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濕疹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新生兒濕疹症狀

皮疹特點主要可分兩型, 滲出型及乾燥型。

滲出型的濕疹多發生於肥胖有滲出性體質的嬰兒。初起於兩頰 ,發生紅斑,境界不清,紅斑上密集針尖大丘疹、丘皰疹、水皰和滲液。滲液乾燥則形成黃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劇癢、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剝脫,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及頭皮。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並發局部淋巴結腫大,甚至發熱等全身症狀。少數患兒由於處理不當擴展至全身變為紅皮病,並常伴有腹瀉、營養不良、全身淋巴結腫大等。

乾燥型的皮疹常見於瘦弱的嬰兒,為淡紅色的暗紅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而無水皰,皮膚乾燥無明顯滲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狀鱗屑。常累及面部、軀幹和四肢。慢性時亦可輕度浸潤肥厚、皸裂、抓痕或結血痂。

除上述兩型外,有人還分出脂溢型,其特點為皮損發生在頭皮、耳後等皮脂腺發達區,可產生黃色厚痂,但其基本特點和滲出型相似。

新生兒濕疹起病大多在生後1~3月,6個月以後逐漸減輕,1-2歲以後大多數患兒逐漸自愈。一部分患兒延至幼兒或兒童期。病情輕重不一。皮疹多見於頭面部,如額部、雙頰、頭頂部,以後逐漸蔓延至頦、頸、肩、背、臀、四肢,甚至可以泛發全身。

初起時為散發或群集的小紅丘疹或紅斑,逐漸增多,並可見小水皰,黃白色鱗屑及痂皮,可有滲出、糜爛及繼發感染。患兒煩躁不安,夜間哭鬧,影響睡眠,常到處瘙癢。由於濕疹的病變在表皮,愈後不留瘢痕。

新生兒濕疹病因

遺傳因素:

引起寶寶濕疹病因是複雜的,其中過敏因素是最主要的,所以有過敏體質家族史(如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有過濕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過敏性結膜炎、哮喘、食物過敏和藥物過敏等)的寶寶就容易發生濕疹。

機體對蛋白不耐受:

大約20%的嬰兒會對奶蛋白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現象,常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濕疹,嚴重者可出現腹瀉, 甚至便血。一般嬰兒只是對牛奶蛋白不耐受,但個別孩子對母乳蛋白也不耐受。這種不耐受表現多於生後1~2月開始,逐漸加重。生後4個月左右往往達到高峰。 隨著輔食的添加,情況多開始好轉,一般2歲左右逐漸消失。但有些孩子皮疹會越來越重,今後出現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甚至過敏性哮喘。

誘發因素:

發生了濕疹的寶寶,許多物質又會誘發或加重濕疹症狀,如食物中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接觸化學物品(護膚品、洗浴用品、清潔劑等)、毛制 品、化纖物品、植物(各種植物花粉)、動物皮革及羽毛、發生感染(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日光照射、環境溫度高或穿著太暖、寒冷等,都可以刺激寶寶的濕疹反覆發生或加重。

有一種特殊類型的小兒濕疹,好發生在孩子的肛門周圍,常伴有蟯蟲感染,稱為蟯蟲濕疹。

新生兒濕疹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嬰兒濕疹又稱奶癬,濕瘡。是以皮膚紅斑粟粒樣丘疹,丘瘡疹或水皰破潰後出現點狀糜爛、滲液、結痂並伴劇烈瘙癢為特徵。

(1)皮損多發於顏面先自面頰開始繼而延及頭皮亦可泛發於全身,常有劇烈瘙癢,伴睡臥不安,神情煩躁,且遷延日久。

(2)皮損有濕性、干性之分,濕性者以紅斑、水泡、糜爛、診液為主要表現,多見於1—3歲,干性以皮膚乾燥、脫屑為主無診液,多見於1歲以上消瘦小兒。

(3)皮損時輕時重,時愈時發,常在發熱,腹瀉時症狀突然消失,待熱退,腹瀉時症候突然消失,待熱退腹瀉停止後皮損出現。

(4)部分患兒和其他家族中有哮喘等病史。

2、西醫診斷標準

常見過敏性皮疹,皮損多樣,形態各異,伴有瘙癢、糜爛、結痂等症候的皮膚瘙癢,按症狀可分為診出血、乾燥型、脂溢型、濕疹。

3、症候診斷

(1)濕熱俱盛證滲出型:臨床表現頭面頸液皮損以紅斑丘疹水皰,脂水滲溢明顯繼而結痂,瘙癢,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脈滑數。

(2)脾虛濕盛證脂溢型:皮損以大片紅斑、丘疹,覆有油膩性或屑或痂皮皮膚粗糙瘙癢,部分合併消化不良,溢乳,稀溏或完谷不化。

(3)血虛風燥證乾燥型:臨床表現,皮疹反覆疹塊色淡,瘙癢不止。

新生兒濕疹治療

新生兒濕疹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風邪、濕邪、熱邪、血虛、蟲淫等為致病的主要原因,以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為原則,以達到驅邪扶正止癢治癒之功效。

中醫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所謂“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藥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化工膠、樟腦丸等)引致。至於“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於人體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於“濕”的狀態,症狀是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大便稀薄。

新生兒濕疹西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