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的功效與作用


性溫;味辛;歸胃經。

功效溫中除濕;行氣消食;止痛。主脘腹冷痛;寒濕吐瀉;霍亂;胸腹脹滿,飲食不消,牙痛;風濕痺痛。

禁忌陰虛血虧,胃有鬱火者忌服。

山柰是什麼


山柰又稱沙姜,為多年生薑科植物山柰的根莖,產於兩廣、雲南、台灣等高溫、潮濕的地區,每年12月至次年3月間,地上莖枯萎時,挖取2年生的根莖,洗去泥土,橫切成片,用硫磺煙熏1天後,鋪在竹蓆上曬乾。它既可入藥,又可做為香料使用,但採挖後切忌火烘,否則變成黑色,香氣散發,影響療效和使用。

山柰,別名三奈子、三賴、三柰、山辣、三藾、沙姜,為姜科草本植物山柰的根莖。 中醫認為山柰有溫中除濕,行氣消食的功效與作用。

《本草正義》:「山柰,李氏《綱目》稱其辛溫,謂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蓋味辛溫而氣芳香,辟寒行氣,因亦與砂仁、蔻仁諸物相近,故治療亦約略似之。又謂治風蟲牙痛,則亦專行陽明,可作引經藥,用與甘松同,必非辛溫之物,可以獨治陽明風火。」

山柰的功效


性味

味辛;性溫。

《品彙精要》:味辛,性溫,無毒。

《本草匯言》:味辛甘,性溫,無毒。

歸經

入胃經。

《本草匯言》:入足陽明、大陰、厥陰經。

《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功效主治

溫中除濕;行氣消食;止痛。主脘腹冷痛;寒濕吐瀉;霍亂;胸腹脹滿,飲食不消,牙痛;風濕痺痛。

《品彙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

《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嶺南採藥錄》:治跌打傷,又能消腫。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靈仙等分,水煎服。

溫中消食

本品味辛性強,辛散溫通,溫水健脾,脾健食消,溫通祛寒,故可用治心腹冷痛,涼食不化。

能行散祛風止痛

如《本革綱目》曰:「治風蟲牙痛,則亦專行陽明,可作引經藥,用與甘松同,必非辛溫之物,可以獨治陽明風火。」

祛瘀消腫

本品味辛,辛能行散,溫通祛瘀,瘀祛腫消。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毒。4、辟穢行氣

《本草綱目》曰:「山柰辛溫,謂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寒濕霍亂,善味辛溫而氣芳香,辟寒行氣 ……。」

山柰的作用


抗癌作用

1985年KosugeT,等報道以山柰根莖中分得的反式-對甲氧基桂皮酸酯是一種細胞毒素成分,對人宮頸癌傳代細胞(Helacells)具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對腸道平滑肌的作用

根莖煎劑0.25-0.75%濃度對豚鼠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而濃度增至1-1.25%則出現抑製作用;其揮發油的飽和水溶液與煎劑的作用類似。

抑菌作用

根煎劑在試管內對許藍氏毛癬菌及其蒙古變種、共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10種常見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其它作用

山柰酚對動物有消炎作用及維生素P活性。其效力與槲皮甙相似,而較山柰甙為差。

山柰的宜忌配伍


(一)和合宜忌

陰虛血虧,胃有鬱火者忌服。

(二)配伍應用

配白朮,辛甘助陽,溫中健脾,相得益彰,使健脾燥濕乙力增強,用於脾虛不運的痞滿,飲食停滯,吐瀉痰飲等。

配當歸,相助相成,相互促進,溫經逐寒,行氣止痛功效培增,可用治心腹冷寒最效。

配赤芍,寒溫並用,一溫一清,相得益彰,共奏活血逐瘀,消神止痛之效。用治目齒腫痛,跌打損傷,瘀積作痛。

配甘松,如《本草正義》曰:「山柰治風蟲牙痛,則易專行陽明,可作引經藥,用與甘松同,必非辛溫之物,可以獨治陽明風火。」

配甘草,辛甘助陽,溫中散寒,健稗益氣,緩急止痛。相得益彰,用於脾胃虛寒,心腹冷痛,食積疼痛等。

(三)方劑制劑


麝香一字散(《海上方》) :三柰子、麝香,共為紹末,口噙溫水,隨牙痛處一邊鼻內嘻之,漱水吐去,便可。

治心腹冷痛方(《瀕湖集簡方》) :山柰、丁香、當歸、甘草等份。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治風中蟲牙痛方(《攝生眾妙方》) :肥皂一個,去穰,內入三賴,甘松各三分,花椒,鹽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滿為度。用麵包,煉紅,取研為末,每日擦牙。

二益丸(《中國基本中成藥》) :黑附子、肉桂、吳茱萸、蛇床子、肉豆蔻、砂仁、山柰、海螵蛸、橘紅、太香、甘草、白芷、龍骨、當歸、川椒、公丁香、細辛、母丁香、檀香、豆蔻、枯礬、硃砂。功效:溫腎暖宮,調經止帶。主治:痛經,帶下病。症見:小腹冷痛,畏寒,經行量少,帶下清稀量多,舌淡苔薄,脈象沉細,水丸,毒次服6克,每日服2次。忌食生冷。

傷濕止痛膏(《廣東省藥品標準》): 川烏、草烏、骨碎補、山柰、於姜、荊芥、防風、白芷、五加皮、透骨董、老鸛草、紅花、馬錢子、白膠香、樟腦、冰片、黑老虎等。功用: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主治,關專痺痛,跌仆閃挫等病。症見,關節疼痛,肌膚麻木,筋脈拘攣,閃腰岔氣,跌打損傷而致患處皮膚青紫紅腫。橡膠貼膏。外用:先將皮膚用溫水洗淨擦乾,撕去硬膏,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藥按摩,使其粘在皮膚。

中藥山柰的真假鑒別


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苦山柰乾燥的根莖冒充山柰者,真偽品在外觀上極為相似,故在使用時更要注意鑒別。

真品

山柰乾燥根莖加工成近圓形或橢圓形的切片,直徑1.5~2厘米,厚2~6毫米,邊緣外皮皺縮,有時可見根痕、鱗葉殘痕和環紋,外表呈淺褐色或黃褐色;切面中部略凸起,光滑而細膩,呈類白色,富於粉性;聞之氣味芳香,略似樟腦味道,口嘗味辛辣,但與生薑的味道不同。

偽品

苦山柰大小、片狀與正品相似,但外皮為棕褐色;切面為淺棕黃色,略具粉性;聞之不具有真品的香氣,口嘗味苦。從這三點即可鑒別山柰的真偽。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山柰的煎劑對許蘭氏毛癬菌、共心性毛癬菌及堇色毛癬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還具有維生素P活性,有消炎作用,而偽品苦山柰雖與山柰屬同科植物,但不具有這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