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行性變(別名:關節退行性病變)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關節退行性變症狀

1、頸椎退行性病變

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到某個角度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出現不同的症狀,嚴重者可壓迫頸髓導致癱瘓。

頸椎某些類型還會引起頸性眩暈、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嚥困難等。

2、腰椎退行性病變

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放射性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導致椎管狹窄時可出現間歇跛行。

3、膝關節退行性病變

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關節功能受限,以下蹲最為明顯,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痛現象,合併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

關節退行性變病因

本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由於機械應力分佈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

1、年齡:高齡是本病發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2、職業:本病與職業有關。長期反覆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繡、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等。

3、種族遺傳因素。

4、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更容易被破壞,因此本病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

5、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退行性病變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同時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6、骨內靜脈淤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淤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本病的原因之一。

關節退行性變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可作出相應診斷。

關節退行性變治療

關節退行性變西醫治療

1、西藥治療

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藥;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但這些治療方法均不理想,病情易復發。

近年研發的氨基葡萄糖類藥物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有鹽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氨基葡萄糖兩類。可以舒緩因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僵硬和腫脹,強化軟骨結構,預防關節功能失效,隨著身體老化,關節組織會嚴重磨損,葡萄糖胺可以保護並強化軟骨結構,預防因關節老化而產生的關節功能失效。葡萄糖胺可製造蛋白多糖潤滑關節,防止骨關節摩擦疼痛,使關節活動自如,潤滑關節及維持關節功能,延緩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及發展。

2、理療

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藥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藥物為液體,易揮發,藥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紫外線療法的治療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殺菌作用;

(2)消炎作用;

(3)止痛作用;

(4)促進傷口愈合作用;

(5)脫敏作用;

(6)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

(7)調解機體免疫功能。

其他可採用紅外線,微波,激光,蠟療等方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3、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不是首選療法。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關節退行性變西醫治療

本病引起的關節炎屬於中醫“痺證”的範疇,多屬於風寒濕痺。可因風寒濕邪側重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方藥,風邪勝者為行痺,治以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藥可選宣痺達經湯。寒邪勝者為痛痺,治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方藥可選烏頭湯。濕邪勝者為著痺,治以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藥可選薏苡仁湯加減。

推拿按摩治療關節退行性病變引起的關節炎有不錯的效果。手法可歸納為解除軟組織緊張與痙攣手法,止痛手法,鬆解粘連手法,增加髕骨活動度手法,消除膝關節腫脹手法等,可明顯緩解關節退行性病變引起的疼痛及關節功能障礙。

針灸療法也有一定的效果。針灸治療基本以病痛局部穴為主,結合循經及辨證選穴。主穴:阿是穴、局部經穴;配穴:行痺者,加膈俞、血海;痛痺者,加腎俞、關元;著痺者,加陰陵泉、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