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子的功效與作用


性寒,有毒;味苦辛;歸肺,腎,大、小腸經。

功效瀉水,下氣,殺蟲。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

禁忌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

牽牛花,有個比較比較熟悉的名稱就是喇叭花,喇叭花顏色漂亮,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野喇叭花籽的中藥名為牽牛子。依據花的顏色不同,叫「黑丑」「白丑」,藥性也是寒涼的。

牽牛子,又名黑丑,為旋花科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牽牛的種子,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瀉水消腫、祛痰逐飲、殺蟲攻積的功效,在中藥裡屬峻下逐水類藥物。

牽牛子圖片

牽牛子中藥材


牽牛花原植物


牽牛子是什麼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牽牛或毛牽牛等的種子。

【采制】秋末果實成熟、果殼末開裂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功 效】瀉水消腫,瀉下通便,殺蟲攻積。

【主 治】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

【性狀】種子似橘瓣狀,長4—8mm,寬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背面有1條淺縱溝,腹面接線的近端處有1點狀種臍,微凹。質硬,浸水中作龜裂狀脹破,內有淡黃色子葉兩片,緊密重疊而皺曲。味辛、苦,有麻感。

【化學成份】含牽牛子甙(pharbitin)、牽牛子酸C、D(pharbitic acid C,D)、順芷酸(tiglic acid)、尼裡酸(nilic acid)等。

李時珍為何最愛牽牛子

牽牛子是一味中藥,為瀉下類藥,性苦寒而峻烈,有瀉下、逐水、去積、殺蟲等功效。縱觀祖國醫藥史,對牽牛子頗有研究並善用者,首推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下面說說李時珍用牽牛子治病的故事。

有一60歲的病人找到李時珍,自訴患「腸結病」數十年,大便數日一行,且行之艱難,甚於婦人生產。服養血潤燥藥,則胸脘痞悶不適;服硝、黃之類通利藥,也毫無感覺,如此30餘年,深為痛苦。

李時珍為其診治時,見病人體胖,每日吐痰碗許,李時珍認為該病人屬三焦之氣壅滯,以致津液不化而成痰飲,不能滋潤腸腑而致,並非血燥,用濡潤之藥則留滯;用硝黃之類,走血分,無益痰阻,故均無效果。於是李時珍以牽牛子末,用皂莢膏為丸與服,一服即大便通利,且不妨食,繼而神爽。李時珍對此解釋說:「牽牛子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

由此可見,李時珍不僅諳熟藥性,且深知醫理。通過臨床實踐,他創立的牽牛子能「走氣分,通三焦」、「達命門,走精隧」之說,以及治療「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的論述,豐富了牽牛子的藥性理論。

可見,牽牛子是一味很好的瀉下類藥。

民間故事

從前,在黑丑山下住著一家姓王的人家,家中只有兩口人,男的叫王安,兩人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一家人和和美美。

突然,有一天王安下田耕作歸來,覺得自己兩腿發沉,第二天竟然臥床不起,妻子望著丈夫滿身水腫,腹部腫脹,心中痛苦無比。雖四處求醫,也沒有治好丈夫的病。一日,有一個牽牛娃從王家門前經過,見一向辛勤勞作的王大伯躺在床上呻吟,忙問:「伯母,大伯怎麼躺下了?」王氏回答說:「你大伯患了水腫,腹脹病,不能下地了。」牽牛娃說:「這好辦,我去採些藥來試試!」說著,牽牛娃一溜煙兒跑到山上,採了好多瓜瓣形的黑色顆粒的花籽來,遞給王安:「大伯,你用這花籽熬藥喝看看效果咋樣?」

王安的妻子半信半疑地接過這一大包花籽。每天熬兩碗湯藥喝兩次。喝了不到一個月,滿身水腫消退,腹脹消失,兩腿也活動自如能下地走路了。又過了幾天,竟能下田地耕作了,王安和妻子都很驚奇,又採集了幾大包這種花籽,服用了一段時間後,各種症狀全部消失,病人痊癒了。後來,王安找到牽牛娃問:「你給我採的那種花籽叫什麼名字?「牽牛娃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王安牽著牛來到花叢鞠躬表示謝意,牽牛娃在旁邊見了,便說:「這種花就起名叫牽牛花吧,我採的花籽就叫牽牛子得了」於是牽牛子的名字就這樣傳下來了。

歌曰:牽牛苦寒,利水消腫,盅脹痃癖,散滯除壅。

牽牛子的功效與作用

(一)牽牛子的功效

【功能主治】 瀉水,下氣,殺蟲。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

《別錄》:"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藥性論》:"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除水氣,虛腫。落胎。"

《日華子本草》:"取腰痛,下冷膿,並一切氣壅滯。"

李杲:"除氣分濕熱,三焦塑結。"

《綱目》:"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

《江蘇植藥志》:"適用於急性關節炎。"

《新疆中草藥手冊》:"瀉下,利尿,殺蟲。治便秘,消化不良,腎炎水腫,小兒咽喉炎。"

瀉水消腫:本品苦辛寒入腎經,走水道、既能瀉水,又能利尿,使水濕從二便排除。其逐水之力雖較甘遂、大戟、芫花稍緩、但仍為峻下之品,以水飲停蓄正氣未衰者為宜。

瀉下通便:本品少用能通大便,去積滯。李杲有牽牛子「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之說。《本草正義》謂: 「牽牛、善洩濕熱,通利水遭、赤走大便」。故常用於腸胃濕熱積滯,大便秘結:其症大便干結、小便短赤,面紅身熱,或兼有腹脹,口乾而渴,舌紅苔黃膩,或燥,脈滑數。可用牽牛子清熱通便。

殺蟲攻積:本品能驅殺腸內蟲積,並可借其瀉下作用排除蟲體。對多種腸道蟲積症均有較好的療效。常用於蟲積腹癰:其特點為臍周腹癰,時輕時重,時緩時急,較嚴重者不思飲食,面黃肌瘦,鼻孔作癢,根據蟲類不同,既有不同的症狀,牽牛子對多種腸道蟲積均有效,尤其對蟯蟲療效更顯著。

(二)牽牛子的藥理作用

瀉下。

牽牛子甙的化學性質與瀉下素 (jalapin)相似。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牽牛子甙在腸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瀉下。據動物試驗,黑丑,白丑瀉下作用並無區別。

利尿。

利尿原理與增強腎臟活動有關,使尿量增加,大量服用對腎臟有刺激性,使腎臟充血,發生血尿。

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大量服用可引起神經系統損害,尤以舌下神經易受損害,故舌之運動麻痺而致語言障礙,重者可致昏迷。

殺蟲。

體外試驗對蛔蟲和絛蟲有一定殺滅效果。


傳統應用

水腫、腹水證。

牽牛子苦寒,其性降洩,既能瀉下,又能利尿,

使水濕從二便排除,適用於水腫、腹水等證。其逐水力雖比甘遂、大戟等緩和,但究屬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濕停滯,正氣未衰者為宜。可單用,或入復方。單用如《千金要方》治水腫,單用牽牛子末服以小便利為度。復方常與木香、厚樸等行氣藥配伍,以提高療效。如《普濟本事方》治四肢腫滿,配以厚樸;《鄭氏小兒方》治小兒水腫,配青皮或木香;《儒門事親》禹功散,治停飲腫滿配以小茴香,或加木香。

痰飲咳喘證。

本品能瀉肺氣,逐痰飲,用治肺氣壅滯,痰飲咳喘,面目浮腫者,如《保嬰集》牛黃奪命散,治小兒肺脹喘滿,胸高氣急…痰涎潮塞,用黑丑、白丑與大黃、檳榔為末服。

食積便秘證。

本品有瀉下、通便、去積作用。用治腸胃濕熱積滯,便秘腹脹。如《本草衍義》治大腸風秘壅熱結澀,以牽牛子配桃仁為丸服。

蟲積腹痛證。

本品能去積殺蟲,並可借其瀉下作用排出蟲體。治蛔蟲、絛蟲及蟲積腹痛者可與檳榔、使君子同用,研末送服,以增強去積殺蟲之功。

(三)牽牛子的性味歸經

【性味】 苦辛,寒,有毒。

1《別錄》:"苦,寒,有毒。"

2《藥性淪》:"味甘,有小毒。"

3《日華子本草》:"味苦薟。"

【歸經】 入肺,腎,大、小腸經。

1《綱目》:"走氣分,通三焦,達右腎命門。"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大、小腸二經。"

3《本草通玄》:"入肺,大、小腸。"

4《本草新編》:"入脾與大、小腸,兼通膀胱。"

牽牛子的藥用價值

牽牛子的炮製

炮製牽牛子: 取原藥材,揀去雜質,用清水洗淨泥土,曬乾。

炒牽牛子:取牽牛子,置炒藥鍋內,用微火加熱翻炒至微鼓起、透香氣、顯火色時,取出,攤涼。成品偶見焦黃色。炒後,可緩和其利水通便的作用。

配伍應用


配大黃,兩者性味同屬苦寒、均為峻厲瀉下之晶。牽牛子偏走氣分,大黃偏走血分,二藥相伍、一治氣分之水濕壅結,一治血分之實邪結滯,相濟為用、瀉下之力甚峻,具有導濕利水、瀉洩熱毒、破積通滯之功。

配葶藶子,同入肺經、性味均有辛散苦降之功,均能瀉肺氣、宣上竅而通下竅,二者相須配用,同增強瀉肺行水、定喘消腫之功。臨床常用於痰壅氣滯,咳逆喘滿。

配木香,二者是逐水藥與行氣藥相配所組成的藥對。蓋水飲內停必兼氣滯,氣滯不行則水濕難去,故有導水必先行氣之謂。本品得木香使氣行、木香又可防本品苦寒傷胃。二者合用、相輔相制、可用於水飲內停、胸腹積水、腹大脹滿、小便不利等症。

配檳榔,檳榔本具殺蟲消積之功,二藥相須配對同用,發揮協同作用,從而加強殺蟲藥力,並可借此二藥的利氣,消積、破滯作用、排除蟲體。《普濟方》曰:「檳榔、牽牛子二藥組成、為殺蟲專劑。」

配茴香:本品苦寒有毒、性烈走洩、利水道而瀉水濕,兼通大腸氣秘。茴香辛溫、有溫腎祛寒、理氣止痛之功,能暖丹田、除小腸冷氣,為治疝要藥。二藥並用,專入下焦以消腫,止痛療疝之功。

方劑制劑

牽牛大黃丸(《奇效醫術》) :黑牽牛(炒半生,取頭末36克)120克、馬蹄大黃(酒拌炒)4:5克,檳榔、枳實、厚樸、三稜、莪術各l8克。上為末,米飲為丸,如菜子大,飲服9克。治內熱腹痛,熱氣上衝而嘔。

牽牛湯(《聖濟總錄》) :本品、檳榔、木香、陳皮、茯苓、水煎,每日一劑、分2次服、治水腫。

追蟲丸(《大同方劑學》): 黑牽牛(取頭米),檳榔各240克,雷丸(醋炙),木香(為末),茵陳各60克,皂角、川楝皮各30克,上後3味,煎濃汁、和煎4味,水丸綠豆大、大人每服FJ克、小,JL 6克或4.5克、量人虛實,用砂糖水吞下,待追去惡毒蟲積2---3次,方以粥補之。治一切蟲積。

柿靈丹(《壽世仙丹》) :黑牽牛(生炒)各9克,大黃l8克,木香、阿魏(焙),丁香,檳榔各7.2克,香附(生用)12克。上共為細末,用柿餅7個,每個開孔,入藥末、仍以柿餅合口,放老米飯上、蒸過慢火,瓦上焙乾,每服1餅、早午晚各嚼食一枚,能飲,火酒送下,不能飲白酒下。忌鹽醋百日。治十種蠱脹屢驗。

舟車丸(《景岳全書》引劉河間方) :黑丑l20 克,甘遂、芫花、大戟各30克,大黃60克,青皮、陳皮、木香、檳榔各l5克,輕粉30克,上藥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清晨空服,溫開水送下,每服3—6克,每日1次。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腹部脹滿而堅、二便不利、脈沉數有力。

利膈丸(《博濟方》) :本品(半生半熟)120 克、皂角(酥炙)60克。上為末,生薑汁煮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荊芥,生薑煎湯送下。治三焦氣逆,胸隔壅塞、頭眩目昏,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附方

治水腫:牽牛子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一,以小便利為度。(《千金方》)

治停飲腫滿:黑牽牛頭末四兩,小茴香一兩(炒),或加木香一胡。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臥服。(《儒門事親》禹功散)

治水氣蠱脹滿:白牽牛、黑牽牛各二錢。上為末,和大麥面四兩,為燒餅,臨臥用茶湯一杯下,降氣為驗。(《宣明論方》一氣散)

治小兒腹脹,水氣流腫,膀胱實熱,小便赤澀:牽牛生研一錢。青皮湯空心下。一加木香減半,丸服。(《鄭氏小兒方》)

治四肢腫滿:厚樸(去皮,薑汁制炒)半兩,牽牛子五兩(炒取末二兩)。上細末。每服二錢,煎姜、棗湯調下。(《本事方》)

治小兒肺脹喘滿,胸高氣急,兩肋扇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渴,聲嗄不鳴,痰涎潮塞,俗雲馬脾風:白牽牛一兩(半生半熟),黑牽牛,一兩(半生半 熟),川大黃、檳榔各一兩。上為細末。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調下,涎多加輕粉少許,無時,加蜜少許。(田氏《保嬰集》牛黃奪命散)

治腳氣脛已滿,捏之沒指者:牽牛子,搗,蜜丸,如小豆大五丸,吞之。(《補缺肘後方》)

治一切蟲積:牽牛子二兩(炒,研為束),檳榔一兩,使君子肉五十個(微炒)。俱為末。每服二錢。沙糖調下,小兒減半。(《永類鈴方》)

治大腸風秘 壅熱結澀:牽牛子(黑色,微炒,搗取其中粉)一兩,桃仁(末)半兩。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溫水服三、二十丸。(《本草衍義》)

治冷氣流注,腰疼不能俯仰:延胡索二兩,補骨脂(炒)二兩,黑牽牛子三兩(炒)。上為細末,鍛大蒜研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蔥須鹽湯送下,食前服。(《楊氏家藏方》牽牛丸)

治腎氣作痛:黑牽牛(炒熟)、白牽牛(炒熟),等分。上為末。每服挑三錢匕,豬腰一副,薄切開縫,入花椒五十粒,小茴香一百粒,以牽牛末遍摻入腎中,線系濕紙數裹煨,香熟,出火氣。燈後空心嚼吃,好酒送下,少頃就枕,天明取下惡物即愈。(《直指方》腰子散)

治腸癰有膿,脹閉不出:牽牛子頭末三錢,大黃二錢,穿山甲(鍛)二錢,乳香、沒藥各一錢。俱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張三豐仙傳方》)

治梅毒,橫痃:白牽牛仁,每次五、六錢,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治風熱赤眼:黑丑仁為末,調蔥白湯敷患處。(《泉州本草》)

治腰腳濕氣疼痛:黑牽牛、大黃各二兩,白朮一兩。上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薑湯下。如要快利,加全百丸。(《世傳神效名方》牛黃白朮丸)


治傷寒瘀熱在內,濕氣鬱而不散,熏發肌肉,小便不利,身體發黃:牽牛子(炒)半斤(只取末二兩),赤茯苓(去黑皮)、木香、陳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上四味,為散。每服二錢匕,煎蔥白湯調下,不計時候。(《聖濟總錄》消濕散)

治氣築奔沖不可忍:黑牽牛半兩,檳榔一分(銼)。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濃煎紫蘇生薑湯調下。(《衛生家寶方》牽牛丸)

治驚疳,啼哭煩躁,面赤痰喘:黑丑頭末一兩,雄黃一兩,天竺黃二兩。為末,飯丸粟米大。每歲五丸,入粥內與食。(《嬰童類萃》)

治新久積聚、胸脅脹滿等症:大黃、黑牽牛(頭末)各四兩,甘遂半兩,芒硝三兩。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溫水食前送下,量虛實加減,或五六十丸亦得。(《普濟方》引《海岱居士方》牛黃利隔丸)

治一切所傷,心腹痞滿刺痛,積滯不消:黑牽牛二兩(炒,末),五靈脂(炒),香附(炒)各一兩。上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衛生寶鑒》消滯丸)

(21)治小兒心腹氣脹,喘粗,不下食:牽牛子(微炒)、木香、馬兜鈴各一份。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渣,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聖惠方》)

(22)治小兒疳證:木香二錢半,黑牽牛半兩(生用),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三歲兒三十丸,用米飯湯送下,不拘時服。(《奇效良方)分氣丸)

(23)治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頹)腫脹,大小便不利:白牽牛(略炒)二兩,白朮半兩,桑白皮、陳皮、木通各半兩。上為末。沖服二錢,薑湯調下,空腹進。初進一服,未覺再進。(《三因方》三白散)

(24)治一切癰疽發背,無名腫毒:牽牛黑、白者各一合。用布包槌碎,好酒一碗,煎至八分,露一夜。溫熱服,以大便出膿血為度。(《魯府禁方》黑白散)

(25)治咽喉諸疾腫痛生瘡:黑牽牛(炒)、甘草(炒)各四兩,防風一兩,牛蒡子(炒)八兩。上件各慢火炒令熟,與防風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一大盞,點藥澄清,服不拘時候。(《御藥院方》利膈散)

臨床應用

牽牛子治小兒夜啼真絕

以牽牛子治療小兒夜啼症的方法十分簡單,取7粒搗碎,用溫水調成糊狀,臨睡前敷在小兒肚臍上,再用膠布固定。一般敷後當夜就能止哭。這種方法適用於白天飲食、嬉玩如常,黑夜入睡後則開始哭鬧,天明即止,而經醫院檢查無其他異常的小兒。外用牽牛子能治療這種小兒夜啼的原因,雖然現在還未找到解切的闡釋,但其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牽牛子副作用


毒副作用

臨床應用本品,對人有一定毒性,但不大。大量牽牛子對胃腸的直接刺激可引起嘔吐、腹瀉、腹痛及黏液性血便,繼而脫水及電解質紊亂。並能刺激腎臟,引起腰酸、血尿。嚴重者可損害及神經系統,出現語言障礙、突然高熱、甚者有昏迷、四肢厥冷、口唇發紺、全身皮膚青紫、呼吸急促淺短等。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1—3分;煎湯,1.5—3錢。

用藥禁忌:

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本草衍義補遺》:不脹滿,不大便秘者勿用。《品彙精要》:妊娠不可服。《本草備要》:若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人禁用。

用量過大可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及便血、腹痛、嘔吐等副反應。因此,本品只宜轉用,正氣虧虛所致的虛脹不宜應用。

用於腹水腫脹,可配合攻下逐水藥如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用於痰壅氣滯、咳逆喘滿,常與葶藶子、杏仁等配合應用。用於蟲積腹痛,常配伍檳榔、大黃等同用,對蛔蟲、絛蟲都有驅殺作用。

牽牛子為峻下的藥品,少用則通大便,多用則瀉下如水,且能利尿,故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腹水腫脹、二便不利及宿食積滯、大便秘結等症。至於用治痰壅氣滯、咳逆喘滿,則只宜暫用,不可久服。如屬脾弱胃呆、氣虛腹脹者,當以健脾補中為要,不宜用本品攻瀉消積,克伐胃氣。

識別真偽牽牛子

牽牛子正品水浸後自腹面稜線處龜裂,並有明顯粘性;偽品則無此特性。

牽牛子又名草金鈴,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每年7—10月間果實成熟時,將籐割下,打出種子,除去果殼雜質,曬乾即可入藥,黑色者稱為「黑丑」,米黃色者稱為「白丑」,性寒,味苦辛,有毒,入肺、腎、大小腸經,含有牽牛子甘、牽牛子酸甲、沒食子酸、生物鹼麥角醇、裸麥角醇和野麥鹼等成分,具有瀉水、下氣、殺蟲的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等症。市場上有同科植物打碗花乾燥的種子冒充牽牛子,使用時注意鑒別。

真品牽牛子

外觀呈卵形而具三稜,兩側面稍平坦,背面弓狀隆起,有類圓形淺色的種臍。種子長4—8毫米,背面及平坦面寬3—8毫米,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種皮堅硬,橫切面可見極為皺縮而重疊的二片子葉,呈黃色或淡黃色。種子水浸潤後,種皮作龜裂狀,並自腹面稜線處破裂,有顯著的黏液性;聞之無味,口嘗味微辛辣,有麻辣感,並有豆樣味。

偽品打碗花的種子

外觀呈卵形,長3—5毫米,寬2—3毫米,整體個兒比真品小,表面灰黑色,具眾多小突起,種臍明顯,呈缺刻狀;種子亦質地堅硬,橫切面也見皺縮折疊的子葉,但水浸無真品現象;聞之亦氣微,但口嘗味淡,無真品之辛辣味道。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牽牛子所含的牽牛子甘化學性質與瀉根素相似,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在腸內遇膽汁及腸液後,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強蠕動,導致瀉下,並能加速菊糖在腎臟中之排出,具利尿作用,而偽品打碗花雖與牽牛子為同科植物,但其種子不具有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牽牛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