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別名:腸辟,滯下)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痢疾症狀

痢疾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膿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狀。嬰兒對感染反應不強,起病較緩,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樣稀便,病程易遷延。3歲以上患兒起病急,以發熱、腹瀉、腹痛為主要症狀,可發生驚厥、嘔吐。志賀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較重,易出現中毒型痢疾,多見於3~7歲兒童。人工餵養兒體質較弱,易出現併發症。

痢疾病因

發病原因:

痢疾桿菌屬於志賀氏菌屬,革蘭染色陰性。直桿菌,形態似其他腸桿菌科的種。不運動。具有呼吸和發酵兩種類型的代謝。接觸酶陽性(只一個種例外)。氧化酶陰性。有機化能營養型。發酵糖類不產氣(除了少數種產氣外)。不利用檸檬酸鹽或丙二酸鹽作為惟一碳源。KCN中不生長,不產H2S。是人和靈長類的腸道致病菌,引起細菌性痢疾。為兼性厭氧菌,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基上形成無色菌落。按菌體抗原不同分為志賀氏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4個群。此菌屬在外界環境中生存能力強,其中宋內氏菌最強,志賀氏菌最弱。在日光下半小時、60℃時10分鐘、100℃時即刻,均可將其殺滅。一般消毒劑如來蘇兒、漂白粉、新潔爾滅、過氧乙酸等均可將其滅活。

流行病學

痢疾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發病率高。痢疾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輕型、慢性痢疾和健康帶菌者易被忽視。傳播途徑以糞、口感染為主,衛生習慣不良的小兒易患本病。小兒慢性菌痢多具潛隱性、非典型性和遷延性,不易被發現,故易在小兒群體中流行。人被感染後免疫力不持久,可以再發。受寒、疲勞、飲食不當、營養缺乏、腸菌群失調等因素皆可降低對本病的抵抗力。

痢疾診斷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可進行診斷。

鑒別診斷

在流行季節有痢疾接觸史或有不潔飲食史,出現發熱、黏胨膿血便、裡急後重等症狀,應考慮本病。在腹瀉夏秋季節,有突發高熱、驚厥、面色蒼白、四肢末梢發冷、脈細數者應考慮中毒型菌痢。本病有嘔吐、腹痛症狀,但若病人出現嚴重嘔吐、持久的劇烈腹痛,應首先排除其他腸內、外疾病,以防誤診。應注意與下列各種疾病相鑒別:

1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多發於2歲以下兒童,5-8個月發病率較高。糞便內可有黏液,有腥臭味,較為稀薄呈蛋花湯樣,大便次數較多,容易引起脫水、酸中毒。鏡檢可有白細胞、膿細胞,通過糞便的細菌培養可以確診。

2沙門氏菌腸炎常常以家庭或集體發作,嘔吐多見,大便黏液多於膿,常呈綠色膠凍狀。裡急後重較為少見,糞便細菌培養可以確診。

3病毒性腹瀉多見於2歲之內兒童。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可有少量黏液,無腥臭味。糞便細菌培養陰性,做免疫電鏡檢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及聚丙烯酞胺凝膠電泳檢測,以及病毒分離對診斷本病有幫助。

4阿米巴痢疾南方多見,多發於年齡較大的兒童。起病較慢,大便次數較多,但無裡急後重,大便有血和黏液,呈紫紅色果醬樣,新鮮大便黏液鏡檢可以找到阿米巴滋養體。

6出血性小腸炎發病急,有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大便呈血水便,晚期常常出現休克。糞便培養陰性,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本病。

6流行性乙型腦炎其流行季節與中毒型痢疾相同。在中毒型痢疾缺乏腸道症狀時,二者相似。腦脊液檢查對於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診斷有幫助;而溫鹽水灌腸,以灌出物鏡檢或培養,可以明確中毒型痢疾的診斷。

7霍亂與副霍亂於流行季節來自疫區,有食用水產品史,出現急性嘔吐和腹瀉、水量多,呈淘米水樣,糞便的細菌培養可以幫助診斷。

8腸結核可以出現膿血便,與菌痢類似,但其發病緩慢,有結核病史、可有午後低熱及盜汗,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糞便培養有助於診斷。

痢疾治療

痢疾西醫治療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療

1常規療法:患兒要臥床休息、隔離和採用消毒措施。飲食以流食或半流食為主,吐瀉、腹脹重的患兒可短期禁食。

2抗生素療法:可選用氟哌酸、慶大黴素、黃連素和復方新諾明等聯合口服。療程7-10天。

3吸附療法:可給予思密達,其對細菌和毒素有強大的吸附作用,並可抑制細菌生長,還可與黏液蛋白結合併相互作用,加強腸道黏膜屏障作用。

4微生態療法:可用含雙歧桿菌制劑。它通過與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結合,起佔位性保護作用,抑制細菌入侵,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5補液療法:根據脫水情況決定補液方法和補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療

1抗生素療法常用藥物和劑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療,但療程要長。可採用間歇療法,用藥7-10天,休息4天,再治療4天,休息4天,再重複4天,總療程3-4周。也可用黃連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腸治療。但應注意長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應在大便培養轉陰、膿血便消失後即改用中藥、維生素、微生態制劑和思密達等藥物。

2飲食療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療外,還應注意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

(3)中毒型痢疾的治療

1改善微循環:可利用阿托品類藥物解除血管痙攣,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異丙腎等擴張血管。用冬眠藥物氯丙秦抑制血管壁上受體,使微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且有鎮靜、降低基礎代謝作用。用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消炎、減輕腦水腫、減輕中毒症狀。

2擴容及糾酸:按輸液速度先快後慢、先鹽後糖、見尿補鉀的補液原則進行。

3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使用呼吸興奮劑,危重者給予氣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4減輕腦水腫:對腦型病例應及時使用脫水劑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靜脈推注或快速靜脈滴注。

5控制感染:及時作藥敏試驗,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藥敏結果出來以前,一般首選奎諾酮類藥物如環丙氟哌酸靜脈給藥,但因此類藥可能會影響幼童骨骼發育,療程不宜過長。一般為5-7天。還常用頭孢菌素,如頭孢哌酮、頭孢氨塞肟控制感染。

6降溫:可用萊比林、撲熱息痛、萘普生等降溫,也可冷鹽水灌腸、物理降溫。

7痢特靈即夫喃唑酮。該藥對痢疾桿菌、沙門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且不易產生耐藥性,與其他細菌間也無交叉耐藥性,口服後在腸道內濃度高。常用劑量成人每次為0.1~0.2克,每日口服3次。由於痢特靈的副作用較大,還容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因此現在較少應用。

8黃連素該藥口服後吸收差,對痢疾桿菌作用強,故常用於菌痢的治療。劑量為每次服用0.3克,每日3-4次。

9磺胺類該類藥物口服較難吸收,故可用於抗腸道感染。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是復方磺胺甲基異嗯唑,劑量為每次2片,每日服2次。[2]

痢疾中醫治療

1.濕痢疾

治法清熱燥濕,調氣行血

方藥 芍葯湯加減 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大黃、檳榔蕩熱去滯,通因通用;木香、檳榔調氣行滯;當歸、芍葯、甘草行血和營,緩急止痛;肉桂辛溫,反佐芩、連。大黃之苦寒,共成辛開苦降之勢,以散邪氣之結滯。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銀花、穿心蓮等加強清熱解毒之力。有表證者,加荊芥、防風解表散邪,或用荊防敗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滯者,加萊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導滯。痢下赤多白少,肛門灼熱,口渴喜冷飲,證屬熱重於濕者,加白頭翁、黃柏、秦皮直清裡熱。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膩,證屬濕重於熱者,去黃芩、當歸,加茯苓、蒼朮、厚樸、陳皮等運脾燥濕。痢下鮮紅者,加地榆、丹皮、仙鶴草、側柏葉等涼血止血。

2.寒濕痢

治法溫化寒濕,調氣行血

方藥 胃苓湯加減

3.疫毒痢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方藥 白頭翁湯加減

4.虛寒痢

治法溫補脾腎,澀腸固脫

方藥真人養髒湯加減

5、陰虛痢

治法 養陰洩熱,清腸止痢

方藥駐車丸合黃連阿膠湯加減

6.休息痢

治法 益氣健脾,調氣導滯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食療

●黃芩、黃柏、炒地榆、炒仙鶴草各15克,炒山楂、炒麥芽各30克,車前草10克,白朮30克。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完。主治菌痢。

●炒白朮、炒山藥各30克,赤石脂20克,罌粟殼10克,車前子(包煎)15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主治菌痢。

●石榴皮、地榆各50克。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主治菌痢。

●豬苦膽一個,綠豆適量。將綠豆裝入苦膽內,待膽汁浸入綠豆後倒出,陰於口服,每日兩次,每次10粒。主治菌痢。

●生薑9克、雞蛋1枚。生薑搗碎打入雞蛋相和蒸熟,空腹頓服,日 2次。主治痢疾初起而兼有惡寒發熱表證者。

常用草藥

鴉膽子為苦木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鴉膽子的成熟種子,主產於廣西、廣東等省。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乾,去殼取仁,以干龍眼肉及膠囊包裹吞服,或壓去油,製成丸劑或片劑服。本品性味苦寒,歸大腸、肝經。有清熱解毒、治痢截瘧、腐蝕贅疣的功效。口服可用來治療熱毒血痢、冷積久痢及各型痢疾,外用可治雞眼贅疣。根據前人治療冷積久痢的經驗,近代臨床將之用於治療阿米巴痢疾,採取口服與灌腸並用的方法。口服,成人每次10~20粒,小兒每歲1~2粒,裝膠囊吞服,每日3次,7~10天為1療程,並用20粒鴉膽子研碎,加入1%小蘇打液200ml,浸泡2小時,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對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有較好的效果。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鴉膽子及其有效成分對阿米巴原蟲有殺滅和抑製作用。本品對胃腸道及肝腎均有損害,不宜多用久服。胃腸出血及肝腎病患者,應忌用或慎用。

白頭翁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頭翁的根。分佈於中國東北、內蒙古及華北等地。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葉黃時方可采收,除去葉及殘留的花莖和鬚根,保留根頭白絨毛,洗淨泥土,曬乾,生用。本藥性味苦寒,歸大腸經,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臨床常用來治療熱毒血痢,與秦皮配伍煎湯外洗,可用治陰癢,即滴蟲性陰道炎。用本品治療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均有良好的效果。如治阿米巴痢疾,可單用白頭翁15~30g,水煎,分3次服,7天為1療程;病重者另用本品30~60g,煎水保留灌腸,每日1次,療效頗佳。白頭翁治療阿米巴痢疾的主要機理是:白頭翁煎劑及所含皂甙有明顯的抗阿米巴原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