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腫瘤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腹部腫瘤症狀

腹壁腫瘤:腹壁良性腫瘤有硬纖維瘤、纖維瘤、神經纖維瘤、血管瘤、乳頭狀瘤、皮樣囊腫等。惡性腫瘤有纖維肉瘤、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黑色素瘤、皮膚癌和轉移性癌等。擇其主要者敘述於後。

臨床上表現為腹壁內無痛性卵圓形腫塊,質地堅硬,生長緩慢。在大多數病人,腫瘤直徑達數厘米時即被發現。當腹肌收縮時,仍能清楚地捫及腫瘤輪廓,可以與腹腔內腫瘤相鑒別。少數延誤就診者,腫瘤向四周呈片狀浸潤性生長,大片腹壁僵硬,直徑可達10幾厘米。

腫瘤多來源於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或腹橫肌的肌鞘或腱膜,向肌肉內呈浸潤性生長。腫瘤無包膜,邊緣不規則,呈蟹足狀;質地堅韌如橡皮;切面灰白色,呈交錯編織狀。顯微鏡下,腫瘤由豐富的膠原纖維和較少的纖維細胞組成,呈平行排列;細胞無異型性和核分裂相;在腫瘤的邊緣,常可見到被腫瘤包繞的橫紋肌組織小島。腫瘤組織形態屬良性,但極易復發。本病以青壯年多見。腫瘤通常發生於真皮,呈隆凸狀。鏡下見腫瘤由梭形細胞組成,細胞長短、胖瘦不一,多呈席紋狀或漩渦狀排列,有些細胞可有較顯著的異型性,核分裂相少見,屬一種低度惡性的腫瘤。

胃癌: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發生癌變的惡性疾患,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症狀特徵有胃脘不適、腹脹腹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瘦、腹塊、黑便、腹部積塊等。胃癌好發於胃幽門區,其次是胃小彎及賁門部。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區。男女發病之比為2.3~3.6:1。任何年齡均可發生,然而大多發生於中年後。以50~60歲最多,30歲以前較少見。胃癌屬中醫的“胃痛”、“反胃”、“疤積”等範疇。

胃癌:1.早期可有不明原因消瘦、乏力倦怠、食慾不振、胃脘部脹滿不適或隱痛、厭惡肉類食物、泛惡嘔吐、便血;晚期表現為腹部積塊、淋巴結腫大、惡病質。

2.胃腸鋇餐X線攝片檢查有局部充盈缺損、癌性龕影、狹窄或梗阻。

3.胃鏡檢查可直接窺視癌變的形態。

4.活組織病理檢查,如找到癌細胞可確診。

5.剖腹探查可明確診斷。

大腸癌:

大腸癌圖冊大腸癌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大腸癌是指大腸粘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預後不良,死亡率較高,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早期多無症狀。隨著腫瘤的增大和病情的繼續進展,才顯露出症狀。實際在臨床上已出現症狀的患者,其局部病變已往往明顯嚴重,甚至到了晚期。

大腸癌一旦進入晚期,可出現較明顯的症狀,但有些症狀並非特異,且與癌腫所在的部位有關。

1、右側結腸癌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乏力,食慾不振,腹瀉,便秘,或便秘、腹瀉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部壓痛,腹部包塊,進行性貧血。包塊位置隨病變位置而異。盲腸癌包塊位於右下腹,升結腸包塊位於右側腹部、結腸肝曲包塊位於右上腹,橫結腸包塊位於臍部附近。此外可有發熱、消瘦,並有穿孔及局限性膿腫等併發症,此時病變已進入最晚期。

2、左側結腸癌由於乙狀結腸腸腔狹小,且與直腸形成銳角,因而易發生狹窄和進行性腸梗阻,多有頑固性便秘,也可間以排便次數增多。由於梗阻多在乙狀結腸下段,所以嘔吐較輕或缺如,而腹脹、腹痛、腸鳴及其腸型明顯。癌腫破潰時,可使糞便外染有鮮血或粘液。梗阻近端腸管可因持久性膨脹、缺血、缺氧而形成潰瘍,甚至引起穿孔,也可發生大量血及腹腔膿腫。

3、直腸癌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有血液或粘液,伴有裡急後重。由於癌腫可侵犯骶叢神經,可出現劇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現尿頻、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狀。癌腫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腸瘺管。直腸癌也可引起腸梗阻。

4、肛管癌主要表現為便血及疼痛。疼痛於排便時加劇。當癌腫侵犯肛門括約肌時,可有大便失禁。肛管癌可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故可於腹股溝觸及腫大而堅硬的淋巴結。

小腸腫瘤

小腸腫瘤是指從十二指腸起到到回盲瓣止的小腸腸管所發生的腫瘤。小腸占胃腸道全長的75%,其粘膜表面積約占胃腸道表面積的90%以上,但是小腸腫瘤的發生率僅佔胃腸道腫瘤的5%左右,小腸惡性腫瘤則更為少見,約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小腸腫瘤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小腸腫瘤的臨床表現很不典型,一般與腫瘤的類型、部位、大小、性質及是否有梗阻、出血和轉移有關。

小腸腫瘤臨床表現很不典型,常表現下列一種或幾種症狀。

1.腹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多因腫瘤的牽伸。腸管蠕動功能紊亂等所引起,可為隱痛、脹痛乃至劇烈絞痛,當並發腸梗阻時,疼痛尤為劇烈。並可伴有腹瀉、食慾不振等。

2.腸道出血常為間斷髮生的柏油樣便或血便,甚至大量出血。有的因長期反覆小量出血未被察覺,而表現為慢性貧血。

3.腸梗阻引起急性腸梗阻最常見的原因是腸套疊,但極大多數為慢性復發性。腫瘤引起的腸腔狹窄和壓迫鄰近腸管也是發生腸梗阻的原因,亦可誘發腸扭轉。

4.腹內腫塊一般腫塊活動度較大,位置多不固定。

5.腸穿孔多見於小腸惡性腫瘤,急性穿孔導致腹膜炎,慢性穿孔則形成腸瘺。

6.類癌綜合征由於類癌細胞產生的5-羥色胺和血管舒緩素的激活物質緩激肽所引起,主要表現為陣發性面、頸部和上軀體皮膚潮紅(毛細血管擴張),腹瀉,哮喘和因纖維組織增生而發生心瓣膜病。常因進食、飲酒、情緒激動、按壓腫瘤而激發。大多見於類癌而有肝轉移的病人。

腹部腫瘤病因

腹部腫瘤分為:

1、腹壁腫瘤:腹壁良性腫瘤有硬纖維瘤、纖維瘤、神經纖維瘤、血管瘤、乳頭狀瘤、皮樣囊腫等。惡性腫瘤有纖維肉瘤、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黑色素瘤、皮膚癌和轉移性癌等。擇其主要者敘述於後。

2、胃癌: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發生癌變的惡性疾患,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3、大腸癌:大腸癌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大腸癌是指大腸粘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預後不良,死亡率較高,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4、小腸腫瘤:小腸腫瘤是指從十二指腸起到到回盲瓣止的小腸腸管所發生的腫瘤。小腸占胃腸道全長的75%,其粘膜表面積約占胃腸道表面積的90%以上,但是小腸腫瘤的發生率僅佔胃腸道腫瘤的5%左右,小腸惡性腫瘤則更為少見,約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小腸腫瘤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小腸腫瘤的臨床表現很不典型,一般與腫瘤的類型、部位、大小、性質及是否有梗阻、出血和轉移有關。

致癌因素及機制:

(1)化學致癌因素

1)間接作用的化學致癌物:多環芳烴,芳香胺類與氨基偶氮染料,亞硝胺類,真菌毒素。

2)直接作用的化學致癌物:這些致癌物不經體內活化就可致癌,如烷化劑與酰化劑。

(1)亞硝胺類,這是一類致癌性較強,能引起動物多種癌症的化學致癌物質。在變質的蔬菜及食品中含量較高,能引起消化系統、腎臟等多種器官的腫瘤。

(2)多環芳香烴類,這類致癌物以苯並芘為代表,將它塗抹在動物皮膚上,可引起皮膚癌,皮下注射則可誘發肉瘤。汽車廢氣、煤煙、香煙及熏制食品中含量較高,尤其肉類燒烤性食物中焦糊的部分,含有大量苯並芘。

(3)烷化劑類,如芥子氣、環磷酰胺等,可引起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

(4)氯乙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塑料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單體聚合而成。可誘發肺、皮膚及骨等處的腫瘤。通過塑料工廠工人流行病學調查已證實氯乙烯能引起肝血管肉瘤,潛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

(5)某些金屬,如鉻、鎳、砷等也可致癌。

化學致癌物引起人體腫瘤的作用機制很複雜。少數致癌物質進入人體後可以直接誘發腫瘤,這種物質稱為直接致癌物;而大多數化學致癌物進入人體後,需要經過體內代謝活化或生物轉化,成為具有致癌活性的最終致癌物,方可引起腫瘤發生,這種物質稱為間接致癌物。放射線引起的腫瘤有:甲狀腺腫瘤、肺癌、骨腫瘤、皮膚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2)物理致癌因素

離子輻射引起各種癌症。長期的熱輻射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金屬元素鎳、鉻、鎘、鈹等對人類也有致癌的作用。臨床上有一些腫瘤還與創傷有關,骨肉瘤、睪丸肉瘤、腦瘤患者常有創傷史。另一類與腫瘤有關的異物是寄生蟲。

(3)病毒和細菌致癌

1)RNA致瘤病毒:通過轉導和插入突變將遺傳物質整和到宿主細胞DNA中,並使宿主細胞發生轉化,存在兩種機制致癌:1急性轉化病毒2慢性轉化病毒。

2)DNA致瘤病毒:常見的有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與人類上皮性腫瘤尤其是子宮頸和肛門生殖器區域的鱗狀細胞癌發生密切相關。Epstein?barr病毒(EBV)與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密切相關。流行病學調查乙型肝炎與肝細胞性肝癌有密切的關係。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與胃低度惡性B細胞性淋巴瘤發生有關。

3.影響腫瘤發生、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作用機制。

(1)遺傳因素

1)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腫瘤如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腎上腺或神經節的神經母細胞瘤。一些癌前疾病,如結腸多發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經纖維瘤病等本身並不是惡性疾病,但惡變率很高。這些腫瘤和癌前病變都屬於單基因遺傳,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規律出現。其發病特點為早年(兒童期)發病,腫瘤呈多發性,常累及雙側器官。

2)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遺傳綜合征如Bloom綜合征易發生白血病和其他惡性腫瘤;毛細血管擴張共濟失調症患者易發生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著色性干皮病患者經紫外線照射後易患皮膚基底細胞癌和磷狀細胞癌或黑色素瘤。這些腫瘤易感性高的人群常伴有某種遺傳性缺陷,以上三種遺傳綜合征均累及DNA修復基因。

3)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在腫瘤發生中起協同作用,而環境因素更為重要。決定這種腫瘤的遺傳因素是屬於多基因的。目前發現不少腫瘤有家族史,如乳腺癌、胃腸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

(2)宿主對腫瘤的反應——腫瘤免疫

CD8+的細胞毒性T細胞在細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1)腫瘤抗原可分為兩類:1只存在於腫瘤細胞而不存在與正常細胞的腫瘤特異性抗原。2存在與腫瘤細胞與某些正常細胞的腫瘤相關抗原。

2) 抗腫瘤的免疫效應機制。腫瘤免疫以細胞免疫為主,體液免疫為輔,參加細胞免疫的效應細胞主要是(CTL)、自然殺傷細胞(NK)和巨噬細胞。

3)免疫監視。免疫監視在抗腫瘤的機制中最有力的證據是,在免疫缺陷病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病人中,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明顯增加。

(3)其他與腫瘤發病有關的因素。

 

腹部腫瘤診斷

一、腫瘤篩查

腫瘤篩查就是從無症狀人群中尋找可疑者。腫瘤標誌物檢測是腫瘤初篩的有效方法。常用於高危人群篩查。

腫瘤標誌物異常升高,無明顯症狀和體征,需進行複查、隨訪。如持續增高,應及時確診。

二、診斷

輔助診斷:腫瘤標誌物的特異性不夠強,不能單純依據腫瘤標誌物確診腫瘤,但可提供進一步診斷線索。

鑒別診斷:本-周氏蛋白、AFP、HCG、PSA等具有特徵性癌譜。

不能定位診斷:腫瘤標誌物缺乏組織器官特異性。

動態觀察:腫瘤標誌物進行性升高具有明確診斷意義;良性疾病的標誌物升高為一過性;惡性腫瘤的標誌物升高為持續性。

三、監測病情和療效

監測療效、復發轉移是腫瘤標誌物最重要的臨床應用。腫瘤患者經手術,化療或放療後,特定的腫瘤標誌物含量升降與療效有良好的相關性,通過動態觀察可反映腫瘤有無復發、轉移。

腹部腫瘤治療

腹部腫瘤西醫治療

腹部腫瘤治療上應手術切除。範圍包括腫瘤及其附近的正常肌肉、肌膜和腱膜,如累及腹膜亦應部分切除。切除不徹底易致復發。如腫瘤切除後腹壁缺損較大,可用鄰近的腹直肌前鞘、大腿闊筋膜翻轉後修補,或用真絲紡綢、滌綸補片修補,以防形成切口疝。腫瘤範圍很廣不能切除時,可試用放射治療。

腹部腫瘤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