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別名:食道炎)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食管炎症狀

1.精神沉鬱,食慾減少甚至廢絕。口鼻周圍附有黏液。發生慢性食道炎時,體重逐漸下降。

2.吞嚥困難,吞嚥時表現痛苦,並大量流涎;或發生嘔吐,嘔吐物有時帶有血液。吞嚥數次後常拒絕採食。

3.食管觸診敏感,頸前部食管觸診疼痛;前腹部觸壓,可引起食物反流。

4.上腹部或胸骨後疼痛燒灼感:為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疼痛在進食多時尤為明顯,並與體位有關,嚴重者可放射到頸部、後背、胸部,有時酷似心絞痛症狀。

5.反流:常於餐後、晚間睡覺前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及食管反流到口咽部。另可有噁心、暖氣、打嗝、燒心、腹脹、吞嚥時不適感等症狀,嚴重者也可因食道糜爛引起消化道出血。

食管炎病因

物理因素(25%):

吞嚥熱食、尖銳異物或咀嚼不充分的骨頭,誤食腐蝕劑等直接損傷食道黏膜引起炎症。過熱的食物引起的食管炎可很快自愈。經常使用胃管,刺激食管,也能引起食管炎。

藥物因素(15%):

藥物如奎尼丁、四環素、氯化鉀、鐵劑等刺激食管粘膜,尤其是片劑停滯於食管,也可引起食管炎。抗生素使用時間過長,導致食道黏膜真菌增殖引起感染。

疾病因素(20%):

物理或化學性食管炎:放射線照射引起的食管炎反應稱放射性食管炎。

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減低(15%):

正常人食道下段托約肌有一個高壓區,防止胃內容物反流至食道。許多原因可使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減弱,包括食管裂孔疝,容易引起胃及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是造成食道粘膜炎性病變的主要原因。

腹腔壓力增高(10%):

如大量腹水、妊娠,造成腹壓升高,易形成反流。

食管蠕動障礙(5%):

通常情況下,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時,由於張力的作用引起食管繼發性蠕動波,將反流物送回胃內。食管炎可使食管蠕動減慢,使反流物在食管內停留時間延長,加重了原有的食管炎,食管炎又減弱了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加重反流,形成惡性循環。

食管炎診斷

診斷要點

1.病初食慾不振,繼之吞嚥困難,流涎和嘔吐,常出現拒食或吞嚥後不久即食物返流。急性食道炎患者因胃液逆流而發出異常呼嚕聲,口角粘附粘液絲縷。觸診食道呈硬索狀腫。

2.食道鋇餐造影。食道粘膜面不平滑,有帶狀陰影。

3.食道內窺鏡檢查可以直接檢查到食道粘膜的炎症狀態。

四類食道炎的診斷方法

1.化膿性食道炎:化膿性食道炎以異物所致機械損傷最為常見。細菌在食道壁繁殖,引起局部炎性滲出、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及膿液形成,也可呈較為廣泛的蜂窩織炎。

2.食道結核:食道結核患者一般多有其他器官結核的先驅症狀,特別是肺結核。食道本身症狀往往被其他器官症狀混淆或掩蓋,以至不能及時發現。按照結核的病理過程,早期浸潤進展階段可有乏力、低熱、血沉增快等中毒症狀,但也有症狀不明顯者。繼之出現吞嚥不適和進行性吞嚥困難,常伴有持續性咽喉部及胸骨後疼痛,吞嚥時加重。潰瘍型的病變多以嚥下時疼痛為其特徵。食物溢入氣道應考慮氣道食道瘺的形成。吞嚥困難提示病變纖維化引起瘢痕狹窄。

3.真菌性食道炎:真菌性食道炎的臨床症狀多不典型,部分病人可以無任何臨床症狀。常見症狀是吞嚥疼痛、吞嚥困難、上腹不適、胸骨後疼痛和燒灼感。重者胸骨後呈刀割樣絞痛,可放射至背部酷似心絞痛。念珠菌性食道炎可發生嚴重出血但不常見。未經治療的病人可有上皮脫落、穿孔甚至播散性念珠菌病。食道穿孔可引起縱隔炎、食道氣道瘺和食道狹窄。對持續高熱的粒細胞減少病人應檢查有無皮膚、肝脾、肺等播散性急性念珠菌病。

4.病毒性食道炎:食道的HSV感染常同時有鼻唇部皰疹。主要症狀為吞嚥疼痛。疼痛常於嚥下食物時加劇,患者吞嚥後食物在食道內下行緩慢。少數病人以吞嚥困難為主要症狀,輕微感染者可無症狀。

食管炎治療

食管炎西醫治療

治療原則是減少胃內容物反流,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

1.去除病因

給予柔軟流質食物,禁喂粗、硬、干、粉等刺激性食物。

2.抗酸止吐

口服氫氧化鋁。若抗酸劑效果不佳時,可口服甲氰脒胍。嘔吐時,口服胃復安。

3.抗菌消炎

肌注青黴素、鏈黴素;地塞米松。真菌感染時,靜注兩性黴素B。

4.減少反流

由於反流易在夜間,病人處於水平位及頭低腳高位時,所以應將床頭抬高使床頭至床尾有一個斜形坡度,這樣即使反流也能較快消除。囑病人睡前不再進食,晚餐與入睡的間隔應拉長,大於3小時。每餐後讓病人處於直立位或餐後散步,借助重力促進食物排空。另外要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劇烈運動。

5.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

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可服用藥物如: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能抑制、減少胃酸分泌。也可用洛賽克20mg每晚一次。另可用氫氧化鋁凝膠10ml,每日3次口服,能減少胃酸的刺激。

6.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

餐前15~30分鐘服用胃復安或嗎叮林,可增加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壓力,加速胃的排空,減少反流。也可用西沙必利這種新胃腸動力藥。

食管炎中醫治療

1.情志不暢型

【主症】症見胸骨後痛或燒灼,每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胃脘及脅脹痛、反酸、食慾不振等。

【治法】治療採取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方法。

【方藥】柴胡、白芍、烏賊骨、郁金、元胡、制香附、蘇梗、半夏、枳殼、甘草。

2.肝郁化熱型

【主症】症見胸骨後痛或燒灼樣疼痛、反酸噯氣、性情急躁易怒、頭面燥熱、口乾口苦、多飲、大便干結、舌紅。

【治法】可採用疏肝清熱、和胃降逆治法。

【方藥】丹皮、梔子、大黃、花粉、白芍、柴胡、生地瓜蔞、石決明、竹茹。

3.脾虛氣滯型

【主症】症見劍突下或胸骨後隱隱燒灼、胃脘脹滿、食慾減退、反酸或泛吐清水、大便不調等。

【治法】治療採用健脾理氣、溫胃降逆。

【方藥】丁香、柿蒂、白朮、元胡、生薑、黨參、茯苓、蘇梗、半夏。

4.氣虛血瘀型

【主症】症見吞嚥困難、胸骨後疼痛、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形體消瘦、舌淡暗、舌邊有瘀點。

【治法】以益氣養陰、化瘀散結為治法。

【方藥】丹參、茯苓、太子參、浙貝母、荷葉、蒂、當歸、郁金、三七粉、桃仁、元胡。

5.脾虛胃熱型

【主症】症見劍突下灼熱、胃脘隱痛脹悶、納呆、反酸、欲吐清水、噯氣等。

【治法】以健脾益氣、清胃降逆為治法。

【方藥】黨參、半夏、黃芩、元胡、大棗、乾薑、黃連、炙甘草、烏賊骨、茯苓。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