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莧菜的功效與作用


性微寒;味甘;

功效涼血止血;清利濕熱;解毒消癰。主胃出血;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石症;痢疾;濕熱洩瀉;帶下;小便澀痛;咽喉腫痛;濕疹;癰腫;牙齦糜爛;蛇咬傷

禁忌虛痢日久及孕婦忌服;經期、孕期禁服。

勒莧菜頭,不同於一般的莧菜頭,摘錄《中華本草》,屬於中醫藥材。勒莧菜是一種生長於荒地、田邊、林邊等地,為常見的野菜之一,以幼嫩植株未有刺前的莖、葉為食用部分,只用根部、不用葉部的植物,味甘淡微苦,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消炎消腫、通利小便等功效。


勒莧菜是什麼

【別稱】稱刺莧、野莧菜、土莧菜、豬母菜、野勒莧、刺刺草、野刺莧萊、酸酸莧、刺莧菜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刺莧的全草或根。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3-1m。多分枝,有縱條紋,莖有時呈紅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葉互生;葉柄長1-8cm,無毛,在其旁有2刺;葉片卵狀披針形或菱狀卵形,長4-10cm,寬1-3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中脈背面隆起,先端有細刺。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3-25cm;花單性,雌花簇生於葉腋,呈球狀;雄花集為頂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圓柱形穗狀花序;花小,刺毛狀苞片約與萼片等長或過之,苞片常變形成2銳刺,少數具1刺或無刺;花被片綠色,先端急尖,邊緣透明;萼片5;雄蕊5;柱頭3,有時2。胞果長圓形,在中部以下為不規則橫裂,包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近球形,黑色帶棕黑色。花期5-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佈】生態環境:野生於荒地或園圃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主根長圓錐形,有的具分枝,稍木質。莖圓柱形,多分枝,棕紅色或棕綠色。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後呈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10cm,寬1-3cm,先端有細刺,全緣或微波狀;葉柄與葉片等長或稍短,葉腋有堅刺1對。雄花集成頂生圓錐花序,雌花簇生於葉腋。胞果近卵形,蓋裂。氣微,味淡。

勒莧菜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清利濕熱;解毒消癰。主胃出血;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石症;痢疾;濕熱洩瀉;帶下;小便澀痛;咽喉腫痛;濕疹;癰腫;牙齦糜爛;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注意】

《廣西中藥志》:"虛痢日久及孕婦忌服。"《福建藥物誌》:"根據民間經驗,本品有小毒,服量過多有頭暈、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經期、孕期禁服。"

勒莧菜的營養價值

勒莧菜是老百姓十分喜愛食用的野菜,野勒莧菜之所以為民間所喜愛,是因為從現代營養學來說,富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能量、鈣、磷、鐵、維生素A以及維生素B1、B2和C等。所含的維生素A和尼克酸比茄果類蔬菜高2倍以上,鈣的含量比菠菜高3倍,且又不含不易被人體吸收的草酸,含鉀也很豐富。中醫以為它能清熱祛濕,尤其祛濕功效十分顯著,難怪在廣東民間十分推崇它作為暑日時大腸濕熱的治療之用。

勒莧菜附方

勒,方言,兩廣等地將竹上的刺稱作勒。本品苞片常變形為銳刺,猶如竹刺,故有勒莧菜、刺莧菜等名。

痾痢:生用2—4兩,或干用1—2兩,清水煎服,或加豬瘦肉同煎。

痾血:用法同上。

痔瘡:干根1—2兩,清水煎服並用葉煎水熏洗攻門。

濕熱肚痛:干根1—2兩,清水煎服。

小便刺痛用法同上。

勒莧菜頭煲鯽魚


原料:

鷚莧菜頭8兩,薏米1兩,鯽魚一條(8兩—1斤),豬骨兩小塊,蜜棗兩枚,姜、陳皮少量

做法:

(1)鷚莧菜頭洗乾淨。鯽魚、菜頭和豬骨都要「飛水」(用水稍微煮熟,濾去水分)。薏米用清水浸泡30—60分鐘。

(2)開鑊下油,把鯽魚整條煎香。

(3)把之前準備好的原料一起放進瓦煲裡煲煮30分鐘左右。

赤小豆勒莧菜頭煲鯽魚

立秋與處暑過後的天氣,廣東民間謂之「爭秋奪暑」之時,而中醫謂之「長夏」,可以理解為夏日的繼續。中醫在養生上說「長夏」,並認為「長夏主濕,脾主長夏」,即「長夏養脾」。從今年立秋之後連續的颱風雨就更證實了中醫的這一養生的理念。因而今日靚湯宜以健脾利水的赤小豆、袪濕勒莧菜頭煲鯽魚,為了此湯更鮮美好飲,鯽魚宜煎至微黃,且加入少許豬瘦肉,諸物合而為湯,共奏清熱袪濕、健脾生津之功,且老少皆宜。

材料:

赤小豆80克、勒莧菜頭350克、薏米50克、紅棗3個、鯽魚1條、豬瘦肉50克、生薑4片。

做法:

各物分別洗淨。赤小豆、薏米稍浸泡;勒莧菜頭切段;鯽魚宰洗淨,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清水。一起下瓦煲,加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