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常規檢查


1. 什麼是實驗室檢查(化驗)?

通俗地講就是化驗,指通過在臨床實驗室(檢驗科或檢驗中心)進行的檢查來確定送檢的被檢查者身體中各項物質(比如血液、尿液、糞便、白帶等)的含量、性質、濃度、數量等特性。

2. 為什麼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

根據人體送檢物質的指標變化,用於檢查相關疾病,如血液病、感染、糖尿病、肝炎、腎病等等,指導臨床醫師診斷以及相應的治療。

3. 什麼是三大常規? 

三大常規包括「血常規」、「尿常規」及「大便常規」。

(1) 血常規的主要項目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計數、淋巴細胞絕對值、中間細胞絕對值、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淋巴細胞百分比、中性粒細胞百分率、血紅蛋白濃度等。

(2) 尿常規主要項目有:尿的顏色,尿的酸鹼性 (pH 值),尿的比重及蛋白等特殊成分定性和顯微鏡檢測定尿的沉渣計數等。

(3) 大便常規主要內容有:大便顏色,硬度粘液度。以及鏡檢大便有無紅白細胞、蠕蟲病 (鉤蟲卵、蛔蟲卵、鞭蟲卵) 等各種寄生蟲檢查等。

4. 為什麼要做三大常規?

三大常規不僅對於篩查和排除某些病因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可以很快協助醫生初步判斷疾病的病因,同時三大它也是觀察治療效果、繼續治療或停止治療、疾病復發或痊癒或惡化的常用指標。綜上所述,三大常規對各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有較大作用,且價格低廉,是普遍應用於門診、病房的檢驗手段。

5. 三大常規的化驗指標一定能說明生病了嗎?

不是,正常生理情況下也可能也會異常,比如嬰幼兒、孕婦,身處嚴寒、暴熱,以及劇烈疼痛都會使白細胞顯著升高。標本採集不符合規範也會嚴重影響檢驗結果,比如女性月經期做尿常規會出現尿中紅細胞大量升高,具體請咨詢看病醫生。

6. 做哪些化驗前需要空腹?

常見的有肝功能檢查、血脂、空腹血糖、血液流變學檢測(全血粘度、血清粘度、血漿粘度等)、膽汁酸檢測等,一般在參與檢查前,都會有專門的醫護人員通知受檢者各項檢查的注意事項。

7. 空腹需要多長時間?

一般需要禁食 8 小時,且最好將檢查時間設定在清晨吃早餐之前,這樣可以便於將來複查的時候,在同一時間段進行檢查,增加檢查結果的可參考性。

8. 空腹期間可不可以吃藥?

僅空腹檢查不可以吃降血糖藥物(尤其是飯前降血糖藥物),高血壓及其他藥物均依照醫師指示服用。

9. 檢驗餐後血糖,要吃多少食物?應該如何計算?

依照平時的食量。從吃第一口開始計時,然後在此之後 2 個小時抽血。

10. 如果對酒精過敏,抽血時需要消毒相應部位怎麼辦?

請提前告知抽血人員,抽血人員會改用碘伏消毒。

11. 驗血的采血部位都有哪些?

抽血一般是靜脈采血,多採用位於體表的淺靜脈,通常採用肘部靜脈(手臂),手背靜脈(手背),內踝靜脈(足跟,一般用於小兒),股靜脈(重症患者)。

毛細血管采血多採集無名指指端內側血液,嬰幼兒可採集大拇指或足跟內外側血液。

12. 抽血都有哪些特定的時間段?

一般為醫院正常上班時間或略早,早晨 7:30~10 點,特殊情況抽血隨時可抽。

13. 如果抽血時有習慣性暈血怎麼辦?

改用抽血躺椅或病床上抽血,並可隨身攜帶糖果、巧克力,若出現症狀時以食用。

14. 抽完血後該如何止血?

垂直加壓止血法,以乾淨或酒精棉球(棉簽)垂直輕壓傷口處 10 分鐘。

15. 抽血後皮膚局部出現淤血怎麼辦?

抽血的 24 小時後用溫熱毛巾濕敷,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一般皮下淤血會被身體慢慢吸收,時間大約需要 2 周左右。

16. 三大常規中正常指標的參考值在哪裡看?

  

對於一張普通的常規檢驗報告單,「參考區間」下所顯示數字就是正常參考值範圍。

17. 醫生看的血常規指標主要有哪幾個?

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百、淋巴細胞百分百、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百等。這幾項對常見疾病以及疾病轉歸的提示性作用較大。

18. 抽血檢查抽那麼多血需要吃營養劑補回來嗎?

正常飲食即可。一次抽血量一般在 2~20 ml,一個人的血容量相當於體重的 7 %~8 %,若人的體重為 50 公斤,則血量為 4000 毫升左右,人體自身也會循環補充血液,抽血的失血量對人體來說無任何影響。

19. 什麼是三大常規的危急值?

目前三大常規裡僅有血常規有設置危急值,危急值:通常指某種檢驗、檢查結果出現時, 表明患者可能已處於危險邊緣。

目前三甲醫院普遍應用的血常規危急值有 WBC(白細胞)、Hb(血紅蛋白)、PLT(血小板), 具體如下:

WBC < 2.0 ×10^9/L 或>  25.0 ×10^9/L;

Hb < 60 g/l 或> 230 g/L ;

PLT<50.0 ×10^9/L 或 >500.0 ×10^9/L。

20. 血常規檢查中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可能考慮什麼疾病?

紅細胞和 Hb 增多標準:成年男性: RBC>6.0×10^12/L;Hb>170 g/L  

成年女性:RBC>5.5×10^12/L;Hb>160 g/L 

(1)生理性增多:多由於機體缺氧引起的代償性增多。如新生兒、高原生活、劇烈運動或勞動、興奮、衝動等。還與年齡性別有關(男性高)。男性,6~7 歲最低,高峰在 25~30 歲;女性,13~15 有一高峰,最低在 21~35 歲,後又逐漸增高。

(2)病理性增多:

1)相對增多:大量血液水分丟失引起;

2)絕對增多:

  • 繼發性增多:低氧血症的疾病:肺病、心臟病;
  • 原發性增多: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紅細胞增多症。

21. 血常規檢查中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可能考慮什麼疾病?

紅細胞和 Hb 減少標準:成年男性: RBC< 4.0×10^12/L;Hb< 120 g/L  

成年女性:RBC< 3.5×10^12/L;Hb< 110 g/L 

(1)生理性減少:

1)6 月~2 歲兒童;

2)生長發育期兒童(男 6~7 歲);

3)老年人;

4)妊娠中後期。

(2)病理性減少臨床意義:

1)紅細胞丟失:急、慢性失血:各種原因的出血,潰瘍、痔瘡、鉤蟲病;

2)紅細胞破壞增多:各種原因的溶血,血型不合輸血、蠶豆病等;

3)紅細胞生成減少造血原料不足:鐵、維生素 B12、葉酸缺乏,鐵利用障礙;

4)骨髓造血功能減退:

1骨髓造血干細胞減少(再障);

2紅系祖細胞缺陷(純紅再障);

3造血微環境破壞;

4骨髓被異常組織破壞(骨髓轉移癌、白血病);

5EPO 生成減少(腎性貧血)

22. 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有哪幾種?

有中性桿狀核粒細胞、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六分類。

23. 血常規檢查中中性粒細胞變化可能提示什麼疾病?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7.0×10^9/L。

(1)中性粒細胞生理性增多:

與年齡、日間變化、情緒、運動、疼痛、妊娠、分娩、抽煙(可達 12×10^9/L,重度吸煙者可達 15×10^9/L)等有關。

(2)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

最多見於細菌感染性疾病、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也可見於嚴重組織損傷、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惡性腫瘤等。

(3)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0×10^9/L。

兒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9/L。

1)某些感染:傷寒、副傷寒、某些病毒感染。與內毒素使邊緣池粒細胞增多及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有關。

2)某些血液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

3)慢性理化損傷:如物理因素、化學毒物、化學藥物等, 與抑制骨髓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

5)脾功能亢進。

24. 血常規檢查中出現棒狀小體可能提示什麼疾病?

棒狀小體是在 Wright 或 Giemsa 染色的血塗片中,白細胞漿中出現紫紅色細桿狀物質。長約 1~6μm,1 條或數條不定。它一般見於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在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M3 型)中則可見數條至數十條成柴捆樣,而在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中不出現。用於提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25. 血常規檢查中嗜酸性粒細胞變化可能提示什麼疾病?

(1)生理性變化:

1)日間變化:早低,夜高;上午波動大,下午較恆定,波動可達 40 % 左右。

2)勞動、運動、飢餓、冷熱及精神刺激等,均可減少。

(2)病理性變化:

增多見於

1)過敏性疾病

2)寄生蟲病

3)皮膚病

4)感染性疾病:猩紅熱感染期、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5)血液病:1骨髓增殖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等2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6)非造血惡性疾病:某些惡性腫瘤,如肺癌、胃癌、結腸癌等,被視為癌旁現象。

7)高嗜酸粒細胞增多綜合征

8)脾切除

減少見於

1)傳染病急性期

2)嚴重組織損傷

3)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26. 血常規檢查中嗜鹼性粒細胞變化可能提示什麼疾病?

嗜鹼粒細胞增多見於

1)過敏性和炎症性疾病

2)嗜鹼粒細胞白血病

3)骨髓增殖性疾病

4)內分泌疾病

減少無明顯意義。

27. 血常規檢查中淋巴細胞變化可能提示什麼疾病?

淋巴細胞增多(Lymphocytosis)指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值成人>4.0×10^9/L、4 歲以上的兒童>7.2×10^9/L、4 歲以下的兒童> 9.0×10^9/L。

(1)生理性增多:

午後、晚上比早晨高,出生 1 周至 6~7 歲,淋巴細胞可占 50 % 以上。

(2)病理性增多可見於:

1)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如風疹,傳單,傳淋、流行性腮腺炎。

2)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菌感染,但總淋巴細胞數不高。

3)組織移植術後:排斥前期升高,監測排斥反應。

4)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血病淋巴肉瘤-成熟淋巴細胞增多;急淋-幼稚淋巴細胞增多。

5)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或減少症:白細胞總數降低而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主要見於: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3)減少主要見於: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28. 血常規檢查中網織紅細胞(Ret)變化可能提示什麼疾病?

(1)判斷骨髓紅細胞系統造血情況

Ret 增多:表示骨髓紅細胞生成旺盛

1)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指標

2)放、化療後骨髓恢復較敏感指標

3)紅系無效造血指標:骨髓紅系增生活躍,外周血網織紅正常。

 Ret 減少:再障危象或再生障礙性貧血指標(<0.005 或<15×10^9/L)。

(2)觀察貧血療效:缺鐵貧、巨幼貧治療時 Ret 增高,治療有效,說明骨髓增生功能良好;不高,則無效,骨髓造血障礙。

29. 小便常規檢查應該留多少小便送檢?

送檢尿量一般不少於 10 mL(至少達到尿杯一半的量)。

30. 小便常規檢查所留的小便應該在多少時間內送檢?

一般在 30~60 分鐘內送檢,最長不應超過 2 小時。

31. 不能立即進行小便常規檢查的小便應該如何保存?

如在醫院裡留尿直接使用門診檢驗科提供的尿杯,其非醫院留尿用有蓋封閉容器中,如超過 2 小時還未送檢需重新留尿。

32. 小便常規檢查送檢的小便最好用什麼時候排出的小便?

小便常規檢查,請留取中段尿(採取小便時,讓開始的小便將尿道沖洗乾淨後,截取中間小便作樣品)。

33. 進行小便常規檢查時應該避免在哪些身體狀況下進行?

女性月經期間不應做小便常規檢查,陰道分泌物及經血混入會嚴重影響檢驗結果。

34. 小便常規中尿蛋白 + 號的變化可能提示什麼樣的疾病?

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規檢查即可測出,稱蛋白尿。

(1) 生理性蛋白尿:見於劇烈運動後,發熱、寒冷刺激、精神緊張、妊娠期間、站立時間過長等情況可出現蛋白尿,一般定型試驗不超過 1 個(+)。

(2) 病理性蛋白尿:

1) 腎前性蛋白尿: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漿細胞性白血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擠壓綜合征等。

2)腎性蛋白尿:見於腎病綜合征、原發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狼瘡樣腎炎、腎小管間質病變、器官移植等。

(3)腎後性蛋白尿:泌尿系統結石、結核、腫瘤等。

35. 小便常規中血尿可能提示什麼樣的疾病?

(1)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是引起血尿最常見的原因(98%),如腎或尿路結石、結核、腫瘤,各型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多囊腎、腎血管畸形、前列腺炎、輸卵管炎、宮頸癌等。

(2) 全身性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感染性心內膜炎、敗血症、系統性紅斑狼瘡、高血壓腎病、心力衰竭、痛風等。

(3) 泌尿系統臨近器官疾病:急性闌尾炎、急性或慢性盆腔炎、宮外孕等。

(4) 藥物毒副作用:如磺胺類、水楊酸類、抗凝血類、某些抗生素類、環磷酰胺等。

36. 大便常規進行大便採集時應該用什麼容器來裝?

用乾燥、清潔、無吸水性的有蓋容器,貼上標記,記錄留取時間及時送檢(2 小時以內)。

37. 為什麼大便常規檢查寄生蟲時需要反覆做三次?

大便中查出寄生蟲或蟲卵為某些寄生蟲病的確診試驗,反覆做三次可以大大增加檢出率,減少誤診率。

38. 大便常規進行糞便隱血檢查前應該做什麼準備?

三天內不食用瘦肉類、含動物血類等食物,以及含鐵劑、維生素 C 的藥物等,避免出現干擾。

(如果醫院檢驗採用的是單克隆抗體檢測方式,糞便隱血不會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只會因為人血而呈陽性)

39. 大便顏色的變化可能提示身體出現什麼問題?

(1) 鮮紅色:腸道下段出血:如痔瘡、肛裂、直腸癌等。

(2) 果醬色:阿米巴痢疾。

(3) 白色或灰白色:膽道梗阻、鋇餐造影。

(4) 綠色:乳兒正常糞便。

(5) 黑色或柏油色:上消化道出血、服(食)用鐵劑、動物血、活性炭及某些中藥。

責任編輯:劉婧

該文章由「何一波」獨家授權使用,拒絕其它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