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的功效與作用


性寒;味甘淡;歸小腸、膀胱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白濁,白帶,肝炎,腎炎水腫,咽喉腫痛,痄腮,腸炎,痢疾,皮膚濕疹,帶狀皰疹。

禁忌小便不利及諸淋由於腎水真陰不足者勿服。腎臟真陽不足者忌用。

海金沙明明是山上的植物,為什麼要用海來命名呢?大家覺得好奇怪。其實,它的命名和它的孢子外形有關,《本草綱目》記載:「色黃如細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海金沙一般生長於陰濕的山坡或路邊的灌木叢中。

海金沙為多年生攀援蕨類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秋季孢子未脫落時采割籐葉,過早過遲均易脫落。一般選晴天清晨露水未乾時,割下莖葉,放在襯有紙張或布的筐內,於避風處曬乾,用手搓揉、抖動,使葉背的孢子脫落,再用細篩篩去莖葉,生用入藥。

海金沙為著名涼茶飲料「加多寶」的主要原料。

海金沙性甘寒,歸膀胱、小腸經,有利水通淋的作用,常與滑石、石葦、車前子合用治療熱淋、砂淋、血淋、膏淋等證。正如《本草綱目》所載:「治濕熱腫滿,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莖痛,解熱毒氣。」

海金沙圖片

海金沙原植物

海金沙中藥


海金沙是什麼

【通用名稱】海金沙

【異名】左轉籐灰(《四川中藥志》),海金砂(《江西草藥》)。

【來源】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植物形態詳"海金沙草"條。

【採集】立秋前後孢子成熟時采收,過早過遲均易脫落。選晴天清晨露水未乾時,割下莖葉,放在襯有紙或布的筐內,於避風處曬乾:然後用手搓揉、抖動,使葉背之孢子脫落,再用細篩篩去莖葉即可。

海金沙的藥材性狀

海金沙乃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葉片背面邊緣著生的穗狀孢子囊中的孢子,其細小呈微粒狀,棕黃至淺棕黃色,體輕,有滑潤感。由於海金沙的自身性狀特點,因此屬於極易摻假品種。

一般鑒別:用手捻之有光滑感,握之如絲般柔滑,置於手中易從指縫中滑落,聞之氣微,味淡;撒於水中則浮於水面而不沉,加熱後開始逐漸下沉,水面混濁;置火中,易燃燒,並發出爆鳴聲,且伴有閃光。燃燒過程中無煙霧出現,亦無灰、渣殘留。

由於海金沙價值較高,並且較為稀缺,因而部分商販往往摻入相似的細黃沙,極難鑒別,如果用火試偽品,仍可看到閃花和聽到爆鳴聲;如果用水試,由於海金沙在水面的張力,細沙亦較難快速沉於水底。

比較好的鑒別方法是分離法,即利用沙子和海金沙的直徑差別進行分離,因為沙子直徑一般要大於海金沙孢子。方法是取適量海金沙,用140目分樣篩過篩,則140目以下的基本上就是純品了,140目以上的則應多為沙子。分別稱取140目以上和以下的重量進行計算,即可知摻沙的比例。

當然,如果摻有細黃土,用手抄之,則細黃土會附著在手指上,更易鑒別。因為海金沙都是粒性的,不易附著在手上。

海金沙的功效與作用

(一)海金沙的作用

利尿排石作用。

實驗表明,海金沙制劑給麻醉犬注射後,其輸尿管蠕動頻率明顯增加,輸尿管上段腔內壓力明顯升高,提示海金沙有促進排石作用。

利膽作用。

給麻醉大鼠總膽管插管收集膽汁,將對香豆酸(50mg/kg)經十二指腸注入,其利膽作用,在給藥後2小時達到最大效應,可持續4—5個小時,給藥後膽汁較給藥前平均增加20±8.9%,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其利膽作用與劑量成正相關,隨劑量增加而增加。與去氫膽酸(50mg/kg)十二指腸注藥相比,去氫膽酸的利膽作用較對香豆酸起效快(去氫膽酸在用藥後1小時達到最大效應),但作用強度及持續時間,二者基本相同。


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新鮮海金沙搾出液(0.25ml)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弱的抗菌活性,其抑菌直徑為12.5—16.5mm。

滲濕利水。

《本草綱目》「善入小腸,膀胱血分。」淡能滲洩,寒能清熱,具滲濕利水,清利濕熱之效。主治下焦濕熱引起的諸淋證、尿白濁、帶下及濕熱水腫等證。

具有清熱解毒之效。

多用於咽喉腫痛。痄腮,風火牙痛,濕疹瘡疹等證。

(二)海金沙的功效

【性味】 甘淡,寒。

7《品彙精要》:"味淡,性平,無毒。"

2《綱目》:"甘,寒,無毒。"

【歸經】 入小腸、膀胱經。

1《綱目》:"小腸,膀胱血分。"

2《本草匯言》:"入足少陰,手、足太陽經。"

3《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白濁,白帶,肝炎,腎炎水腫,咽喉腫痛,痄腮,腸炎,痢疾,皮膚濕疹,帶狀皰疹。

1《嘉佑本草》:"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消、蓬砂共療傷寒熱狂,或丸或散。"

2《綱目》:"治濕熱腫滿,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莖痛,解熱毒氣。"

3《本草正義》:"利水通淋。治男子淫濁,女子帶下。"

4《中國植物誌》:"治筋骨疼痛。"

5《廣西中藥志》:"用於水腫及熱病吐血。"

6《湖南藥物誌》:"補脾健胃。治小兒食積。"

7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腎炎水腫,感冒發熱,小便短亦,腸炎,痢疾。"

8《江西草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治肝炎,腎性水腫,皮膚濕疹,水痘,尿血。痄腮,風火牙痛,喉蛾,白喉,帶狀皰疹,小兒L疳積。"

海金沙配伍應用


配海浮石,清上通下,氣血同治,軟堅散結,利尿止痛,善治下焦濕熱之蘊結,尤對石淋、砂淋有效。

配琥珀,破血行滯,化石通淋,適用於濕熱蘊結之血淋、砂淋、小便癃閉等證。

配雞內金,熊通淋化石,清熱消積,臨床用於黃疸腫脹、脅痛、小便淋痛、石淋等證。

配金錢草,清熱利濕,化石通淋效增,臨床多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石淋及膽石症等。

配滑石,清熱涼血,利尿通淋力倍,為治熱淋、膏淋、石淋、莖中疼痛之常用對藥。

配生甘草,《藥品化義》雲其:「去尿澀痛」。二藥合用,清熱瀉火,通淋止痛力增,臨床用於濕熱蘊結下焦所致各種淋證。尤對莖中澀熱疼痛者更為適宜。

方劑制劑

海金沙(《世醫得效方》) :本品、滑石、甘草。上研細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煎麥門冬湯調服,燈心湯亦可。主治「膏淋」。

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方(《本草圖經》) :本品一兩,臘面茶半兩。二味搗研令細。每服三錢,生薑、甘草湯調下。

治小便出血方(《普濟方》) :本品為末,以新汲水調下。一方用砂糖水調下。

治熱淋急痛方(《泉洲草藥》) :海金沙為末,生甘草湯沖服。

海金沙散(《醫學發明》): 牽牛一兩(半生半炒),甘遂、本品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兩錢,煎水一盞,食前調下,得利止後服。主治:脾濕太過,通身腫滿,喘不得臥,腹脹如鼓。

治肝炎方(《江西草藥》):本品五錢,陰行草一兩,車前六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治脾濕腫滿方(《泉洲本草》) :本品一兩,白朮二錢,甘草五分,黑丑一錢五分。水煎服。

海金沙附方


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一兩,臘面茶半兩。二味搗研令細。每服三戧,生薑、甘草湯調下。(《本草圖經》)

治熱淋急痛:海金沙為末,生甘草湯沖服。(《泉州本草》)

治膏淋: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為末),甘草二錢半(為末)。上研勻。每服二錢,食前,煎麥門冬湯調服,燈心湯亦可。(《世醫得效方,海金沙散)

治尿酸結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為末。以車前子、麥冬、木通煎水調藥末,並加蜜少許,溫服。(《廣西中藥志》)

治小便出血:海金沙為末,以新汲水調下。一方用砂糖水調下。(《普濟方》)

治肝炎:海金砂五錢,陰行草一兩,車前六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治脾濕太過通身腫滿,喘不得臥,腹脹如鼓:牽牛一兩(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水一盞,食前調下,得利止後服。(《醫學發明》海金沙散)

治脾濕脹滿:海金沙一兩,白朮二錢,甘草五分,黑丑一錢五分,水煎服。(《泉州本草》)

治肺炎(《江西草藥》)。海金沙根,馬蘭根、金銀籐、抱石蓮(均鮮品)各15g,水煎服。

治乙型腦炎(《江西草藥》)。海金沙根30g,瓜子金15g,鉤籐根15g,金銀籐30g,菊花30g,(上述均鮮品)。水煎,加水牛角適量磨汁服。

民間驗方:

燙火傷:海金沙莖、葉燒灰存性研成細末,用麻油調搽患處。

流行性腮腺炎:海金沙籐根30克,水煎服。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支氣管炎:海金沙籐3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

熱淋:鮮海金沙莖葉30克,搗汁,冷開水兌服。

乳腺炎:海金沙根20—30克,黃酒、水各半煎服,暖睡取汗;另用鮮海金沙莖葉、鮮犁頭草各等份,搗爛外敷。

海金沙的副作用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海金沙含高絲氨酸,咖啡酸,香豆酸,脂肪油。

藥理作用:

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抑製作用。海金沙還有利膽作用。

臨床研究:

據報道,海金沙裝入膠囊,吞服,用於治療胃脘痛。有效(浙江中醫雜誌,2001,8:343)

海金沙的副作用

臨床曾有患者一次誤服海金沙150g後,出現舌麻、噁心、頭暈、畏寒、尿頻等嚴重不適症狀的報告。小便不利及諸淋由於腎水真陰不足者勿服。

毒副作用:小鼠口服對香豆酸的半數致死量為1.1±0.26g/kg。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4.5—9克;或研末服。

宜忌配伍

腎陰虧虛者慎服。

《本草經疏》:"小便不利及諸淋由於腎水真陰不足者勿服。"

《本經逢原》:"腎臟真陽不足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