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順氣,和胃,消食。治傷食,胃痛,疝氣,小兒口瘡。
梧桐,別名青桐、桐麻 、屬於梧桐科。梧桐科梧桐屬落葉大喬木,高8—20米;樹幹挺直,樹皮綠色,平滑。原產中國及日本,南北各省都有栽培,為普通的行道樹及庭園綠化觀賞樹。
梧桐的傳說故事
民間傳說鳳凰專棲梧桐樹,因有「栽得梧桐樹,專等鳳凰來搭窩」之說。歷代名人學士也多有將梧桐栽植於院中以明志。與棕櫚、芭蕉、竹子相配,為民間傳統的配植方式。它發芽晚而落葉早,屆秋落葉,因而有「梧桐一落葉,天下皆知秋」的說法。另外,梧桐的木材還是製作琴瑟的好材料。
梧桐樹的木質緊密,紋理細膩,是製作古琴的好材料。歷史上有一則傳為美談的故事:東漢時,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蔡邕(『雍』)有一次到江南遊覽,見到一平民在河灘上燒水,突然聽到柴火中傳出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他迅即把發出此妙音的木料搶救出來,一看乃是一塊梧桐木,於是便用它製作成七絃琴。
果然,用此琴彈奏出來的樂音清麗,非同凡響。由於該琴尾部尚有焦痕,時人名之曰「焦尾琴」。後來人們也就沿用「焦桐」作為琴的雅稱。古書上記載,梧桐生於山石間者,為樂器更鳴響也。
(一)綠化觀賞
中國梧桐也是一種優美的觀賞植物,點綴於庭園、宅前,也種植作行道樹。葉掌狀,裂缺如花。夏季開花,雌雄同株,花小,淡黃綠色,圓錐花序頂生,盛開時顯得鮮艷而明亮。民間傳說,鳳凰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李白也有「寧知鸞鳳意,遠托椅桐前」的詩句。實際上,這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希望。
(二)文學寓意
梧桐在古詩詞中常有多種意像及寓意。
(三)經濟價值
木材輕軟,為制木匣和樂器的良材。種子炒熟可食或搾油,油為不干性油。樹皮的纖維潔白,可用以造紙和編繩等。木材刨片可浸出粘液,稱刨花,潤發。葉做土農藥,可殺滅蚜蟲,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有較強的抵抗性。
(四)藥用價值
藥用部位:種子、根皮、葉。
藥用主治:腹瀉、疝氣、鬚髮早白。
梧桐子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
瓢兒果、桐麻豌(《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種子。秋季種子成熟時將果枝採下,打落種子,簸去雜質,曬乾。密貯乾燥處,防蛀。
【原形態】
梧桐(陶弘景),又名:櫬、梧(《爾雅》),青梧(《品彙精要》),桐麻、瓢羹樹(《草木便方》),耳桐、蒼桐、青皮樹、春麻、九層皮、白梧桐。
本植物的根(梧桐根)、樹皮(梧桐白皮),葉(梧桐葉)、花(梧桐花)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
常栽培作行道樹,村邊、路旁亦有生長。我國北自河北、南達雲南都有栽植。主產江蘇、浙江。此外,甘肅、河南、陝西、廣西、四川、安徽等地亦產。
【性狀】
乾燥種子,圓球形或類圓形,逕6—8毫米。黃棕色至深棕色,表面皺縮成網紋狀。外層種皮較脆,易破裂,內層種皮堅韌,除去後,內有肥厚的淡黃色胚乳;子葉兩片薄而大,緊貼在胚乳上,胚根位於較狹的一端。氣、味均微。以個大、飽滿、棕色、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
含脂肪油(不干性油)39.69%,灰分4.85%,粗纖維3.69%,蛋白質23.32%,非氮物質28.45%,並含咖啡鹼。油中還分離出蘋婆酸。
【性味】甘,平。
1《綱目》:"甘,平,無毒。"
2《本草再新》:"味苦辛,性溫,無毒。"
【歸經】
《本草再新》:"入心、肺、腎三經。"
【功能主治】順氣,和胃,消食。治傷食,胃痛,疝氣,小兒口瘡。
1《綱目》:"治小兒口瘡,和雞子燒存性研摻。"
2《隨息居飲食譜》:"潤肺,清熱解毒。"
3《南寧市藥物誌》:"鍛末敷爛瘡,收口生肌。"
4《四川中藥志》:"順顛氣,和胃。治胃痛。"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健脾消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研末。外用:鍛存性研末撒。
【附方】
1治疝氣:梧桐子炒香,剝(去)殼食之。(《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2治傷食腹瀉:梧桐子炒焦研粉,沖服,每服一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白髮:梧桐子三錢,何首烏五錢,黑芝麻三錢,熟地五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梧桐根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
梧桐蔃(《嶺南採藥錄》)。
【來源】
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根,9—10月采。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梧桐子"條。
【性味】
1《草木便方》:"甘,"
2《重慶草藥》:"味淡,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祛風濕,和血脈,通經絡。治風濕關節疼痛,腸風下血,月經不調,跌打損傷。
1《草木便方》:"和血,祛風,除濕,通經脈。治婦人吐血,經水亂,腰膝痺痛。"
2《嶺南採藥錄》:"患花柳毒骨痛,和豬肉煮湯服之。"
3《重慶草藥》:"治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附方】
1治風濕疼痛:梧桐鮮根一兩至一兩五錢(干的八錢至一兩二錢)。酒水各半同煎一小時,內服,加一個豬腳同煎更好。(《福建民間草藥》)
2治哮喘:梧桐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骨折:梧桐根皮、三百棒、震天雷、大血籐,搗敷或水煎服。
4治熱淋:梧桐根(去粗皮),搗爛,浸淘米水內,用布絞汁,加白糖服。
5治腫毒:梧桐根、水桐根、桂花樹根皮、薴麻根。皆去粗皮,搗爛外敷,亦可內服。(3方以下出《湖南藥物誌》)
梧桐花的功效與作用
【炮製】篩淨泥屑,揀去雜質,曬乾。
【性味】甘;平。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利濕消腫;消熱解毒。主水腫;小便不利;無名腫毒;創傷紅腫;頭癬;湯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附方】
1治水腫: 梧桐花(干)三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燒燙傷:梧桐花研粉調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梧桐白皮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
梧桐皮(《履巉巖本草》)。
【來源】
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去掉栓皮的樹皮。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梧桐子"條。
【化學成份】
樹皮含水分40.63%,灰分2.69%,粗蛋白質4.16%,粗脂肪2.47%,粗纖維25.14%,戊聚糖和戊糖6.61%。尚含廿八醇、羽扇烯酮和少量蔗糖。樹皮浸出的粘液質中含半乳聚糖,戊聚糖、糖醛酸、蛋白質等。
【性味】
《草木便方》:"甘。"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治風濕痺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痔痰,丹毒。
1《本草圖經》:"主痔。"
2《生草藥性備要》:"生肌止痛,散血涼脾,敷跌打。"
3《本草求原》:"煎汁,治丹毒惡瘡,蟲痔脫肛。"
4《草木便方》:"和血,祛風,除濕,通經脈。治婦人吐血,經水亂,腰膝痺痛。"
臭梧桐的功效與作用
臭梧桐即海州常山。根、莖、葉、花入藥,有祛風濕,清熱利尿,止痛,平肝降壓之效。
(一)功效主治
祛風除痺,本品辛能散能行,寒能降火,善於清熱通絡、祛風除痺,故《素問·痺論》曰:「其熱者陽氣多r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熱痺」。熱為陽邪,其性屬火,熱搏經脈,則關節灼熱紅腫,動輒痛劇,痛不可近,活動障礙。本品苦能瀉火,善治熱痺。
平肝熄風,頭為諸陽之會,腦為清靈之府。肝之經脈上巔而絡腦。風為陽邪,善行數變,最易上擾清竅、肝風內動。
截瘧 ,《素問·瘧論》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日溫瘧。」本品苦寒,降火清熱,故用治先熱後寒之「溫瘧」最宜。
止痢痢疾一證,濕熱內蘊,腹痛裡急後重,氣血瘀滯,化為膿血,內迫下注,肛門灼熱,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本品苦寒,兼入血分,是為止痢要藥。
解毒療瘡,臭梧桐味臭,鋸毒辟穢、祛腐生肌,外用內服,皆宜。為外科常用。
(二)藥理作用
降壓。臭梧桐對麻醉或不麻醉的大鼠、兔、貓、犬,以及腎型高血壓的大鼠和犬均有降壓作用。水浸劑和煎劑作用最強,流浸膏次之,乙醇、乙醚及氯仿浸出液均無效。肌肉、靜脈及經口服給藥均可降壓。熱浸劑及提取物(熱浸劑鹼化後加氯化鈣所得的沉澱)給狗靜脈注射呈現兩度降壓作用,第一度作用強而短,注射後立即發生,30--60分鐘恢復,第二度作用溫和而持久;肌肉注射和口服僅引起第二度降壓作用,可維持2—3小時,靜脈注射煎劑僅出現第一度降壓作用,口服無效。第一度降壓作用很可能不是海州常山的特有作用,在治療上似無實際意義。海州常山的葉在開花前採集者,降壓效力較開花後採集者好。結實時採集者或隔年陳葉降壓效力極微。加熱高過久亦使效力降低。如與地龍合用,對降壓有協同作用。
關於本品的降壓原理,最初認為主要是直接擴張血管所致,神經節的阻斷也有一定影響。有人認為主要是刺激血管內感受器通過中樞降壓(交叉循環及普魯卡困封閉試驗)以及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降低所致。也有人認為上述各種因素均起一定作用。比較全面的看法是第一度降壓作用與直接擴張血管和阻斷植物神經節有密切關係,可能尚有反射作用參與。第二度降壓作用很可能是通過脊髓以上的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引起部分內臟血管的擴張,並與某些內感受器有一定關係。
實驗證明,臭梧桐素甲有明顯鎮靜作用,輕度鎮靜,加大劑量亦不引起睡眠,並能延長戊烷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
動物實驗證明,本品煎液有顯著的鎮痛作用,有效成分為臭梧桐素乙。
本品與鬼針草等量合劑及稀桐丸.對大白鼠甲醛性或蛋清性「關節炎」有明顯抑製作用。
有一定的抗瘧作用。
(三)臭梧桐的性味歸經
【性味】辛、苦、甘,涼。
1《草木便方》:"甘,"
2《重慶草藥》:"味淡,性平,無毒。"
【歸經】入肝、膽、脾三經。
【功能主治】 祛風濕,和血脈,通經絡。治風濕關節疼痛,腸風下血,月經不調,跌打損傷。
1《草木便方》:"和血,祛風,除濕,通經脈。治婦人吐血,經水亂,腰膝痺痛。"
2《嶺南採藥錄》:"患花柳毒骨痛,和豬肉煮湯服之。"
3《重慶草藥》:"治腸風下血。"
(四)臭梧桐配伍應用
配豨薟草,治痺證日久,腰膝疼痛,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此因風、寒、濕三氣羈留不去,營衛俱虛所致。《素問·痺論》曰:「痺在骨則重,在於內則不仁。」《素問·逆調論》又曰:「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當搜風祛濕,以止痺痛,補氣血,以和營衛。臭梧桐,祛風邪以勝濕,稀薟草益氣血以和營衛,二藥合用,標本兼顧,可使氣血足而風濕去,營衛和而痺痛愈。
配威靈仙,能散週身風濕,舒利關節而通痺。本證多系汗出當風,或久居卑濕之地,風寒濕邪,著於肌表所致,症見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臭梧桐、威靈仙,皆有祛風勝濕之功。服後微發其汗,使風濕盡去,其痛即止。
配鉤籐涼肝熄風、舒筋活絡。用治肝陽上亢,因致頭痛、頭暈、震顫等,甚為合適。鉤籐涼肝熄風,清熱解痙,二藥相須為用,治風亦治血。血行風自無。
配菊花,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因致頭痛、眩暈、失眠者。菊花平肝熄風,臭梧桐清熱涼血,一治風,一治血,血涼風滅,合為平肝熄風之良對。
配魚腥草,二藥合用,功專截瘧。臭梧桐,《圖經本草》目:「治瘧」,魚腥草,《本草綱目》曰:「斷截瘧疾」,前者因有魚腥味而得名,後者則其臭無比,兩藥合用,和少陽,辟穢濁、殺瘧毒,用治「溫瘧」最效。
配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癰療瘡。用於火毒結聚的癰瘡癤腫,初起局部紅腫熱痛,或發熱惡寒,久而積瘀化熱,肉腐為膿。二藥合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結,癰瘡腫痛可愈。
配黃連,治熱痢,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熱痢乃下痢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本品得黃連清濕熱,厚腸胃,使熱清毒解、痢止而後重自除。
方劑制劑
稀桐丸(《養生經驗合集》) :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採取,切碎,曬乾,磨末子)500克,稀薟草 (炒、磨末)240克。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l2克。忌食豬肝,羊血等物。或單用臭梧桐60克,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l0劑,或煎湯洗手足亦可。治男婦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
治高血壓病(《全國中草藥彙編》) :臭梧桐葉6 克,野蕎麥根、夏枯草(花穗)、薺菜各30克,玄參、生地黃、火炭母(小暈藥)各15克。水煎服,每日3次。若口苦加龍膽草9克;失眠加夜交籐30克,合歡花15克。
治風濕痛,骨節酸痛及高血壓病(《上海常用中草藥》) :本品9克—30克。煎服;研粉每服3克,每日3次。
治一切內外痔(《本草綱目拾遺》) :臭梧桐葉7 片,瓦松7枝,皮硝9克。煎湯熏洗。
治半邊頭痛(《綱目拾遺》) :川椒五錢,臭梧桐葉二兩。先將桐g-r炒黃,次入椒再炒,以火酒灑在鍋內,拌和取起,卷在綢內,紮在痛處;吃熱酒一碗,取被蓋頸而睡,出汗。
治濕疹或痱子發癢(《上海常用中草藥》) :本品適量,煎湯洗浴。
(五)臭梧桐的副作用
毒性
本品毒性不大。狗口服水煎劑20克/公斤 _以上引起嘔吐,10克/公斤以下不吐,每日10克/公斤連服3周,肝功能(B.S.P.清除試驗)、血象、心電圖、及心肝腎病理檢查均無明顯改變。大鼠每天用熱浸劑0.25—2.5克/公斤灌胃共60天,除引起部分大鼠飲水量增加,活動減少和大便變稀外,無其他嚴重毒性。小鼠靜脈注射,熱浸劑半數致死量為l9.4克/公斤,提出物0.98/公斤。給大鼠灌胃,熱浸劑l50克/公斤,提出物l7克/公斤(相當生藥300克/公斤),12小時內未見死亡。少數貓在試驗中發現血尿、蛋白尿,可能對腎有一定影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