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滑囊炎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髖關節滑囊炎症狀

一般急性損傷後立即出現的髖關節疼痛、腫脹、跛行等症較容易發現。髖關節疼痛,疼痛部位可位於髖關節外側、臀部或腹股溝處。行走或上樓時更明顯;但不少患者在傷後僅感患肢不適,行走如常,2~3天或更長時間後才感患肢酸痛,行走不利,並逐浙發展為患肢不能站立、行走、跛行或繞行,髖關節壓痛,活動關節時疼痛加重;髖關節活動度下降,屈髖時有響聲,並出現患肢延長0.5~3cm,有時可出現髖關節外側腫脹,此時X攝片看不出髖關節有任何異常,但CT或IBM成像可見滑液囊有積液。此後因髖關節一直不是很痛或疼痛減輕,患者就一直跛行立走,或堅持工作勞動,這些患者就可出現患肢短縮,此時或更長時間,臨床檢查髖關節活動僵硬,範圍明顯縮小,X攝片可見股骨頭表面粗糙甚則塌陷,與臼之間間隙縮窄,CT或IBM成像就均可見到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變性壞死徵象。

髖關節滑囊炎病因

主要原因為:1大多是由於下肢長期過度外展、外旋所致(如跳躍、劈、)長時間在硬地上站立或行走,持續長期坐在硬椅凳上。2過度勞累(如跑步、登山、騎車等體育活動)或跌倒直接撞擊髖關節,使關節囊收到牽拉或擠壓所致。3感受風寒濕邪而引起。4亦可局部細菌病毒感染所致。5患有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疾病。6兒童髖關節發育未成熟,中老年勞動強度過大或關節鬆弛均容易發生本病。7雙下肢不等長。8髖關節手術如髖關節鏡或髖關節置換術後。

髖關節滑囊炎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及體征多可確診。但本病有股骨頭壞死趨向,診治過程中應適時做X攝片、CT、IBM成像檢查。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化膿性髖關節炎、結核性髖關節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位等相區別。

髖關節滑囊炎治療

髖關節滑囊炎中醫治療

【治療方法】

一、中醫正骨

1.患肢休息不下地站立行走1~4周不等。

2.屈膝屈髖旋轉復位法。

3.屈髖搖晃拔伸復位法。

4.配合推拿、按摩、針灸、小針刀治療、藥熨療法。

5.以手法治療為主,配合中藥內服。外用搽塗、貼敷藥物。

中醫特色治療:

根據病人的病症配製內服的中藥和外用的滑膜消腫.貼膏藥進行治療,是目前比較好的治療方案。一是可以徹底治癒,二是治療風險無痛苦。

髖關節滑囊炎西醫治療

1.休息,最為重要。應盡量避免進行使疾病加重的活動,如上下樓、跑步等;座椅應選擇較軟的,或帶有充氣氣墊的;當疼痛減輕後,可逐漸開始恢復運動;

2.冰敷,可減輕炎症、腫脹和疼痛。每天3到4次,每次15到20分鐘;

3.如果有細菌感染,需應用抗生素;

4.局部抽液,並同時應用激素;

5.口服NSAID類藥物,如布洛芬;

6.物理治療,如超聲、按摩等;

7. 睡覺時應避免朝患側臥位,側睡時可在雙膝間墊一枕頭;

8. 病程時間較長時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