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引發蛔蟲病。

蛔蟲病診斷

診斷

1、臨床診斷依據:

(1)成蟲寄生者,根據近期排蟲或嘔蟲史即可診斷。

(2)兒童反覆出現腹部或臍週一過性隱痛,或伴偏食,夜間磨牙,腹部膨隆等均可提示蛔蟲感染,如有合併症,則應根據相應的症狀,體征和有關檢查結果酌情判斷,如出現膽絞痛,膽管炎,胰腺炎時應考慮腸蛔蟲病併發症的可能性;兒童患者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大便與排氣,捫及腹部條索狀腫塊時應注意蛔蟲性腸梗阻的可能性。

(3)農村收穫季節,出現集體人群突發性發熱,咳嗽,哮喘而排除其他原因後,可結合病史,體征,考慮急性蛔蟲幼蟲所致肺炎的可能性。

(4)如腸內僅有雄蟲寄生而糞中蟲卵陰性時(占感染者3%~5%),可用驅蟲藥物行診斷性治療。

2、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糞便塗片查蟲卵是最簡單,快速,可靠的腸蛔蟲病確診依據,酌情選擇下列檢查有助於診斷,如胃腸吞鋇檢查可顯示蛔蟲的形態與數量,腹部X線平片對診斷蛔蟲性腸梗阻或腸穿孔性腹膜炎有重要價值,十二指腸引流液查見蟲卵是膽道蛔蟲病的直接證據等。

鑒別診斷

1、膽道蛔蟲症需與急性膽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相鑒別。

2、蛔蟲性腸梗阻時須與腸套疊等急腹症相鑒別。

3、還易與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及腸系膜淋巴結炎等疾病相混淆。

蛔蟲病治療

蛔蟲病西醫治療

本病分為驅蟲治療和併發症的處理,最基本的是驅蟲治療。

1、驅蟲治療,目前常選用下列驅蟲藥物治療。

(1)阿苯達唑:是廣譜、高效、低毒的苯咪唑類抗蟲藥物之一。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阻斷蟲體對葡萄糖的攝取,導致糖原耗竭與腺甘三磷酸生成減少,使蟲體麻痺。驅蛔蟲作用較緩慢,常於用藥後2~4天蛔蟲才從糞便排出。嚴重感染者需多次治療方可治癒。治療過程中可因蛔蟲躁動而並發膽道蛔蟲病。阿苯達唑對成蟲、蚴蟲及蟲卵均有殺滅作用,成人及2歲以上兒童劑量為400mg(200mg/片),頓服,或l天內分2次服。可於驅蟲後10天重複給藥1次。本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10%,多於服藥後2~3天出現頭昏、失眠、噁心、嘔吐、口乾、食慾下降及乏力等,可於48h內自行消失。有癲癇史者慎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及2歲以下幼兒禁用本品。

(2)甲苯達唑:本品為廣譜驅蟲劑,對蛔蟲有較好療效。其作用機制與阿苯達唑相似。用法為200mg,頓服,蟲卵陰轉率可達80%,或100mg/次,3次/d,連服3天,蟲卵陰轉率可達95%以上。不良反應少,僅少數患者出現頭昏及輕微胃腸道反應,無須處理可自行消失。孕婦禁用,2歲以下幼兒不宜服用。

本品與左旋咪唑的復合制劑甲苯達唑/左旋咪唑又稱復方甲苯達唑(速效腸蟲淨)。每片含甲苯達唑100mg、左旋咪唑25mg。成人2片,頓服,可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

(3) 塞嘧啶(雙萘羥酸塞嘧啶):該藥為廣譜驅線蟲藥,可抑制神經肌肉傳導,引起蛔蟲痙攣性收縮而麻痺,安全排出體外,驅蟲作用快。劑量為500mg,兒童劑量(基質)10mg/kg體重,頓服,蟲卵陰轉率超過90%。不良反應輕微。

(4)哌秦(piperazine):具有抗膽鹼能作用,可阻止蛔蟲肌肉神經傳導。有毒性低、療效好、安全範圍大等特點。劑量為3g/次,1次/d,連服2天或3天;兒童為80~150mg/(kg·d),分2次服,或晚上頓服,連服2天。服藥後排蟲率超過90%。嚴重感染者可連續用藥3天或4天,1周後還可重複治療。不良反應輕微,少數患者可出現頭昏、頭暈、噁心、嘔吐或腹瀉等,常不必處理而在短期自行消失。過量服用後可有肌無力,或四肢肌肉強直、過敏性紫癜、血清病及神經精神症狀等嚴重不良反應。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本品。

(5)左旋咪唑:左旋咪唑可抑制蛔蟲肌肉中琥珀脫氫酶活性,導致肌肉能量產生減少,蟲體麻痺而被排出體外。劑量為150~200mg,兒童為2.5mg/kg體重,頓服。服本藥後偶可出現中毒性腦病,故應慎用。

(6)伊維菌素:本品是阿弗米丁鏈黴菌產生的一種抗生素,屬大環內酯結構,可抑制蛔蟲神經肌肉信息傳遞,導致蟲體麻痺因而有驅蟲作用。口服吸收好,半衰期為12h,其代謝產物於2周內從糞便排出。用法為100μg/(kg·d),連服2天,治癒率近100%。不良反應很少。

近年用哌秦或吡奎酮等治療蛔蟲的療效也較好,糞便檢查蟲卵陰轉率超過80%,有報道達100%。苦楝根皮提取的川楝素和使君子仁也有驅蟲作用。

2、併發症的處理

(1)膽道蛔蟲病:可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以解痙、止痛、驅蟲或纖維內鏡取蟲為主。解痙止痛常用阿托品1mg,異丙秦25~50mg,肌內注射;必要時可用哌替啶50mg,肌內注射。口服食醋100~200ml也可緩解疼痛。早期及時有效使用驅蟲藥物,可防止復發,減少嚴重併發症。近年有報道用蟲體肌肉麻痺驅蟲劑,在止痛治療的同時也可驅蟲。也有用阿苯達唑加維拉帕米治療,達到迅速止痛與完全殺蟲的顯著效果。內科治療24h無效,或病情加重;膽道蛔蟲嵌頓者,需外科手術治療。也可借助於內鏡緊急取蟲,效果好,住院時間短。有發熱者可能有繼發細菌性感染,應適當加用抗菌藥物。

(2)蛔蟲性腸梗阻:按照一般腸梗阻治療原則處理,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解痙止痛、靜脈補液、糾正脫水與代謝性酸中毒。不全性腸梗阻者,腹痛緩解後服豆油或花生油可鬆懈蛔蟲團,然後再驅蟲治療。如積極內科治療1~2天無好轉,不完全性腸梗阻發展為完全性腸梗阻者,應立即手術治療。

(3)其他:並發蛔蟲性闌尾炎、腸穿孔、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單發性肝膿腫、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者,均應盡早手術治療。

3、其他治療:蛔蟲幼蟲移行症時以對症治療為主,用氨茶鹼等解除支氣管痙攣,可待因等鎮咳。重症(呼吸困難、發紺)者,應予吸氧,並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靜脈滴注,療程3~5天。合併細菌感染時給予抗菌藥物治療。枸櫞酸乙胺秦(海群生)可使症狀較快緩解或消失,用量為8~10mg/(kg·d),分3次服,療程7~10天。可與抗組胺藥物合用。

預後

蛔蟲病一般預後良好。有膽道蛔蟲病等嚴重併發症可影響健康。幼兒蛔蟲性腸梗阻、蛔蟲性窒息等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者可危及生命。

蛔蟲病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僅供參考,詳細請詢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