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性微溫;味辛;歸肝、肺經。

功效解表散風,透疹。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禁忌表虛自汗、陰虛火旺者禁服

荊芥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的地上部分。秋,冬季采收,陰乾切段。生用,炒黃或者炒炭。 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

荊芥是河南人的最愛,夏天吃涼拌面時有三樣調料少不了黃瓜絲、蒜汁和荊芥。河南人不但愛吃荊芥,也喜歡用荊芥打比喻。比如說某人有過輝煌的人生經歷,就會說這人「吃過大盤荊芥」;如果某人辦事不力.經常碰壁,這人也會自嘲:「唉,真是不吃荊芥盡荊芥」等。荊芥為發汗解熱藥,是常用草藥之一。別名:假蘇香荊薺、線薺,四稜桿蒿、鼠實.姜芥

荊芥的功效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濕。

1《本經》:味辛,溫。

2《醫學啟源》:氣溫,味辛苦。

歸經

入肺、肝經。

1《綱目》:入足默陰經氣分。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二經。

3《本草匯言》:足厥陰、少陽、陽明經。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1《本經》: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痺。

2《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痺,心虛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3孟詵: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4《食療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熱食並煎茶,治頭風並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7《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8《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並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9《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頹,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祛風解表

本品輕揚疏散,味辛而不烈,微溫不燥,性較平和,善祛風邪,為治風通用之藥,既散風寒,又疏風熱,治表證無聞風寒風熱者,皆可選用。《本草經疏》曰:「荊芥,入血分之風藥也,故能發汗。其主寒熱者,寒熱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則寒熱自愈。

祛風解疼

多用來治療婦女產後冒風,口噤發痙,項背強直等證。亦可起到祛風解痙的作用。

理血止血

《本草備要》日「荊芥,功本治風,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風木之髒,即是藏血之地也。」《本草綱目》曰「荊芥,入足厥陰經,厥陽乃風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本草匯言》日「凡一切失血之證,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熱,以荊芥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風,苦溫可以清血,為血中風藥也。故後世多用本品來治各種出血證。

荊芥藥理作用


解熱發熱

兔口服水煎劑有弱的解熱降溫作用。

抗炎、鎮痛

水煎劑腹腔注射,能明顯抑制炎症小鼠耳廓腫脹;明顯抑制炎症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其消炎功效與荊芥所含的苯丙夫喃類有關,夫喃類衍生物對3一α羥類固醇脫氫酶具有很強的抑製作用,可促使生成更多的皮質類固醇,而起到抗炎的作用。水煎劑腹腔注射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抗過敏

所含的橙皮甘等黃酮類成分,對脂氧酶有抑製作用。脂氧酶為一種能引起變態反應的物質(SRS-A),因此荊芥有抗過敏、抗哮喘的治療效果。

止血

荊芥炭有明顯的縮短出血、凝血時間而止血的作用,臨床使用以散劑吞服為宜。

減少氧自由基

所含的橙皮甘成分,有抑制過氧化酶的作用,使生物膜脂質過氧化產生的氧自由基減少,因而能抗衰老,防治心血管、腫瘤等老年常見病。

其他

尚有一定的抗菌、抗癌作用,在試管內能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煎劑有明顯的抑制腸肌收縮的作用。

【臨床應用】

治療普通感冒,鼻塞流涕,輕度發熱、畏寒。

治療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皮膚瘙癢症、濕疹、銀屑病等皮膚過敏性免疫性疾病。中醫謂之風血相搏之丹疹。

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紫癜之血尿。

治療潰瘍病出血、支氣管擴張咯血及月經過多等。

荊芥治病驗方


(1)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永類鈐方》)

(2)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3)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後溫服。(《局方》荊芥湯)

(4)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於磁器內,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後方》)

(5)治大便下血:

1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2荊芥二兩,槐花一兩。炒紫為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簡便單方》)

(6)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

(7)治小便尿血:荊芥、縮砂,等分。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瀕湖集簡方》)

(8)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簡便單方》)

(9)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疼,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等分。各別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宜明論方》倒換散)

(10)治一切瘡疥:荊芥、金銀花、土茯苓,等分。為末,熟地黃熬膏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匯言》)

(11)治風毒寡疬、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日三服。(《聖惠方》)

(12)治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單方》)

(13)治寒邪伏於肺肝,頭目眩疼,鼻流清涕,目珠脹疼,羞明怕日 荊芥穗一錢,白菊花一錢五分,川芎一錢,梔(梔子)仁二錢(炒)。引用燈芯草(燈心草)煎服。(《滇南本草》)

(14)治風痰上攻,頭目昏眩,咽喉疼痛,涎涕稠粘 荊芥穗二兩,牛蒡子(炒)一兩,薄荷一兩。為末,食後,茶下三錢。(《扁鵲心書》)

(15)治風熱齒痛 荊芥、薄荷、細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沸湯點,漱口含咽,並用搽牙。

(16)治隱疹 赤小豆、荊芥穗。曬為末。雞子清調,薄傅。(4~5方出自《直指方》)

(17)治療腫 荊芥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藥性論》)

(18)治陰囊腫大

1荊芥穗,新瓦上炒干,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即散。(《百一選方》)

2荊芥穗一兩,朴硝二兩。上為祖末。蘿蔔、蔥白同煎湯淋洗。(《潔古家珍》失笑散)

(19)治子宮不收 荊芥穗、藿香葉、臭椿樹皮(椿根皮)。煎湯熏,即入。(《世醫得效方》

(20)治口鼻俱出血 荊芥一握,燒灰,置地上出火毒,細研。每服三錢,陳米湯下。(《急救仙方》)

(21)治損傷吐唾出血 荊芥穗、淡竹茹、當歸(切、焙)各八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臨熟入地黃汁少許攪勻,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聖濟總錄)荊芥湯)

(22)治小便尿血 荊芥(銼碎)一合,大麥一合(生),黑豆一合(生),甘草二錢(生)。上件拌勻,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作兩次溫服,食後、臨臥。(《楊氏家藏方》歸血散)

(23)治婦人血崩及白痢、血痢 荊芥、楮樹皮(椿根皮)等分。銼散。治血崩,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放溫服;如血痢,則為末,冷酷調,徐徐呷服;白痢,熱醋調下。(《世醫得效方》)

(24)治產後血暈,眼前生花,甚則令人悶絕不知,口噤,神昏氣冷 荊芥一兩,川芎半兩,澤蘭葉、人參各一分。上為末,用溫酒、熱湯各半盞,調一錢急灌之。下嚥即開眼,氣定即醒。(《婦人良方》清魂散)

(25)治破傷風 荊芥(炒黃)五錢,魚鰾五錢,黃蠟五錢,艾葉三斤。入無灰酒一碗,重湯煮熟飲之。汗出愈,百日內忌雞。(《魚孚溪單方選》)

(26)治小兒驚癇 荊芥穗二兩,白礬一兩(半生半枯)。上藥為末,麵糊為丸.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丹溪心法》三癇丸)

(27)五神茶 荊芥、蘇葉(紫蘇葉)、生薑各10克,紅糖30克,茶葉6克。先以文火煎煮荊芥、蘇葉(紫蘇葉)、生薑、茶葉,約15~20分鐘後,加入紅糖待溶化成。服法:每日2次,可隨量服用。功效:發散風寒,法風止痛。適用於風寒感胃,畏寒,身痛,無汗等症。

荊芥的治病驗方及保健食療


(一)治病驗方

風寒感冒:荊芥,白芷,防風,蘇葉,杏仁各6g,赤苓9g,陳皮6g,神曲9g,生薑兩片,蔥白2段。水煎,每天服一劑。

咳嗽:荊芥5g,桔梗6g,紫菀10g,白前10g,陳皮10g,百部10g,杏仁10g,貝母10g,甘草5g。用水煎後服用。每天一劑。,每回服用100至200ml,少兒酌減。

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當歸10g,黃芪15g,艾葉5g,大棗5枚,香附8g,細辛3g,荊芥10g,麻黃5g,黃芩10g,陳皮10g,沙棘果13g,黨參13g。用水煎後服用。每天服三回,每回服用約200ml。兒童酌減。

解表散風:荊芥,柴胡,人參,羌活,獨活,防風,前胡,桔梗,枳殼,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煎。餐後60分鐘服。比較適用於瘡瘍時毒,腫疼發熱,左手詠浮數者。

(二)保健食療方法

涼拌荊芥——理血、止痛


鮮荊芥100g,姜絲5g,蒜粒3g,蔥末3g,香油,吃醋,醬油,雞精各適量的。把荊芥切段;荊芥入盤,放進姜絲,蒜粒,香油,吃醋,醬油,雞精,攪拌均勻即可。

荊芥餛飩——發表、祛風

荊芥6g,瘦豬肉150g,麵粉200g,姜、蔥,精鹽,植物油,雞湯,胡椒粉各適量的。把荊芥炒研成粉末,和麵粉加水揉成麵團;將豬肉剁為茸,加入姜、蔥,鹽,味精,植物油調陷;將麵團擀成餛飩皮,加餡包成餛飩;入雞湯煮熟;另用碗放進胡椒粉,味精,衝入原湯,餛飩。

荊芥生薑粥——辛溫解表

干荊芥5g,淡豆豉6g,粳米70g,生薑10g,薄荷3g,適量的白糖。把薄荷,豆豉,荊芥,生薑,大火煎煮6分鐘左右,去渣取汁;在砂鍋裡放適量的水,接下來將粳米洗好放進鍋裡,拌勻;待粥煮到八成熟以後,改用小火繼續煮;將藥汁倒進粥裡,用小火再煮9分鐘;依據口味調入適量的白糖。

荊芥桔梗粥——清熱宣肺、利咽止咳

荊芥9g,甘草6g,粳米60g,桔梗12g。把荊芥,桔梗,甘草用紗布包好,水煎去渣,加粳米煮粥吃。供早飯食用。

荊芥副作用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本草經疏》:「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勿誤人。」

(二)臨床觀察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荊芥藥力比較平和,即使是陰虛血熱的過敏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與清熱涼血同用,也是可以的。

(三)荊芥的副作用

主要成分為土荊芥油,油中主要成分為驅蛔素、對聚傘花素及其他萜類物質。驅蛔素為萜烯的過氧化物,在常壓下加熱或與酸處理易致爆炸,與水共煮,則逐漸分解。超量內服中毒後,可刺激消化道粘膜,對呼吸系統先興奮後麻痺,嚴重時對腎臟有損害,並毒害視神經和聽神經,同時抑制血管運動中樞及心肌。

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頭暈、腹痛、視力障礙、感覺異常、幻覺、黃疸、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嚴重時譫妄、驚厥、癱瘓、血壓下降、昏迷、呼吸中樞麻痺而死。如能恢復,可能遺留永久性的聽力、視力障礙以及輕度癱瘓、多發性神經炎。

(四)荊芥用法建議

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藥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藥,忌食魚。

《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荊芥宜忌配伍


(一)和合宜忌

反驢肉、無鱗魚。

凡表虛有汗,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皆當忌服。

(二)配伍應用

配防風,祛風解表,《本草求真》日「宣散風邪,用以防風之必兼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宜散故耳。」本品芳香氣烈,疏風邪,又能宣血中之風,防風性善升浮走表,為祛濕之要藥,本品發汗之力較強,防風其性較溫,故二藥相配,擅長祛風解表。荊芥偏入血分,防風偏入氣分,相須為用,加強祛風療效,可用治風寒濕痺證,及蕁麻疹等。

配薄荷,祛風散熱,解表發汗。本品辛溫,祛風力勝,偏入血分;薄荷辛涼,疏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偏入氣分。荊芥雖屬辛溫之晶,但溫而不燥,性質平和,與薄荷配伍,一氣一血,可增強解表發汗之效。

配殭蠶,祛風解表。殭蠶疏散風熱,化痰散結,配本品辛香解散,更可上升,能祛風通絡治感冒風熱諸證,又因其有消風清熱之功,能治風疹搔癢。二藥皆為風藥,風能勝濕,故能治濕勝帶下等證,用之亦效。

配自礬,增強祛風化痰功效,用治風痰壅盛,小兒驚風,癲癇等證。

配石膏,善治風熱頭痛。《本草思辨錄》日「治風頭痛,與石膏辛涼之味等分為末,茶調下,制劑亦妙矣。」

配槐花炭,能祛風止血。治腸風便血。

配升麻炭,有升清陽,止出血之妙,用治前陰或後陰出血皆可。

配大黃,清熱通便,常用於風熱內蘊,腹脹便秘,肛門腫痛。疼痛,鼻塞流涕,自汗或無汗,咳嗽,舌苔薄,脈細,或浮芤。有養血解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