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


1. 什麼是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表現為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和(或)脂肪分佈異常,通常伴有體重增加。

2. 單純性肥胖也是肥胖症嗎?

導致肥胖症的基本原因是吃的比消耗的多。有多種因素可以導致這種能量不平衡的出現,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內分泌因素、神經精神因素(飽食中樞與飢餓中樞的作用)等。根據病因,肥胖症可以分為原發性肥胖症和繼發性肥胖症。

(1) 原發性肥胖症又稱為單純性肥胖症,是指一種找不到引起肥胖原因的疾病的肥胖症,可能僅僅是和長期進食過量有關,但也危害健康,達到體重標準即為肥胖症。

(2) 繼發性肥胖症,是指由於其他健康問題所導致的肥胖,換句話說,就是指有病可查的肥胖症。

(3) 繼發性肥胖非常少見但更要重視。據統計,原發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分別為 99% 和 1%,儘管如此,繼發性肥胖症如被誤以為單純性肥胖症的話,容易延誤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需要加以認真鑒別。

3. 繼發性肥胖有哪些原因?

繼發性肥胖症一般繼發於「神經—內分泌—代謝紊亂」基礎上,包括下丘腦性肥胖、垂體性肥胖、甲狀腺性肥胖、腎上腺性肥胖、胰島性肥胖等,如發生在下丘腦—垂體的感染、腫瘤、創傷、皮質醇增多症、甲狀腺或性腺功能減退、胰島素瘤等疾病都可導致繼發性肥胖症。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鬱症、進食異常等)和藥物因素導致的肥胖,也屬於繼發性肥胖的範疇。

4. 常見的哪些藥物可以增加肥胖的風險?

常見的能增加肥胖風險的藥物有三環類抗抑鬱藥、類固醇激素、磺尿類藥物、胰島素、β受體阻滯劑等,以及某些口服避孕藥、抗精神病藥、抗癲癇藥。

5. 肥胖症是疾病嗎?

是。很多人認為肥胖症不是一種病,其實早在 1997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召開了首屆全球肥胖大會,會議中明確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隨後,WHO 在其編寫的國際疾病分類中也正式給予肥胖一個獨立的疾病編碼。最近,美國內分泌學會(ACE)和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AACE)在 2014 年 5 月發表宣言或共識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並強調肥胖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需要得到人們的重視,加強肥胖症的防治工作。

6. 什麼是腹型肥胖?

胖在肚子和腰上的就是腹型肥胖,而且危害更大。

(1) 根據體內脂肪異常積聚的主要部位,肥胖可以分為腹型肥胖、皮下脂肪型肥胖以及這兩種的混合型。

(2) 顧名思義,腹型肥胖指多餘的脂肪主要分佈於腹腔內,尤其是腹腔內臟器官和腸系膜、大網膜,腹型肥胖因此又稱為中心性肥胖、內臟型肥胖、向心性肥胖。

(3) 腹型肥胖發生代謝綜合征、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明顯高於皮下脂肪型肥胖者和混合性肥胖者。

7. 得了肥胖症需要做哪些檢查來診斷?

常用的如體質指數(BMI)、腰圍、皮下脂肪堆積厚度、內臟脂肪測量等。

這些是間接體脂測定的方法和指標,也是臨床常用的。

肥胖症是一種由於機體脂肪堆積和(或)分佈異常導致的慢性疾病,若採用直接測量人體脂肪的含量的方法來診斷肥胖症,則需要特殊的設備,難以在臨床上應用開展。

8. 如何準確地測定體重?

體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肥胖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為了較準確地判斷一個人的肥胖程度,準確地稱量體重顯得十分重要。一般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以保證測量得到的體重相對標準化:

盡量使用同一體重計測量,並且在測量前對體重計進行校準;

測量體重的時間應該固定,比如排便時間固定的人,可以在每天排便之後,空腹稱體重;

測量體重時的衣著應該固定;

測量時的姿勢應該正確,一般應穩立於體重計中央,待體重計指針停止擺動後讀數。

9. 什麼是 BMI?

BMI 英文全稱為 Body Mass Index,又譯為體質指數(也常被叫做體重指數),具體算法是以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BMI 是與體內脂肪總量密切相關的指標,該指標同時考慮了體重和身高兩個因素,因其簡單、實用,因此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超重和肥胖的衡量標準,但此指標仍較為粗略,對於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水腫的病人、孕婦等不適用。

10. 衡量成人肥胖的標準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 BMI ≥ 25 kg/㎡ 定義為超重,而 BMI ≥ 30 kg/㎡ 定義為肥胖,但此 BMI 的臨界值是根據所測的指標與健康危險的相關程度以及由參照人群得到的統計數據所規定的,因此針對不同種族的參照人群有不同的標準。在我國指南中,BMI <18.5 kg/㎡ 定義為體重過低,BMI 界於 18.5~23.9 kg/㎡ 定義為體重正常,BMI 界於 24.0~27.9 kg/㎡ 定義為超重,BMI ≥ 28 kg/㎡ 定義為肥胖。

11. 腹型肥胖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目前,WHO 建議亞太地區人群的適宜標準為 男性 90 cm,女性 80 cm,腰圍超過以上標準者達到腹型肥胖的診斷。

通過測定腰圍和腰臀比是評估肥胖類型的簡單易行的方法,腰臀比即腰圍與臀圍的比值,一般認為腰圍和腹部內臟脂肪堆積的相關性優於腰臀比值。

12. 常見的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或相關健康問題有哪些?

常見的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或相關健康問題有很多,包括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骨關節炎(體重大的人膝關節負擔大,易磨損發炎)、可能和腫瘤、尿失禁有關等。

其中代謝併發症主要影響血糖、血脂、尿酸、胰島素,導致糖尿病、胰島素抵抗、高脂血症、痛風等代謝綜合征。

危害心腦血管,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卒中等。

影響呼吸系統疾病包括哮喘、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睡覺打鼾)等。

13. 為什麼肥胖者易患糖尿病?

肥胖症與糖尿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肥胖病人中發生糖尿病的風險相比健康人群明顯增高。目前,多數研究認為肥胖可導致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肥胖時人體對內外源性的胰島素的敏感性均有所降低,易發生胰島素抵抗,導致機體對胰島素的需要量增加,胰島細胞代償性地肥大、增生,最終可使胰島β細胞發生疲勞以致受損,不能分泌足夠量的胰島素,從而引發糖尿病。

14. 為什麼肥胖者容易患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人血液中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含量超過正常參考值的上限。肥胖病人一般進食碳水化合物較多,脂質合成的原料增多;另一方面肥胖病人常有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有促進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機體的脂肪消耗相對減少,因此肥胖的病人容易患高脂血症。

15. 肥胖與高血壓的關係是什麼?

大量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肥胖與高血壓存在相關性,超重和肥胖可以增加高血壓風險,我國的研究分析顯示 BMI ≥ 24 kg/m2 者的高血壓患病率是 BMI 在 24 kg/m2 以下者的 2.5 倍,肥胖持續時間越長,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越大,而腹型肥胖的患者風險更大。肥胖者的血壓升高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脂肪組織增加導致循環血量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活動少、鈉攝入增加、鈣攝入少等。當然肥胖患者若通過飲食和運動療法使體重降低時,血壓也可以隨之下降。

16. 肥胖會影響女性的生育功能嗎?

肥胖可以影響女性的生育功能,甚至導致不孕。原因可有:部分肥胖的女性可能會發生多囊性卵巢綜合征,導致月經不調;肥胖的女性體內性激素水平較紊亂,可出現雄激素過多、排卵異常;還有些繼發性肥胖的患者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患者、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都可以出現月經不調或不孕。一般情況下當肥胖患者的體重下降、繼發性肥胖患者的原發疾病得到控制或治癒,女性的月經可恢復正常,不孕情況得到改善。

17. 哪些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與肥胖症有關?

與肥胖症有關的飲食因素包括食慾、高脂飲食、進食總量等。

(1) 食慾不僅受能量代謝動態平衡影響,還受社交、飲食習慣、情緒等影響。如今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食物種類增多,因高脂食物的口感味道相對好,人們選擇進食高脂肪類食物的機會增加,加上社交增多、情緒因素等增加了人們的食慾或進食總量,攝入的總能量增加;

(2)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提高,各類工作對人們的體力活動需求減少,機體的能量消耗減少。

(3) 這樣一來,機體能量攝入增加與消耗減少間的不平衡,最終導致了肥胖症的發生率明顯增加。

18. 為什麼進食速度快容易發胖?

肥胖的人一般食慾較好,進食速度快,大多食物沒有得到充分的咀嚼,沒有形成足夠的

食糜貼附於胃壁,所以雖已吃了較多食物時仍有飢餓感;另一方面,咀嚼時間過短,迷走神經仍處於過度興奮狀態,食慾也會相對亢進。因此,進食速度快的肥胖病人在大腦飽食中樞發出停止信號時,往往已經吃了過多的食物,結果導致總熱量超標進而發生肥胖。

19. 怎樣才是科學合理的減肥方式?

肥胖的病人的減肥計劃和方式應該遵循個體化制定與實施原則。

(1) 需要醫生根據病人的體質指數、腰圍、檢查資料等對病人肥胖程度和相關疾病的危險程度進行評估。

(2) 認識肥胖症的危害性、意識到行為方式改變的重要性,以此為治療的基礎。

(3) 飲食與運動治療。

(4) 治療效果不佳時需要增加減肥藥物輔助治療和(或)針對相關疾病的藥物治療。

(5) 必要時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減肥手術治療。

20. 肥胖病患者如何進行合理的飲食治療?

導致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機體攝入的熱量超過了消耗的熱量,因此控制熱量的攝入是肥胖病治療的基本措施。

(1) 首先要限制每日攝入食物的總熱量,使機體處於一定的能量負平衡狀態,才能達到動員脂肪的目的,但不能因過度節食導致低血糖事件出現。

(2) 其次在控制飲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食物種類合理搭配,飲食中要提供足夠的必需營養素用以維持機體正常功能。

(3) 最後要注意形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包括進食時間、次數、進食速度等的科學性。

21. 運動療法在肥胖病治療中有什麼作用?

肥胖病的治療中,減少熱量的攝入和增加熱量的消耗是兩大基本途徑。科學合理的運動是增加機體能量消耗的重要方法。運動過程中可以消耗機體內過多的脂肪,減少脂肪的異常聚集,長期堅持運動還可以提高機體的靜息代謝率,進一步增加能量的消耗。此外,運動可以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心肺功能等,達到防止肥胖併發症的作用;運動還可使人們身心舒暢、愉快,體態更加健康,從而增加了減肥的自信心。

22. 什麼是靜息代謝率(基礎代謝率)?

靜息代謝率是指維持人體在安靜休息狀態下心跳、呼吸等基本生理功能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有研究顯示,在肥胖症患者比正常體重者靜息代謝率低。

23. 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減肥藥物?

多數肥胖病人在醫療保健人員的指導下,堅持科學合理的飲食與運動治療,可以達到減肥的目的,但仍有部分病人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減肥效果不佳時,需要考慮減肥藥物輔助治療。

我國的指南建議,有以下情況者可採取藥物治療:

(1) 食慾旺盛,餐前飢餓難忍,每餐進食量較多;

(2) 合併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和脂肪肝;

(3) 合併負重關節疼痛;

(4) 肥胖引起呼吸困難或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5) BMI ≥ 24 kg/㎡ 有上述併發症情況,或 BMI ≥ 25 kg/㎡ 不論是否有併發症,經過 3~6 個月的單純控制飲食和增加活動量處理仍不能減重 5%,甚至體重仍有上升趨勢者。

可以看出,不是所有肥胖症都需要藥物治療,充分合理的飲食、運動和行為治療才是肥胖症治療的基礎,也是藥物治療的前提。

24. 吃減肥藥可以替代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嗎?

飲食運動療法是肥胖症治療的基礎,如果沒有飲食運動療法作為前提,單純地依靠減肥藥物,一般不能達到減肥的目的,或者體重下降後也會容易反彈。人們應該認識到減肥藥物治療只是飲食運動療法的輔助治療手段,並不能替代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

25. 常用的減肥藥物有哪些?

目前在全球獲准上市的減肥藥物有

(1) 抑制腸道吸收、消化的藥物(非中樞性減重藥):主要是腸道胰脂肪酶抑制劑,如奧利司他。

(2) 食慾抑制劑:屬於去甲腎上腺素能再攝取抑制劑,能刺激交感神經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並抑制其再攝取,影響下丘腦的攝食或飽食中樞,增加飽腹感,抑制食慾,減少食物的攝入。如鹽酸芬特明、鹽酸安非拉酮。

(3) 兼有減重作用的降糖藥物:如二甲雙胍、胰升糖素樣肽 1(GLP-1)受體激動劑或 GLP-1 類似物(如艾塞那肽和利拉魯肽)、胰澱粉樣多肽類似物(如普蘭林肽)。

26. 常見的減肥藥物的副作用有哪些?

同類減肥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大致相同。奧利司他常見的副作用有脂溶性維生素吸收減少、脂肪瀉、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緊急感、大便失禁、胃腸脹氣等;安非拉酮的副作用有噁心、嘔吐、便秘、頭痛、眩暈;二甲雙胍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消化道反應(如噁心、嘔吐、腹脹、消化不良等)、皮膚過敏反應、乳酸性酸中毒等;利拉魯肽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消化道反應、胰腺炎等。

27. 什麼是減重手術?

減重手術是肥胖症患者外科治療的方式,需要通過外科手術(比較常見的是切除一部分胃、在胃部加一個可調節胃部大小的束胃帶,部分需要改變患者的消化道解剖結構),達到限制食物攝入、減少吸收或兩者兼有的目的,從而實現體重減輕。

28. 所有人都可以做減重手術嗎?

減重手術本身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術後也可能會出現一些手術相關的併發症。因此手術標準非常嚴格,就亞洲人來說,一般只有 BMI 超過了 37,或者 BMI 大於 32 同時還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合併症的人群,且在使用其他減肥方法無效或效果不顯著時,才考慮減重手術。

也就是說,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減重手術。

29. 減重手術後的併發症有哪些呢?

減重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有術後傷口感染、頑固性嘔吐、食道反流、維生素、葉酸和微量元素吸收障礙、營養不良等。

30. 如何鞏固減肥的效果?

肥胖患者通過合理的減肥方式體重下降後,要防止體重反彈,鞏固減肥的效果,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堅持飲食控制和適當的運動鍛煉;

(2) 密切監測自身體重的變化,若發生體重反彈,要學會自我分析原因,以後盡量避免;

(3) 恰當地停用減肥藥物:肥胖患者要意識到,減肥藥物僅是在飲食運動療法前提下的一種輔助治療方法,自己不能過分依賴減肥藥物;停用減肥藥物時要徵詢醫生的意見,不能突然停用,要逐漸減量,並監測體重變化,堅持飲食運動治療,保持體重不回升。

責任編輯:張菁媛

該文章由「李捨予」獨家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試行)[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2.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2011CES 中國成人肥胖症防治專家共識 [J]. 中國內分泌代謝雜誌, 2011, 27(9): 711-717.

3.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內分泌外科學組,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胃腸外科學組,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外科手術學組. 中國肥胖病外科治療指南(2007)[J].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 2007, 27(10): 759-762.

4.Apovian CM, Aronne LJ, Bessesen DH, McDonnell ME, Murad MH, Pagotto U, Ryan DH, Still CD.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obesity: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5; 100:342-362.

5.Garvey WT, Garber AJ, Mechanick JI, Bray GA, Dagogo-Jack S, Einhorn D, Grunberger G, Handelsman Y, Hennekens CH, Hurley DL, McGill J, Palumbo P, Umpierrez G, On Behalf Of The Aace Obesity Scientific 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2014 advanced framework for a new diagnosis of obesity as a chronic disease. Endocrine practice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2014; 20:977-989

圖片來源: 正版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