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的功效與作用


性溫;味辛;歸肺、脾經。

功效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禁忌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

白豆蔻又名多骨、白蔻,為姜科植物白蔻的果實,原產於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及南美洲等地,我國廣東、廣西、雲南亦有栽培。每年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采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乾即可入藥。其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暖胃、消食、寬中的功效,用於治療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吐逆、反胃、瘧疾等症,為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的常用藥。

白豆蔻始載於宋《開寶本草》:"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其草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經冬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以後,如《圖經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均有收錄,但所附的圖多不是砂仁屬(Amomum)、而是花序頂生的山姜屬(Alpinia)植物,或如《植物名實圖考》(豆蔻)為草果藥(Hedychium spicatum Ham. ex Smith)。又據蘇頌說:"今廣州、宣州亦有之,不及番舶來者佳"。均說明古時豆蔻有二類,一為進口者,即本文的白豆蔻,另一為國產者,即今之草豆蔻。上述本草的植物描述或所繪的圖多依據後者。


白豆蔻是什麼

【別名】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逢原》),白蔻(《本草經解》)。

【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采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粗大有節,近木質。莖直立,圓柱狀,高2—3米。葉2列,無葉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達23厘米,寬7.5厘米,罕達10厘米,先端狹漸尖,基部狹,邊緣近波狀,兩面光滑,葉舌長達7毫米,先端2裂,被長硬毛。穗狀花序生於根莖上,花莖連花梗長達8厘米;有卵圓形的鱗片,鱗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絹毛;苞片卵圓形,先端急尖,被纖毛,灰色,長達3厘米;小苞片管狀,3齒裂,稍被絹毛,長15毫米;花萼管狀,3裂,被長柔毛,裂片刷狀;花冠透明黃色,管部狹,長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鈍,長約1厘米,唇瓣倒卵形,長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狀,中間厚,被微柔毛,黃色或帶赤色條紋;側生退化雄蕊鑽狀,長3毫米;花絲寬而有溝,長5毫米,花藥長3毫米,藥隔附屬物3裂,3裂片等長,長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圓柱狀,長2毫米;子房下位,被絹毛,3室,胚珠多數。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生境分佈】栽培於熱帶地區。分佈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斯里蘭卡、危地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國廣東、廣西、雲南亦有栽培。

【性狀】乾燥果實,商品即稱"豆蔻"。略呈圓球形,具不顯著的鈍三稜,直徑約1.2—1.7厘米。外皮黃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縱紋25—32條,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兩端的稜溝中常有黃色毛茸。果皮輕脆,易縱向裂開,內含種子20—30粒,集結成團,習稱"蔻球"。蔻球分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種子7—10粒,習稱"白蔻仁"或"蔻米"。為不規則的多面體,直徑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細的波紋,一端有圓形小凹點。質堅硬,斷面白色,有油性。氣芳香,味辛涼。以個人飽滿,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厚者為佳。主產越南、泰國等地。

【化學成份】果實含揮發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及其環氧化物、1,8-桉葉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加工炮製】

(1)淨制除去雜質。取淨白豆蔻,除去雜質及果殼,取淨仁,為白豆蔻仁,取淨白豆蔻,除去雜質。剝取果皮,為白豆蔻皮。

(2)切制用時搗碎。

(3)《綱目》:"白豆蔻入藥去皮炒用。"

白豆蔻的功效與作用


(一)功能主治

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本草圖經》:"主胃冷。"

《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

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王好古:"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

《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能行氣化濕,常用於痰濕阻肺,脾胃氣滯,濕阻中焦等證。

能溫中止嘔,常用於胃寒嘔吐、胃脘冷痛等證。

能辟穢解毒,常用於寒瘧,解酒毒。

鑒別應用

1本品與縮砂仁之性味功同相類,但本品有一種清爽之氣,隱隱然沁入心脾,偏於先升而後降;縮砂仁有特異之性。長於沉洩下降而微溫升。二者升降,各臻其妙。

2白豆蔻辛溫氣香,色自入肺,理上焦寒是其專長;白蔻殼得蔻仁餘氣;性較緩和,肺胃略有餘滯者,用之寬胸理氣和胃。

(二)藥理作用

豆蔻油很不穩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

抑菌作用。本品100%殼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痢疾桿菌有抑製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對Bacillcus thurin giensis體外有抑菌作用。

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於艾葉油。4-松油醇亦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具芳香健胃、驅風作用。豆蔻油很不穩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除腸內積氣,並抑制腸內異常發酵。

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於1%及揮發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製作用。

其他作用: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


(三)白豆蔻的性味歸經

【性味】 辛,溫。

1《開寶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2《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歸經】 入肺、脾經。

1《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3《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經。"

白豆蔻配伍應用

配砂仁,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氣機,以開胸順氣,行氣止痛,芳香化濁,醒脾開胃,和中消食。

配陳皮,則理氣健脾之功加強。可治脾胃虛弱,濕濁郁滯的胸腹滿悶,泛嘔納呆,吐瀉等。《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即以白豆蔻配陳皮,「治嘔吐噦」。

配杏仁、薏苡仁,宣上暢中滲下,使氣暢濕行,脾氣健旺,三焦通暢。如《溫病條辨》三仁湯,即以白蔻仁配杏仁,薏苡仁,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邪在氣分之證。

配厚樸,相須而行,有理氣除脹,開胃化濕之功效。可治脾胃氣滯,寒濕脹滿。

配藿香,溫中行氣,化濕之力更著,可用於氣滯濕停或寒濕內停的嘔吐,胃脘滿悶,飲食不佳。

配丁香,溫中祛寒,行氣降逆。《乾坤生意》即用白蔻仁配丁香,治「產後呃逆」。

配木香,芳香行氣,調理脾胃,兼長各異疏理氣滯甚為有效。

配山柰,取其所長、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理脾和胃,消脹除濕,皆有速效。

配黃連,清熱除濕,理氣止嘔,健脾開胃,用治濕熱阻於中焦的脘腹脹悶、納差、胃痛、噁心嘔吐,服之諸證皆消。

配香附,氣血皆調,舒肝健脾,暢理中焦、寒滯通,濁逆降。用治肝脾不和,胸脘滿悶、嘔呃。脹疼,服之諸症皆消。

配神曲、麥芽,化滯行氣,調理脾胃。中焦暢通。食慾增而療效顯。

配蒼朮,健脾燥濕,濕去滯導。胸脘痞滿,濕阻中焦,納差,惡呃,諸證皆消。

配半夏,健脾和胃、除濕化痰濕痰去,脾胃健,用治痰濕困脾,中焦不運,有捷效。

方劑制劑


三仁湯(《溫病條辨》):杏仁、飛滑石、白通草、 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薏苡仁、半夏。本方治濕溫初起 及暑溫夾濕,邪在氣分。證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 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等。

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茯苓 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豬苓。本方用治濕溫邪在中 焦。證見:發熱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熱,渴不多飲, 或竟不渴,舌苔淡黃而滑,脈緩。

白豆蔻湯(《聖濟總錄》):本品、訶黎勒、陳 橘皮、乾薑、厚樸。本方用治腸胃受濕。濡瀉無度。濡瀉 腹痛。腹痛飲食不化。

沉香湯《聖濟總錄》:沉香、白豆蔻、青橘皮、高 良姜、肉桂、檳榔、吳茱萸、厚樸。本方用治胃氣虛冷。 證見:不思飲食,冷氣攻腹脅疼痛。四肢乏力。口吐酸水。 飲食無味。

葛花解醒湯(《蘭室秘藏》):木香、人參、豬苓、 白茯苓、橘皮、白朮、干生薑、神醢、澤瀉、青皮、縮砂 仁、自豆蔻仁、葛花。本方用治嗜酒中虛,濕傷脾胃。證 見: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

溫胃湯(《拔粹》):益智、砂仁、甘草、薑黃、 白豆蔻、陳皮、澤瀉、乾薑、黃芪、厚樸、人參。本方用 治服寒藥所致脾胃虛弱,胃脘疼。

秘傳半夏厚樸湯(《仁齋直指方論》):半夏、厚樸、山梔、川黃連、廣陳皮、茯苓、甘草、黑枳實、蒼朮、 澤瀉、香附子、青皮、當歸、白豆蔻。本方治翻胃吐痰, 啕滿脅痛,嘈雜吐涎。

調降湯(《仁齋直指方論》):枳殼、半夏、北梗、 青皮、陳皮、真蘇子、檳榔、茯苓、葶藶、木香、白豆蔻 仁、縮砂仁、紫蘇葉、甘草。本方治痰濁肺。證見:喘而 胸滿悶窒,甚惻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 兼有嘔惡、納呆、口粘不渴,苔厚膩、色白,脈滑。

補和湯(《聖濟總錄》):人參、黃耆、白朮、甘 草、乾薑、白豆蔻、蒼朮、陳橘皮。本方用治三焦俱虛脾 胃諸疾。調氣進食。

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 藿香、石菖蒲、本品、連翹、黃芩、木通、滑石、茵陳、川貝母、射干、 _薄荷。 劑型:水丸劑。每50粒約重3克。 功效主治: 芳香化濁,清熱利濕,解毒。主治濕溫,暑濕、黃疸及濕 熱並重,邪留氣分所致:身熱睏倦,胸悶腹脹,口淡尿赤, 舌苔白厚膩或干黃。

木香順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加 減):木香、檀香、陳皮、豆蔻、白朮、甘草、砂仁、香 附、厚樸、莪術、甘松、丁香、廣藿香、枳實、山楂、檳 榔。 劑型:水丸。每l00粒重6克,每袋裝18克。 服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法:行氣、分消、化滯。主治氣滯不舒、脾胃不和 引起的胸膈痞悶,岔氣刺痛,噁心嘔吐,大便不調。

香砂養胃丸(《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香附、砂仁、木香、枳實、白豆蔻、厚樸、藿香、甘草。 劑型:水丸。每20粒重l 克。每袋裝9克、l0克、l2克、18克、30克、50克、60 克。 服法用量:口服。一次9克,一醴2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舒氣健胃,溫中和胃。主治不思飲食,嘔吐酸水,胃脘滿悶,四肢倦怠,消化不良等症。


豆蔻湯(《奇效嶷方》):本品(去皮)、白朮 (剎炒)、陳皮去白)、人參各30克,乾薑(炮)、甘草 (炙)、丁香各l5克、檳榔(挫)2枚、厚樸(去粗皮、薑汁制)60克。上畋咀,每服9克,水1盞,生薑3片,棗 2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時溫服。用治虛勞、不思飲食、中滿痞塞,大腸或秘或洩。

白豆蔻丸(《奇效良方》):本品(去皮)、陳橘皮(去白)、草豆蔻(去皮)厚樸(去粗皮,薑汁炙)、官桂(去粗皮)、干木瓜、自術(炒)、半夏(湯泡7次、去滑),人參各60克,高良姜(炒)、縮砂(去皮)、陳曲 (炒)、麥芽(炒)、白茯苓、乾薑(炮)、木香、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甘草(炙)各120克。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一40丸,空心用水飲送下。用治脾胃虛弱,中滿痞塞。

木香調氣散(《醫宗必讀》):本品、丁香、檀香、木香各60克、藿香、炙甘草各240克、砂仁20克。為細末,每服6克、加鹽少許,沸湯點服。 用治七情內傷、氣逆為病、痰潮昏塞,牙關緊急,與中風相似,但身冷,脈沉應氣口,經灌服蘇合香丸醒後,無痰體實者。及寒濕氣滯,脘脹腹痛。

太倉丸(《證治準繩·女科》):本品、砂仁各60克,丁香30克、陳倉米(土炒)1升。為細末,薑汁為丸,梧桐子大,每服60一70丸,生薑煎湯送下。

加減仁香湯(《肘逸人方》):白蔻仁、砂仁、藿香、木香各6克、枳殼9克、陳皮、厚樸各6克、澤瀉5 克、蘇茯苓l2克。水煎,每日l劑,日服2次。用治脘悶腹脹,飲食停滯。

白豆蔻散(《赤水玄珠》):本品三錢,為末,酒送下。用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

白豆散(《博濟方》):本品: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飲,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上六昧,杵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 治胃脾氣不和,止脾洩瀉痢。

白豆蔻附方

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隨身備急方》)

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洩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燕過,銚內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治胃腹脹滿,嘔吐:白豆蔻3g,廣藿香6g,半夏、陳皮各4.5g,生薑6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得效方》)

治嘔吐噦: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薑。水煎服。(《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治產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生意》)

治胸膈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噦脹滿,痰飲,膈噎,諸藥不效者:白豆蔻仁(或砂仁亦可)、丁香等分。為末。清湯調下七分,甚者一錢,日數服不拘。若寒氣作痛者,薑湯送下。(《成方切用》神香散)

治胃冷久呃:沉香、白豆蔻、紫蘇葉各一錢。上共為末。每服七分,柿蒂湯下。(《壽世秘典》)

治妊娠嘔吐:白豆蔻3g,竹茹9g,大棗3枚。將生薑搗碎取汁,取3藥煎取1茶杯(50—60ml),過濾,沖薑汁服。(《武漢醫藥衛生》1959, (3):288)

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舌白不竭:苦杏仁五錢,飛滑石大錢,白通草二線,白豆蔻二錢,淡竹葉二錢,厚樸二錢,生薏苡仁六錢,半夏五錢。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溫病條辨》 三仁湯)

白豆蔻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

(二)臨床觀察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正常人長期泡茶飲用,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白豆蔻比較香燥,能傷津液,對陰虛內熱,津液虧損,口乾咽燥的病人,不宜作常規和胃藥使用,除非治胃需要,有效即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或入丸、散。

注意

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

《本草經疏》:"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鹹忌之。"

《本草匯言》:"凡喘嗽嘔吐,不因於寒而因於火者;瘧疾不由於瘴邪,而因於陰陽兩虛者。目中赤脈白翳,不因於暴病寒風,而因於久眼血虛血熱者,皆不可犯。"

《本草備要》:"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

《本經逢原》:"忌見火。"

白豆蔻食療禁忌:

白豆蔻忌見火。

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則將失去或減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濕溫初起,身熱不揚,胸悶不饑,濕重於熱者,可與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

脾胃寒濕嘔吐者,可與半夏、藿香、生薑等配伍。

烹調用途:作調味料,可去異味,增香辛。用於配製各種鹵湯及供製鹵豬肉、燒雞之用。亦為「咖喱粉」原料之一。

識別真假白豆蔻

真品白豆蔻  外觀略呈圓球形,具不顯著的鈍三稜,直徑約1.2—1.7厘米,外皮黃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縱紋25—32條,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兩端的稜溝中常有黃色毛茸;果皮輕脆,易縱向裂開,內含種子2—30粒,集結成團,習稱「蔻球」。蔻球分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種子7—10粒,習稱「白蔻仁」或「蔻米」,為不規則的多面體,直徑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細的波紋,一端有圓形小凹點,蔻米質堅硬,斷面白色,有油性;聞之氣味芳香,口嘗味辛涼,略似樟腦的味道。

偽品山姜的果實  外觀呈類球形,直徑約0.5—0.8厘米,個頭比正品小,表面黃棕色,果皮光滑無稜溝;種子呈團類球形,有種子3—5粒,明顯少於真品,種子呈不規則的多面體;聞之氣微,無白豆蔻的芳香味,口嘗味辛。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豆蔻的果實含有豐富的揮發油,可製成芳香酊或醑劑,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並對結核病患者使用鏈黴素有增強作用,而偽品山姜的果實不具有這些功效,不可代替白豆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