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視(別名:目偏視)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斜視症狀

兒童輕度的內、外隱斜視不會引起眼睛不舒服,斜度高的才有眼睛不適,垂直性隱斜視有較明顯的眼睛不舒服,旋轉性隱斜視引起眼睛及全身不適症狀很明顯。隱斜視的症狀也與全身健康情況、精神狀態等因素有關。

隱斜視常出現以下症狀

1.久視之後常出現頭疼、眼酸疼、畏光,這是由於持續使用神經肌肉的儲備力而引起眼肌疲勞。

2.閱讀時出現字跡模糊不清或重疊、串行,有時可出現間歇性復視,間歇性斜視,如果用單眼看反而覺得清晰、省力等,甚至發生雙眼視覺紊亂。

3.立體感覺差,不能精確地判定空間物體的位置和距離。隱斜視還可出現神經放射性症狀,如噁心、嘔吐、失眠、結膜和瞼緣充血等症狀。

斜視病因

斜視病因複雜,現代西醫學除針對病因及手術治療,對病因不明者,尚無理想方法。

發病機制:

臨床上把由於眼球位置或運動異常所引起的雙眼視軸分離稱為斜視,其是較常見的一類眼科疾病。斜視按患者是否有眼外肌功能障礙可分為共轉性斜視和非共轉性斜視兩大類。共轉性斜視又稱共同性斜視,為各眼外肌功能正常,眼球向各個方向運動無障礙但雙眼視軸分離者。根據注視眼的性質可分為單側性和雙眼交替性;根據斜視發生的時間可分為間歇性、恆定性或週期性等。非共轉性斜視又稱麻痺性斜視,為神經傳導或眼外肌本身功能障礙致一條或數條眼外肌麻痺而發生雙眼視軸分離者,患眼由於眼肌麻痺必然伴有眼球向某一個或多個方向運動障礙。確定了斜視患者為共轉性或非共轉性斜視後,按眼位的偏斜方向可以把共轉性斜視分為內斜視、外斜視和垂直性斜視。麻痺性斜視則按麻痺神經或功能障礙眼外肌命名,如動眼神經麻痺、上斜肌麻痺等。由於支配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眾多,且雙眼視物時的協調運動有多條眼肌參與,使斜視發生的機理較為複雜,要瞭解斜視就必須首先明確雙眼眼肌協同運動和雙眼單視的形成機制。

人類兩隻眼球各有6條眼外肌主宰眼球運動,它們是4條直肌和2條斜肌。根據其在眼球上的附著位置分別稱為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其中內外直肌的作用比較簡單,起支配眼球水平方向運動的作用。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的附著點因偏離眼球的垂直方向,其作用則比較複雜,除協同支配眼球垂直向運動外,還具有使眼球內外旋轉運動的功能,從而使眼球對前方各方位都能定向注視。

正常情況下雙眼運動必須協調一致,使雙眼能夠同時注視單一目標,這種功能需要雙眼眼外肌的協同運動才能完成。雙眼視物時眼外肌的協同運動是一種複雜的肌肉協調運動,以雙眼水平向運動為例:當向右方注視時,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內直肌收縮,同時右眼內直肌和左眼外直肌鬆弛使雙眼向右側轉動,其轉動角度要保持相等。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還要有一定的緊張度以協助眼球轉動並維持眼球的水平狀態。這一過程中在眼球運動方向起牽引作用的一對眼肌(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內直肌)稱配偶肌,而與這對肌肉起主要對抗作用的一對眼肌(右眼內直肌和左眼外直肌)稱對抗肌。當眼球向垂直方向運動時,由於有多組眼外肌參與運動,故不但有配偶肌,尚有協同肌協助作用於運動方向,其相反方向亦有直接對抗肌和間接對抗肌,使協同運動更加複雜化。

雙眼眼外肌協同運動遵循兩條規律:其一為一條眼外肌的收縮必同時伴有它的直接對抗肌的鬆弛,否則眼球不能靈活轉動,此規律稱為Sherrington定律。其二為起自中樞神經系統使眼球轉動的神經衝動,一定同時和等量地抵達雙眼,否則雙眼無法注視同一目標,此規律稱為Hering定律。由於眼球運動的這些規律性,才形成了人類雙眼單視的基礎。

雙眼單視指雙眼同時注視單一目標,使目標在雙眼黃斑部聚焦成像,傳導至大腦視中樞重疊成為一個完整且具有立體感覺的單一物象的過程。這種功能是靈長類動物特有的。在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雙眼前移至面部前方平行位置,雙眼視野大部分重疊,具備了雙眼單視的基礎。出生後由於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經常轉動眼球,運用注視和再注視反射。這種反覆協調的雙眼運動,使雙眼視網膜對應點上的影像經常不斷地在大腦視中樞融合為一個物像,日久形成條件反射,產生雙眼單視功能。故雙眼單視是在出生後逐漸形成的。雙眼單視功能可分為3級,首先是雙眼能同時感覺到同一物。

斜視診斷

診斷標準

1.詢問病史。問清患者的年齡,準確的發病時間,發病原因或誘因,斜視發展情況,做過何種治療,有無家族史。

2.眼外觀檢查。注意患者眼位偏斜的方向和程度,瞼裂是否等大,顏面是否對稱,有無代償性頭位。

3.視力檢查及屈光檢查。詳細檢查患者的遠、近視力及矯正視力。對於高度近視和散光者,以及青少年患者,必須擴瞳後進行屈光檢查。

4.遮蓋試驗。用遮蓋的方法別檢查患者注視33厘米和5米以外的目標時的眼位情況。

遮蓋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檢查時總有一隻眼被遮蓋的單眼遮蓋法,又稱交替遮蓋法或連續遮蓋法;另一種是檢查時先遮一隻眼,然後去掉遮蓋板觀察兩眼能否同時向前注視一目標及眼球復位速度,這種方法可稱為遮與不遮法。遮蓋試驗可以簡單而又確切地對斜視進行定性。

5.檢查眼球的運動。觀察6個主要運動方向,以確定每條眼肌的功能有無異常。

6.斜視角檢查。斜視角分為主斜角(第一斜視角)和副斜角(第二斜視角)。健眼固視時,斜眼偏斜的角度稱為主斜角;當斜眼固視時,健眼偏斜的角度稱為副斜角。測量主、副斜角可以協助斜視的診斷,臨床上常用的測量斜視角的方法有:角膜反光點位置測定法、同視機檢查法、三稜鏡配合遮眼法。

7.此外,還有斜視計測量斜視角法,馬氏桿加三稜鏡檢查法、視野計測量法等。

斜視治療

斜視西醫治療

治療斜視,首先是針對弱視,以促使兩眼良好的視力發育,其次為矯正偏斜的眼位。

斜視的治療方法包括:戴眼鏡、戴眼罩遮蓋、眼視軸矯正訓練、眼肌手術或上述方法的綜合使用。

戴眼罩是治療斜視所引起的弱視。視軸矯正乃利用儀器加強眼球運動。眼肌手術則包括放鬆或縮短一眼或兩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條或多條眼肌。輕度斜視可以戴「稜鏡眼鏡」來矯治。

斜視的手術治療

分為保守方法和手術,要根據具體情況經正規醫院專科醫生檢查確定。斜視治療的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斜視手術不僅為了矯正眼位、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建立雙眼視功能。手術時機以7歲前為最佳。當兒童視覺發育終止(約7歲至10歲)後,手術僅能改善患兒外觀,雙眼視功能將很難提高。目前斜視手術作為一項眼科常規手術,方法成熟,成功率達90%以上,主要是對附著在眼球表面的眼外肌施行手術,不進入眼球內部,一般對視力沒有明顯影響。年幼患兒接受手術時需全身麻醉,但不會影響其智力和發育。值得注意的是:手術後眼位的矯正,僅僅是治療的第一步,手術後立體視和弱視的訓練是不可缺的治療。

斜視纖維微創手術

在過去幾十年,斜視手術一直採用肉眼直視手術,手術切口大、出血多、術後反應大,常引起結膜中重度水腫、結膜脫垂、切口癒合時間延長等問題,針對肉眼手術的不足,該技術的優點很多:

一、手術切口小、對眼組織的創傷小、術後不需拆線,大大減輕了術後反應。

二、由於手術視野更加清晰及倍率的放大,極大地提高了術者動作的精準性,保證了手術的安全,大大減少了眼球前段缺血綜合症的風險。

小兒手術的時機

嬰幼兒出生後6個月以內發現的先天性內斜視,手術應在雙眼單視功能發育之前的1~2歲進行。6個月後發生的內斜視,切不可馬上手術,一定要先散瞳驗光,如有遠視,先戴足量矯正眼鏡3~6個月。如果內斜完全矯正,則不必手術,繼續戴鏡即可治癒。如戴鏡6個月以上,內斜僅是減輕,殘存斜視應盡早手術。戴鏡後斜視無變化者,更應早做手術。

單眼性恆定性內斜視可先採用遮蓋療法,促使變成交替性斜視,然後再行手術。這樣對恢復雙眼單視功能有利。如遮蓋半年以上仍無效,也可手術治療。

外斜視應盡早手術,尤其是間歇性外斜視雖可用保守療法治療,但往往僅能減輕斜視度數,多數達不到治癒目的。該病首選手術治療,並應在未形成顯性外斜,雙眼單視功能尚未全部喪失之前盡早手術矯正,在4~6歲時手術最佳。

斜視合併弱視原則上先治療弱視,後治療斜視,只有視力提高,手術效果才能鞏固。但對於大度數的斜視,要先矯正斜視,否則斜視眼不能很好地注視,弱視眼也無法很好地治療。

對於合併有眼內疾患視力無法恢復的內、外斜視,手術宜在12歲以後進行。

手術術後護理

1、斜視手術後護理並不難,要讓孩子平時多注意休息,閉目養神,少吃或者乾脆不吃辛辣食品。

2.斜視術後抗生素的應用及換藥時的注意事項,術後全身應用抗生素,預防術後感染,第二天術眼開始換藥,換藥時注意觀察傷口生長是否良好,有無滲血及裂開。敷料繃帶包紮不宜過緊,以免包紮過緊導致眼心反射。

3.防治結膜水腫,結膜滲出及水腫是羥基磷灰石義眼台植入術的主要術後反應。其原因多是因為手術時結膜的刺激,術後包紮不好出血,影響血液循環,傷口癒合慢,因此,採取術後濕敷法。術後第三天用30%硫酸鎂溶液浸濕無菌眼墊,敷於患眼。

4.斜視手術後作雙眼包紮,應囑病人閉目養神,盡量少轉動眼球,以免影響癒合。每天用無菌生理鹽水棉棒清洗眼內分泌物與痂塊,然後用0.25%氯黴素眼藥液滴眼,在切處及結膜囊塗。0.5%金黴素眼膏,最後作固定包紮。拆線後l一2天才可打開包紮。

斜視中醫治療

針灸治療斜視(目偏視)。近年用梅花針按辨證分型叩刺治療,取得較好的經驗。此外,用電針、頭針、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磁電療法以及傳統的隔核桃殼灸等,都有一定療效。

針灸對麻痺性斜視和共同性斜視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風池。

配穴:據辨證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眼斜,發病與高熱抽搐有關,目干畏光、急躁頭痛、口苦多夢,脈細稍弦或小數,苔薄白。

肝俞、膽俞、內關、百會。

脾氣虛弱型:眼斜,視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納少,頭暈體瘦,時有便溏,脈細弱或緩,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會、內關、足三里。

腎虛型:眼斜,多自幼發病,屈光度較薄,視力較差,頭暈發枯,面色欠華,常有遺尿,苔薄或淨,舌質淡或尖紅。

腎俞、肝俞、膽俞、大椎、腰椎兩側、內關。

調理鞏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復,視力未達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兩側,百會、大椎、肝俞、膽俞、脾俞、腎俞、中脘。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據證型酌加。在具體選穴時,則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進視力,配穴之內關必加;第二階段是在上述基礎上糾正斜視,則百會或肝俞、膽俞每次必加;第三階段為鞏固階段,則均酌取最後一組配穴。

採用普通皮膚針或電梅花針叩刺。如為電梅花針,則將特製的電梅針針具接通晶體管治療儀,用直流電,電壓9伏,電流以強度小於5毫安,以病人耐受為度。然後在每一穴區之0.5~1.5厘米直徑內作均勻叩打,計20~50下。胸腰椎兩側,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如用普通皮膚針,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彈刺,力量以中等強度為宜,至局部出現明顯潮紅為度。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停針半月後,繼續下一療程。患者在治療期間堅持自我按摩兩側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

本法主要用於治療共同性斜視,對像以20歲下的青少年為宜。

體針加穴位貼敷

(一)取穴

主穴:四白、合谷、球後。

配穴:內斜肌麻痺:陽白透魚腰、瞳子透絲竹空;外斜肌麻痺:攢竹透睛明、四白透承泣。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四白、球後針患側,合谷選任1側,左右交替。配穴據症而取。令患者取臥位(如患兒不合作,可由家屬抱坐)。四白穴應摸準穴位進針,以引出觸電感為佳,球後針深1.5寸,使眼眶酸脹感明顯,合谷局部得氣。透穴要求進針快,沿皮下送針須慢。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刮針柄半分鐘。如為不合作小兒,可採取快速進針,輕度捻轉不留針法,不予透刺。針後,可在配穴取1~2穴貼敷馬錢子片,用膠布固定,酌情保留12~24小時。每日或隔日針刺貼敷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馬錢子片炮製:先將馬錢子加適量水浸泡1個半小時,再加入適量綠豆加熱,直煮至綠豆開花,取出馬錢子,趁熱去皮,並切成片,曬乾貯存於乾燥容器配。

本法主要用於麻痺性斜視。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內斜視,1瞳子髎、風池、四白、太沖;2球後、太陽、目窗、外關;3絲竹空、魚腰、頭維、光明。

2.外斜視,1睛明、眉沖、魚腰、合谷;2攢竹、風池、四白、太沖;3下睛明、光明(頭)、曲差、京骨。

下睛明穴位置:睛明穴下0.2寸許。

(二)治法

據症而取,每次取1組穴,3組穴輪用。雙眼斜視取雙側,單眼斜視取單側。眶內穴位宜慢慢刺入,不作大幅度捻轉。風池穴進針時,針尖對準對側眼球,強刺激促使針感達到眼部。小兒速刺入,捻轉半分鐘左右即出針。其餘進針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15分鐘行針1次。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日。

本法適宜於共同性斜視和麻痺性斜視患者。

按摩矯正斜視

(1)患兒坐或仰臥,家長以拇指搭腹從印堂穴開始,先沿一側眼周輕輕揉動1~3分鐘。然後如法操作另一側。

(2)以食指和中指指端,同時置於雙側睛明穴上,非順時針旋轉,反覆操作1分鐘。

(3)以兩手拇指指腹,同時按揉雙側魚腰穴1分鐘。

(4)以兩手中指指腹,同時按揉雙側太陽穴1分鐘。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5)以兩手食指指腹,同時按揉雙側四白穴1分鐘。

(6)拿捏合谷穴15~30次。

(7)患兒仰臥雙眼閉合,家長以兩手拇指橈側面從睛明穴開始,向太陽穴輕抹50次。操作時不要觸及眼。

(8)患兒俯臥,家長以指按揉肝俞、腎俞穴各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