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性平;味甘、淡;歸肝、胃、脾經。

功效解毒,除濕,利關節。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療疔瘡,癰腫,瘰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禁忌肝腎陰虧者慎服。

土茯苓是野生藥材,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於山坡或林下。

《本草拾遺》說它「調中止洩」。《本草綱目》說它能「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洩瀉」。《本草再新》說它能「祛濕熱、利筋骨」。 可見土茯苓之功效不一般。

土茯苓別名:禹餘糧,刺豬苓,過山龍 。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一)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利濕解毒,健脾胃,護肝臟,通利關節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並記載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濕熱,利筋骨」。本品原用於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土茯苓配防風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濕,伍白芷除濕解毒,化濁辟穢。三藥相伍共奏化濕解毒,健脾益胃,護養肝臟之功。

現代研究證實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於痛風的防治;用於濕(痰)熱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濕疹等亦有良效。

(二)土茯苓的作用

梅毒:土茯苓能夠祛濕,解毒,通利關節。事實上舊時土茯苓湯是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瘡毒的,據說,土茯苓為治療梅毒的要藥。《本草備要》稱土茯苓:「治楊梅瘡毒,瘰疬瘡腫。」配方:用土茯苓四兩、皂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瘰疬潰爛: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多吃為好。

治療頭痛:土茯苓30~60g, 最大劑量120g。再根據不同證型加用相應藥物。用藥時間最短7天,最長3個月。

治療膝關節積液:以身痛逐淤湯為基礎方,加大土茯苓用量,輕則30g,重則達120~240g。一般病情輕者20劑即可見效, 重者100劑收功.

治療急性菌痢:土茯苓(鮮)、車前草(鮮)各90g,穿心蓮30g 。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平均治癒天數為3.8天。

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土茯苓60g,甘草9g,每日1劑,2次煎服。病重體質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g,酌加黃芩、防己、茵陳、澤瀉。

土茯苓可治小兒濕疹

小兒濕疹多發生於兩歲以內的嬰幼兒。皮損主要發生在兩頰、額部、頭皮,個別可發展至軀幹、四肢。因有陣發性劇烈瘙癢,常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遇不良刺激或氣候突變,穿緊身的毛、絲綢衣服,或用肥皂清洗過勤等可使病情惡化。

當小兒發生濕疹時,可去中藥店買土茯苓適量,研為細末,外敷患處,每日3-4次。一般用藥1天後滲液減少,3天後可見痂皮,1周後可愈。用藥期間,不能讓小兒食辛辣、魚、蝦、牛肉、羊肉等食物。

土茯苓外洗內服治「鼻淵」

鼻竇炎、上頜竇炎等慢性炎症,中醫統稱為「鼻淵」,以鼻塞、流黃膿涕(或有臭味),並兼頭重、舌紅、苔黃膩等為主要表現。此症多為脾胃濕熱、肝膽鬱熱,致使濕濁之邪犯上所致。臨床證實,用土茯苓內服外洗,療效明顯。

方法:土茯苓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完。其藥渣再復煎,藥液外洗鼻部,一般連用4劑,諸症可消。此方若加魚腥草或金銀花同煎,其消炎排膿效果更佳。

小貼士:建議使用以上配方前根據自己症狀咨詢專業醫生後再行使。

(三)土茯苓的藥理作用

免疫和抗炎

對細胞免疫有抑製作用。有抗炎、抗菌、抗真菌作用。

解毒

對急性和亞急性棉酚中毒有保護作用,但不影響棉酚抑制精子生成的作用。

臨床應用

(1)病毒感染性口腔潰瘍。

(2)過敏性皮疹、皮膚潰瘍或有繼發感染。

(3)白塞病口腔、陰部潰瘍,關節痛。

(4)病毒、螺旋體等引起的性病感染、潰瘍。

(四)土茯苓外治方

土茯苓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籐本植物光葉拔葜的塊莖。味甘、淡,性平,除具清熱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外,亦有止癢痛之功,以本品為主外治某些皮膚病變,獲效頗佳。

汗皰疹:土茯苓60克,白鮮皮30克,苦參30克,水煎適量待溫,浸泡患處。每次20分鐘,每日兩次,兩日一劑。至皮疹消退。

急性濕疹:據皮損大小,取土茯苓、白鮮皮,水煎適量待溫浸泡,每日2~3次。若丘皰疹破潰滲液多,以土茯苓煎液待涼濕敷,待滲出消退後,再用土茯苓、爐甘石細粉撒撲,清濕熱止癢效佳。

足癬:土茯苓60克,金銀花30克,穿心蓮30克,水煎適量,待溫浸泡,每次20分鐘,每日兩次,兩日一劑。

濕疹樣皮炎:視皮損大小,取土茯苓、黃連、薏苡仁適量,水煎待涼後濕敷,至滲出停止後,取土茯苓粉撒於患處。

帶狀皰疹:土茯苓30克,爐甘石粉15克,青黛粉5克,入蒸餾水200亳升中搖勻,塗搽患處,每日數次。

肛周濕疹:土茯苓50克,地膚子30克,苦參30克,水煎適量待溫熏洗坐浴。每次20分鐘,每日兩次,兩日一劑。

土茯苓與茯苓的區別

茯苓:來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因其產地不同,故商品又有雲苓、茯靈、松薯、安苓之稱。

主要成分:菌核含B-茯苓聚糖和三萜類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B-羥基羊毛甾三烯酸

性狀: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土茯苓:攀援灌木。根莖成不規則塊狀,多分枝,有結節狀隆起。 根莖含多種甾體皂甘、生物鹼、揮發油、鞣質、澱粉等;藥用,能清熱解毒、除濕、舒筋利關節,治梅毒、鉤狀螺旋體病、惡瘡、風濕筋骨痛、皮炎等,一般秋末冬初採挖。 根莖富含澱粉,可釀酒;含鞣質,可提制拷膠。

雖說土茯苓與茯苓均有除濕作用,但茯苓偏於健脾滲濕,土茯苓偏於滲濕清熱。可見茯苓和土茯苓根本就不是同一種東西。

如何鑒別土茯苓是否有硫磺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自稱無硫磺的土茯苓,跟大家分享幾招鑒別有無硫磺的方法。

(1)看外觀。土茯苓如果是像白紙一樣的白,肯定有硫磺,這點基本上沒錯。我們出售的土茯苓內色微紅,是土茯苓中上品。接著看第二招和第三招。

(2)聞味道。首先要知道土茯苓聞起來是帶一些藥香味的,不是很濃,比較淡,但是還是可以聞得到的,而熏了硫磺之後,味道就比較明顯,是一種不會好聞的味道,帶一些刺激性,嚴重的聞了後馬上會鼻子不舒服。

(3)吃味道。土茯苓的味道比較淡,不管怎樣都不會是酸的,熏了硫磺後都會有酸味,吃起來比較明顯的。

土茯苓藥膳

綠豆土茯苓糖水

材料:綠豆50克,紅糖適量。藥物:土茯苓50克。

功效:祛濕熱,解毒涼血。

做法:綠豆洗淨,土茯苓洗淨,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紅糖,再煮片刻湯成,可飲食。

說明:綠豆有解毒清熱作用,加土茯苓祛濕利水,使癤瘡加速愈復。

三米土茯苓湯

材料:柴魚、白茅根、茶樹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實、蜜棗、桂圓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雞。

做法:將材料放入12碗滾水中,煲約1個半小時便可飲用。

功效:薏米、土茯苓等材料,有助舒通血脈、降膽固醇、解毒消腫、祛濕通絡。適合家中老人家飲用一款溫和湯水。

土茯苓馬齒莧粥(治小兒夏季腸炎)

土茯苓馬齒莧粥:取新鮮土茯苓、馬齒莧各100克,或干品各20克,洗淨,加適量清水,熬煮30分鐘,取出藥渣,再加入少量米,繼續熬成粥,加油鹽調味,分2至3次食用。治療期間忌生冷腥辣食物,一般2至3天可痊癒(以上為3至5歲小兒藥量,可隨年齡酌情加減)。

此方能清熱解毒、祛濕止瀉。馬齒莧性味酸、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滑利大腸之功效,為解毒治痢常用要藥;土茯苓性味甘、淡、平,能利濕解毒。民間多用馬齒莧或土茯苓單味治療濕熱洩瀉,現兩者同用,起加強作用,取粥養胃氣治療腸炎。

鮮土茯苓赤小豆煲豬脊骨

材料:新鮮的土茯苓400g;赤小豆(連皮去殼)100g;豬脊骨400g;生薑3片;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

烹調方法:新鮮土茯苓去皮切塊,赤小豆充分浸軟,豬脊骨切塊。將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瓦煲之中,武火滾後改文火煲一個半鐘頭即可。

功效:健脾解毒去濕

土茯苓薏米紅蘿蔔湯

材料:土茯苓80克,生薏米80克,紅蘿蔔500克,冰糖適量。

烹調方法:土茯苓用清水浸透,洗乾淨。生薏米用清水浸透,洗乾淨。紅蘿蔔去皮,用清水洗乾淨,切塊;將以上材料放入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煲至水開,然後改用中火,繼續煲2個小時左右,放入適量冰糖,待冰糖完全溶化, 即可以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利尿去濕。凡患上皮膚癌病症,皮膚出現硬結、丘疹,久治不愈,甚至浸潤潰瘍,可以用本湯作食療。

土茯苓老龜湯

材料

土茯苓15克,草龜1只,紅棗10克,瘦肉50克,生薑10克

調料

適量清湯,鹽4克,紹酒3克,胡椒粉少許。

烹製方法

(1)土茯苓切片,草龜洗淨,砍成大塊,瘦肉切成塊,生薑去皮切片。

(2)鍋內燒水,待水開時,下入草龜、瘦肉,用中火煮5分鐘至血水消失,撈起沖淨。

(3)把土茯苓、草龜、紅棗、瘦肉、生薑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湯、紹酒、胡椒粉,加蓋用慢火煲3小時。

(4)加鹽調味,再煲20分鐘即可。

功效:去濕解毒,滋陰清熱,健脾益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