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跟痛症症狀

1、足跟脂肪纖維墊炎

足跟纖維脂肪墊簡稱跟墊,由彈力纖維分隔,包繞脂肪組織組成,有吸收震盪和防止滑動作用。跟部被硬物刺傷或長期壓迫或受風寒濕侵襲而引起跟墊炎。患者跟下疼痛、腫脹,有淺在壓痛。足跟負重區內側壓痛,老年人跟墊萎縮變薄,易引起症狀,局部可觸及纖維索塊狀物。

2、跖腱膜炎

跖腱膜起自跟骨結節而至於蹠骨,是足底較大的彈力腱膜。外傷、勞損及寒冷潮濕可引起跖腱膜炎症,足外翻者尤其容易患此病。患者常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牽扯和緊張感,跟骨結節部位及腱膜中段壓痛明顯。

3、跟部滑囊炎

外傷或反覆摩擦可使跟骨下、後或跟腱前滑囊發生炎症。患者局部疼痛、腫脹,有壓痛。如合併感染可引起紅、腫、熱、痛等典型炎症表現。

4、跟腱周圍炎

跟腱附著部位周圍組織因外傷或勞損發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腫脹、疼痛。患者跟腱變粗大,局部有壓痛,有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時可出現車軸絞軋音。踝關節背伸、跖曲均可加重疼痛。跟腱周圍炎常由於穿硬跟、硬幫鞋,長期壓迫摩擦形成。

5、跟骨高壓症

跟骨本身因慢性壓縮或骨退行性變,跟骨內壓升高導致跟骨痛。跟骨高壓症多見於中老年人,可單側或雙側發病,跟部疼痛影響行走。早期下肢抬高可使症狀緩解,跟骨的內、外側:及跖側均有壓痛和叩擊痛。作跟骨減壓治療有效。

6、跟骨骨刺

跖腱膜和趾短曲肌或跟腱的反覆牽拉損傷,跟骨骨質退行性改變,跖腱膜之跟骨附著部位形成錐狀骨質稱為骨刺。骨刺方向多與跟腱和跖筋膜方向一致。跟骨骨刺在跟骨側位X光片上可清楚見到。但有跟骨骨剌的患者,並不一定會發生跟痛症。而有跟痛症時,往往在經過治療使跟骨周圍軟組織炎症消散症狀消失後,而跟骨骨刺仍然存在。跟骨骨刺是老年人骨與關節發生退行性變和老年化生理特徵性表現。

跟痛症病因

疾病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組織發生退行性改變,長期勞損使足跟部組織發生病理改變.如足跟脂肪纖維墊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圍炎、跟骨高壓症和跟骨骨刺等。這些跟骨周圍不同組織發生的相應疾病,是形成跟痛症的重要病因。

跟痛症診斷

本病根據病史、症狀及相關檢查可作診斷。但應注意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

1、跟骨骨髓炎

跟骨骨髓炎雖有跟痛症狀,但局部可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等急性感染的徵象,嚴重者伴有高燒等全身症狀。化驗和X光片檢查可確立診斷。

2、跟骨結核

本病多發於青少年,局部症狀明顯,腫痛範圍較大,全身情況差,並有低熱盜汗、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化驗及X光片檢查可鑒別之。

跟痛症治療

跟痛症中醫治療

跟痛症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徵。在中醫學屬於“骨痺”範疇,發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選擇眾多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軟堅消腫、活血鎮痛的足跟痛安康膏外敷足部中藥浸泡或者是中藥浸泡,不損傷皮膚、無毒副反應。

中醫分析類型

一、氣滯血瘀型: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腎虧虛型: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酸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三、寒凝血瘀型:氣血運行緩慢,復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絡被阻、氣血凝滯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

可以打封閉針,效果快,相對費用便宜。先在疼痛點注射一針,看疼痛情況可以半個月以後加強一針。但封閉針不能保證徹底解決。

年輕女性慎用,是激素類藥,會導致2-3個週期月經不調,半年內最好不要懷孕。

“封閉針是將藥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並有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的作用。時間長的可管數年以上,短的數周,視病情輕重,時間長短不定。這是一種對症治療措施,對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效果。

(一)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二)取穴與部位:三陰交、陰陵泉、太溪、照海、然谷、崑崙、僕參及患部周圍。

(三)主要手法:點、按、壓、揉捻、捋順、側擊等手法。

(四)操作方法:

1、跟骨下止點滑囊炎:患者俯臥床上,患肢膝關節屈曲60°,醫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緊張,另一手用小魚際處,對準滑囊用力側擊。手法的作用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體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臥,下肢伸直。醫者先用點按法點按穴位,然後以一手拇指或"丁字器"點按、揉捻痛點,再以擦法及捋順法沿陽筋膜走行方向進行推擦及捋順,並使足底發熱。

跟痛症西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