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性溫,有毒;味辛;歸脾、胃、肺經。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

禁忌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半夏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即所謂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藥用價值強似水半夏。

常說的半夏為旱半夏,來源於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因「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而得名。半夏是一味中藥,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嘔功效,故醫家稱之「為燥濕化痰要藥」和「降逆止嘔要藥」。民間也流傳著關於它來歷的典故和傳說。中醫認為,半夏對喉癰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因其有小毒,需謹慎食用。

半夏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要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產量大,質量好。

半夏的藥材故事

中藥半夏,在很久以前曾以「白霞」為名。這其中包含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白霞的姑娘為了生活的需要,常在田野裡割草剜菜。有一次,她在田野裡挖了一種植物的地下塊莖,就試著在嘴裡咀嚼,想拿它充飢。誰知吃下後吐了起來,她趕快嚼塊生薑止嘔,嘔吐止住了,就連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好了。

於是,白霞就用這種藥和生薑一塊煮湯給鄉親們治咳嗽病,竟然屢治屢效。但這種植物塊莖含漿液豐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一天,白霞又在河邊清洗這種藥,不慎滑入河中喪命。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就把這種藥命名為「白霞」。後來,人們又發現白霞在夏秋季節采收,加上時間的推移,就逐漸把「白霞」寫成「半夏」了。

半夏圖片

炮製後的半夏


半夏草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半夏夏、秋季採挖,曬乾入藥,炮製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瀝半夏等。味辛,性溫,有毒,歸肺、脾、胃經,有良好的燥濕化痰和降逆止嘔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塊莖含有揮發油、少量脂肪、澱粉、煙鹼、生物鹼等,其水煎液有鎮咳、祛痰、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作用,並能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半夏過量可引起中毒,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痺,故臨床上內服常用炮製品,外用生品適量。

(一)半夏的作用

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顯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寧對小鼠半數致死量的值升高,對乙酰膽鹼也有解毒作用。

止咳作用。

用洋地黃酊給鴿靜脈注射引吐法,證明口服制半夏丸、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礬半夏混懸液、姜半夏或生夏煎劑3克/公斤,每日2--3次,連服2日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對於阿樸嗎啡或硫酸酮所致狗的嘔吐,煎劑灌胃也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鹼。

促細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細胞分裂作用亦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裂。

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藥,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用於胸脘痞悶,胸痺,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痺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樸、紫蘇等同用。

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症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治療失眠。

半夏治失眠遠勝於酸棗仁和夜交籐合歡花之類。

(二)半夏的功效


【性味】 辛,溫,有毒。

1《本經》:"辛,平。"

2《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

3《藥性論》:"有大毒。"

4《日華子本草》:"味辛。"

5(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辛苦。"

【歸經】 入脾、胃經。

1《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3《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少陽,手少陰經。"

4《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

5《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症;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

(1)燥濕化痰:用於痰清稀而多之濕痰、寒痰,常配陳皮。

(2)降逆止嘔:降逆止嘔之功頗著,可用於各種嘔吐,尤宜於濕濁中阻所致的脘悶嘔吐,常配生薑、茯苓。熱證嘔吐,應配清熱瀉火藥。

(3)消腫止痛:外用治瘡瘍腫毒、毒蛇咬傷。

(4)利咽喉:半夏辛溫,能滌痰開結。治療咽部痰結疾患

(5)消痞滿:半夏辛溫,有寬中下氣、降逆散結之功,用於治療胸脘痞悶脹滿或堅痞作痛諸證。

(6)平喘咳:半夏辛溫,善化痰消飲,宜用於陰寒痰飲犯肺所致的諸咳喘證。

(7)《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8)《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9)《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塗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10)《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11)《本草圖經》:"主胃冷,嘔噦。"

(12)《醫學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雲,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

(13)朱震亨:"治眉稜骨痛。"

(14)《綱目》:"治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半夏藥伍配方


半夏配天南星,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均可辛溫燥濕化痰。半夏專入脾胃,主治濕痰,且能降逆止嘔;天南星兼走經絡,善治風痰,又能祛風定驚。兩藥相伍,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開洩化痰,以搜經絡中之風痰;合可散週身痰結,尤以祛風痰為著。臨床用於頑痰咳喘,風痰眩暈,中風仆倒,口眼歪斜,舌強語蹇以及癲癇驚風等症。例如,《活幼心書》中如意膏以二藥治風痰停飲,咳嗽喘促。《聖濟總錄》中玉液湯以此二藥去痰涎,利胸膈。

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嘔。

半夏消痰散結,降逆和胃;旋覆花開結消痰,下氣行水,降氣止噫。然半夏偏於燥濕化痰,旋覆花則側於宣肺,下氣行水。兩藥相伍,一燥一宣,互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強和胃止嘔之效。臨床常用於治療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或支飲,胸悶短氣,咳逆倚息不得臥,面浮肢腫,心下痞堅等。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濕。

半夏辛溫,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長於補脾,利水濕,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兩藥相伍,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臨床用於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症。《傷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湯以二藥治頭汗,中焦閉塞,則週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雲岐子脈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半夏配陳皮,理氣化痰。

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辛苦而溫,長於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兩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兩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臨床常用於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濕濁內困而致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湯即以二藥治痰飲、食積、寒痰停積,噁心嘔吐、目眩昏悶及瘴瘧。

半夏配藿香,兩調脾胃。

半夏性燥烈,偏於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藿香與半夏皆歸脾胃經,藿香氣芳香,長於化濕悅脾,寬中快氣,和胃止嘔。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溫燥,有兩調脾胃之功,並有較強的止嘔之力。臨床用於寒濕困中、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藿香半夏湯以藿香、半夏聯袂,燥濕與化濕合用,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半夏配生薑,相使相畏。

半夏、生薑性味相同,均辛溫燥散,具降逆、止嘔、和胃、化痰之功。兩藥配伍,協同為用。半夏降逆止嘔為主,生薑化水止嘔為輔,且又具溫中化飲之功,相互協同而增強和胃止嘔之效。另外,半夏為有毒之品,生薑可制半夏之毒,屬相畏配對,制其所短,展其所長,可更好地發揮和胃降逆作用。臨床用於水飲停胃而見嘔吐清水痰涎,苔白膩等症。《金匱要略》中以二藥組成的生薑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可治痰飲內停、嘔吐、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黃,祛痰定驚。

半夏辛開苦降溫燥,偏於燥濕健脾,和胃降逆,脾健土燥,痰涎無以生;天竺黃甘寒,長於清熱化痰,清心定驚。兩藥共用,祛痰之力佳,並有一定的祛風定驚作用。臨床用於痰濕內停之咳嗽痰多,胸悶脹滿;痰涎壅盛之中風不語或痰熱驚搐、癲癇等。

半夏配貝母,潤燥相濟。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貝母甘涼,潤肺止咳效佳。二藥一潤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種痰濕咳嗽。臨床見濕痰咳嗽、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魏氏家藏方》中的半貝丸以二藥等分薑汁為丸治風痰暑濕瘧疾,咳嗽痰多,飲食無味,癇眩。

半夏配瓜蔞,化痰消痞。

半夏辛溫燥烈,化痰降逆,消痞散結。《藥性本草》言其「消痰下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兩藥配對,相輔為用,化痰散結,寬胸消痞之功顯著。臨床用於痰熱互結、氣鬱不通之胸脘痞滿,或痰濁膠結所致的胸痺疼痛;痰熱壅肺之胸膈塞滿、氣逆咳嗽、吐痰黃稠等。《濟生方》中的半夏丸以二藥利胸膈,主治肺臟蘊熱,痰嗽,胸膈塞滿。《普濟方》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胸痺,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


半夏配天麻,化痰息風。

半夏辛溫,為治濕痰要藥,長於燥濕化痰;天麻甘平,為治內風聖藥,善於息風止暈。前人有「無痰不作眩」之說。用半夏燥濕化痰治其本,天麻息風平肝治其標。兩藥配對,標本兼顧,化痰息風,治眩暈、頭痛。《脾胃論》云:「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臨床用於風痰上擾,症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醫學心悟》中的半夏白朮天麻湯和《聖濟總錄》中的天麻丸以二藥為主治偏頭痛,眼目昏花?熏或頭目眩暈,起坐不能者。

半夏配黃連,辛開苦降。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沉降,長於燥脾濕化痰濁,降胃氣止嘔吐,又能辛散消痞結;黃連苦寒降洩,清洩胃熱而燥濕,以開中焦氣分之熱結。兩藥配對,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開苦降以調其升降。且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妨清熱,有相輔相成之妙用,共奏清熱化痰,散結止嘔之功。臨床用於濕熱痰濁,鬱結不解,胸脘滿悶,痰多黃稠,苔黃膩,脈弦滑;寒熱互結、氣機失暢所致的心下痞悶,按之作痛;胃熱嘔吐,或乾嘔痰少。《傷寒論》中的小陷胸湯,以黃連、半夏配瓜蔞合用治療痰火互結,心下痞硬,按之痛。

半夏配黃芩,脾肺同治。

半夏辛溫性燥,入脾胃二經,功能化飲祛痰,和胃止嘔;黃芩苦寒,入肺經,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熱。兩藥合用,脾肺同治,既杜生痰之源,又清貯痰之器,源清流潔,痰化肺清,濕去逆降之功顯矣。臨床用於痰熱壅肺,肺氣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黃者;痰熱痞結,氣逆不降之嘔吐。《袖珍方》中的黃芩半夏丸即以二藥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半夏配石膏,寒溫並用。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沉降,長於燥脾濕而化痰濁,降胃氣而止嘔,為治濕痰、氣逆嘔吐,胸脘痞滿之良藥;石膏辛甘大寒,入於肺胃二經,為清洩肺胃實熱之要藥。兩藥配對,寒溫並用,既清洩肺胃之熱,又化痰降逆止嘔、止咳,有肺胃同治之妙用。莫枚士云:「胃熱犯肺者之治,當半夏石膏並用也。」臨床用於胃熱濕阻,胃氣上逆所致脘腹痞悶,噁心嘔吐等症;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黃痰粘稠等;肺胃俱熱或胃熱犯肺而喘嘔並見者。《傷寒論》中的小青龍加石膏湯以石膏、半夏配桂枝、麻黃等合用,治療內飲化熱,外感風寒,咳而上氣,煩躁而喘的肺脹證。

半夏配夏枯草,調和肝胃。

半夏化痰濁,消痰散結,通降和胃。藥理研究認為半夏有良好的鎮靜和安定作用。夏枯草宣洩肝膽鬱火,暢利氣機之運行,補養厥陰。兩藥合用,宣散肝火,化痰濁,調和肝胃,順接陰陽。臨床用於痰火鬱結的各種病證。

半夏配麥冬,和胃降逆。

半夏辛溫而燥,燥濕健脾,化痰降逆;麥冬甘苦微寒,養陰益胃,潤肺清心,滋而不膩。兩藥合用,潤肺胃而降逆氣,清虛熱而化痰濁,潤而不膩,燥不傷陰。但麥冬用量須大半夏一倍以上,始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嘔之功。臨床用於熱病傷津、肺胃陰虛及肺癰、肺痿等病。《傷寒論》中載有竹葉石膏湯。

半夏配乾薑,溫肺化飲。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乾薑辛熱,主歸肺、脾、胃經,有溫肺化飲之功,既能溫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氣之肅降,使水道通調而痰飲可化?熏又能溫脾胃去濕濁而絕生痰之源。兩者合用,對痰濁阻肺、咳嗽氣喘之證最宜。臨床用於寒痰阻肺,咳嗽氣喘,咳痰清稀之症。《金匱要略》中的半夏乾薑散以二藥等分為末治乾嘔吐逆,吐涎沫。《普濟方》中的半夏丸以此二藥治久吐不止。

半夏配皂莢,祛痰開竅。

風痰之證多為積痰生熱。積熱氣升則引動內風,痰隨氣上升則清竅蒙蔽。半夏辛溫有毒,功專燥濕化痰;皂莢辛溫有小毒,辛散走竄,具祛痰、搜風、開竅之力,善治風痰壅盛、官竅阻閉之證。兩藥合用,可使皂莢得半夏之佐則祛痰之力大增,祛風痰、開官竅之功更著。共奏祛痰降氣開竅之功,痰去則氣降,氣降則風息,清竅自開。臨床用於中風痰厥之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喉中痰聲漉漉;痰濕壅滯、胸悶咳喘、痰多、質粘難出。

半夏配秫米,和胃安眠。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陰陽和表裡,使陽入陰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氣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兩藥合用,一瀉一補,一升一降,具有調和脾胃,舒暢氣機的作用,使陰陽通,脾胃和,可入眠,為治「胃不和,臥不安」的良藥。臨床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寢不安。《內經》有載半夏秫米湯。

半夏配甘遂,消痰瀉飲。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化飲,和暢氣機,為燥無形痰濕之上品;甘遂苦寒性降逆,破氣行水,善行腸間經隧之飲邪,為瀉有形水飲之專藥。兩藥合用,相輔相成,飲下痰消,邪衰而病癒。臨床用於飲留胃腸,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後反快,雖利心下續結滿。《傷寒論》中的甘遂半夏湯以二藥為主治留飲。

半夏配厚樸。

力可專通暢中焦,引其他諸藥(理氣藥)力專於調中焦之痞與氣滯,治療食積,積滯;以及中焦之痰濁,濕熱;此二藥為有效,增效之品。此得之臨床應用總結。

半夏的副作用

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半夏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後麻痺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重要:治療半夏中毒,用生薑搗汁服下,其毒解。

宜忌配伍

《本草經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

《醫學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雜病論》

分類:

和解劑,調和腸胃

組成:

半夏(15克),黃芩(9克),乾薑(9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黃連(3克),大棗(4枚)。

方訣:

半夏瀉心參芩連,乾薑草棗一併添;寒熱互結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

半夏粥

主料:稻米100克。

輔料:半夏6克,黃芩6克,乾薑5克,甘草5克,人參5克,棗(干)10克。

調料:白砂糖20克。

做法:

(1)將以上半夏、黃苓、乾薑、炙甘草、黃連、人參、大棗,一同放入藥罐內;

(2)加入適量清水煎煮20分鐘後去渣留汁;

(3)將大米洗乾淨後置於鍋內,倒入煎好的藥汁及適量清水;

(4)用武火煮30分鐘後,加入白糖即成。

半夏白朮天麻湯

組成:半夏9克,白朮12克、天麻6克、陳皮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薑2片、大棗3個。

主治:高脂血症引起的脾胃氣虛、痰涎內停、虛風上攪,以致頭眩眼黑、噁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麻木、不能安睡等。

用法:日服一劑,每劑水煎2次,合併2次煎液,300——400毫升,分2次溫服。


半夏厚樸湯

組成:半夏一升(12g),厚樸三兩(9g),茯苓四兩(12g),生薑五兩(15g),蘇葉二兩(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嚥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的區別

(一)植物來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為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乾燥塊莖。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梨頭尖屬植物鞭簷梨頭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lodd) BL的乾燥塊莖。

(二)加工炮製所用輔料有別

生半夏,不用炮製輔料,將原藥材揀淨雜質,篩去灰屑即可。

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礬為輔料經過炮製而得。

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薑25%,白礬12.5%為輔料經過炮製而得。

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黃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細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礬6%為輔料經過炮製而得。

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15%,生石灰10%為輔料,經過炮製而得。

水半夏,僅有制水半夏一種規格。是生水半夏用生薑18%,白礬20%為輔料經過炮製而得。

(三)形狀特徵不同

生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佈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質脆,斷面略呈角質樣。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質硬脆,斷面淡黃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外表黃色或金黃色,顆粒大小均勻,質脆,內心黃色。無麻味。

法半夏,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則的顆粒狀。表面淡黃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鬆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多呈斜矩圓形,上端有凸起的葉痕及芽痕,下端略尖似梨頭,呈黃白色,角質狀。微有麻辣感。

(四)效用有別

半夏的四種炮製規格,法半夏,水半夏的功效有異,不能偏廢和盲目濫用,需「辨證施治,審證用藥」。

生半夏,辛溫有毒,生用對口腔、喉頭和消化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致上述部位腫脹,疼痛,失音,流涎,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死。偏重於祛風,散瘀,消癤腫,多外用。內服用於治療惡性腫瘤。

如:攻癌奪命湯治驗錄[李可志經驗],就用生半夏來治多種惡性腫瘤,竟獲奇效。其方的組成是:海藻、甘草、木鱉子、鱉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重樓、海蛤殼、黃藥子、生半夏、生薑、玄參、牡蠣各30克,浙貝母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蠍12只,蜈蚣4條,雄黃1克,研粉吞服;用生半夏粉3份,麵粉1份混勻外敷治療頸部淋巴結炎;用生半夏粉外敷治療雞眼;用生半夏粉15克,斑蝥5克浸泡200毫升白灑中,一周後可敷治療頭癬。

姜半夏,善於和胃止嘔,祛寒痰,鎮咳,蠲飲。

如:生薑半夏湯,來源於《金匱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薑汁15克,用於治療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風痰上攻,頭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腫,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飲,降逆止嘔之功。

清半夏,長於清風痰,化飲,散胸痞,降逆止咳。

如:半夏白朮天麻湯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為佳,配用天麻、茯苓、橘紅、白朮、甘草以燥濕化痰,平肝息風。治療風痰上擾,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京半夏,偏重於健胃化痰。

如:半夏瀉心湯中的半夏就要用京半夏為好,配用黃芩、乾薑、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以和胃降逆,開結除痞。治療胃氣不和,心下痞滿不痛,乾嘔或嘔吐,腸鳴下痢,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


法半夏,溫性低,長於祛痰止咳,除濕濁等。如:荷葉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組成是荷葉15克,法半夏20克,茯苓20克,陳皮15克,甘草5克,生薑3片,知母15克,具有健脾利濕,理氣化痰之功。用於治療產後虛胖有效。

水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止咳之功,但無降逆止嘔之效。多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化痰止咳水半夏可代替半夏,用於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時水半夏不能代半夏用。

綜上所述:半夏、法半夏與水半夏,雖來源相同或相近,但其加工炮製方法不同,臨床運用有別,價格差別大,水半夏是半夏和法半夏的偽品,若把半夏稱為法半夏或法半夏稱為半夏仍按假藥論處。在中藥飲片的生產、經營、使用環節中絕不能統稱為「半夏」,絕不能混淆、代用,唯利是圖,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標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為準繩,準確定名,辨證運用,合理定價,才能確保臨床運用安全有效。

(五)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代

不少藥店在調配中藥處方時,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現象,這是錯誤的。作為用藥的患者,或代患者購藥的家屬,購藥時應問清藥店營業員,所配藥方中到底是半夏還是水半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消腫止痛、解毒抗癌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痰多咳喘、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及癰腫痰核等症。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戟葉犁頭尖的乾燥塊莖,其藥材正名為犁頭尖,分佈於廣西、廣東、貴州、雲南、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區。該藥原為南方民間用藥,有散瘀、止血、消腫、解毒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乳癰、疔瘡、瘰疬、疥癬及毒蛇咬傷等症。

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半夏資源減少及用量增加,商品供應不足,便從主產地開始以犁頭尖(水半夏)代半夏藥用。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藥材市場開放,水半夏便充斥市場,以其價格低廉之優勢很快普及全國代半夏使用。

水半夏(犁頭尖)究竟能否代半夏藥用?從相關資料可得出結論: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實等主編的《中藥鑒定學》(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第216頁附註說明:「水半夏與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故水半夏(犁頭尖)為半夏之偽品,不能代半夏藥用。而且截至目前,《中國藥典》只收載有半夏,並沒有收入水半夏一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