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症狀

一般無前驅症狀,起病急驟,主要表現有腹脹,腹痛,嘔吐,腹瀉,血便,發熱,不少患兒在1~2天內出現嚴重中毒症狀,甚至休克,腹痛為持續性,伴陣發性加劇,常為全腹痛,也可局限於病變部位,發病後不久即出現嘔吐,腹瀉,大便初為水樣,含黏液,後即變為血便,部分病兒無腹瀉,腹痛1~2天後即開始便血,便血量不等,大量便血者均為暗紅色,伴有腐敗腥臭味,呈洗肉水或紅果醬樣,有些患兒於發病數小時後即出現血便,發熱在38℃左右,中毒嚴重者體溫可高達39~40℃以上或低於正常,嬰幼兒症狀多不典型,脫水,酸中毒症狀明顯,有些可先出現腸道外症狀,如黃疸,咳喘,肝脾大及驚厥等,由於腸壁各層病變程度不同,臨床上可出現輕重不同的症狀,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1.腹瀉便血型:以黏膜滲出性病變為主,腹軟無壓痛,應行內科保守治療。

2.腸梗阻型:腸管肌層受嚴重侵害而腫脹,腸管僵直,喪失蠕動,臨床出現機械性腸梗阻症狀。

3.腹膜炎型:漿膜層有大量炎症細胞浸潤與滲出,腹腔內有大量炎性滲液,或因壞死而為血性液,臨床表現腹膜炎症狀。

4.中毒休克型:此型患兒全身中毒症狀較嚴重,早期即出現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無力,四肢冷厥,脈搏微弱,血壓低,甚至測不到,舌質紅,稍帶暗紫,舌苔黃膩,有時伴有少量血便,脫水及電解質失衡,腹稍脹並有肌緊張,多疑為絞窄性腸梗阻。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病因

(一)發病原因

尚未完全瞭解,可能與以下兩因素相關:

1.腸內存在某些細菌及其所產毒素:以C型產氣莢膜梭狀桿菌B毒素可能性較大,因發現本病患者糞便厭氧培養,此菌檢出率及其B毒素血清抗體陽性率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將此菌菌液注入豚鼠小腸,可使其腸道發生出血性病變而死亡。

2.病兒胰蛋白酶活性降低:上述B毒素可被腸內胰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致病作用,長期蛋白質營養不良和(或)經常食用甘薯,玉米等含豐富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均可使腸內胰蛋白酶活性顯著降低,使病兒易於發病,這可解釋為什麼本病在農村貧困地區發病較高。

(二)發病機制

壞死性小腸炎的典型病理變化為壞死性炎症改變,自黏膜下層開始,隨病變的擴大,可向肌層及黏膜層發展,使多處腸壁全層充血水腫灶狀壞死,壞死黏膜脫落後形成潰瘍,繼續發展達肌層,漿膜層,而發生穿孔引起腹膜炎,病變多見於空腸下段和迴腸上段,但也有見於十二指腸及結腸的患兒,嚴重者全部小腸均可受累,一般呈散在性,節段性排列,有的為1~2段或2段以上,每段長短不一,最短十餘厘米,長者可達100cm,分界清楚,受損腸壁增厚,質脆失去彈性,擴張,重者漿膜面粗糙有纖維素附著,腸腔內充滿果醬樣血便,顯微鏡下可見病變腸壁各層均有炎症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為主,黏膜可發生壞死或脫落,黏膜下層有大片出血壞死和水腫,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腹腔內可有混濁,膿性或血性滲液,病變恢復後不遺留慢性肉芽腫性改變,引起腹腔內粘連者少見。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診斷

診斷

當小兒突發腹痛,嘔吐,腹瀉,便血並伴有高熱及中毒症狀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腹部平片可見小腸積氣,腸管外型僵硬,腸壁增厚,輪廓模糊,黏膜皺襞變粗,腸間隙增寬,腸梗阻時腹立位片可見大小不等的階梯狀液平面,嚴重者由腸壁壞死脫落,腸腔內氣體進入腸壁或細菌產氣而出現腸壁囊狀積氣,若氣體循腸壁小靜脈到腸系膜上靜脈再到門靜脈可顯示門靜脈積氣,腸穿孔時腹立位平片見膈下積氣。

1.診斷要點

(1)突發性腹痛,腹瀉及血便,嘔吐,腹脹,嚴重者出現休克及DIC。

(2)腹部壓痛,重症出現麻痺性腸梗阻等。

(3)腹部X射線平片有特徵性改變。

(4)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大便潛血強陽性,根據以上要點,一般可確立診斷,為爭取早期診斷,除提高對本病的警惕外,肛門指檢發現腥臭血便及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有助於早期發現血便,本病需與痢疾,嬰幼兒腹瀉,過敏性紫癜(胃腸型),闌尾炎,腸套疊,腸梗阻,腹膜炎等相鑒別。

2.病情分期

根據全身和腸道的症狀,體征及X射線改變等,Walsh等於1986年將急性壞死性腸炎分為ⅠA,ⅠB,ⅡA,ⅡB,ⅢA,ⅢB 6期, ⅠA:尚無腹瀉,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ⅠB:肉眼血便;此期X射線下只示腸脹氣, ⅡA:有典型急性壞死性腸炎的腹痛,便血,嘔吐,腹脹與中毒症狀,並具有典型的壞死性腸炎的腸壁及門靜脈積氣等X射線表現, ⅡB:典型的症狀和X射線表現較ⅡA更為嚴重, ⅢA:有廣泛性腹膜炎及腹水征, ⅢB:有腸穿孔及氣腹征, ⅠA,ⅠB期為疑似診斷;ⅡA,ⅡB期為典型的急性壞死性腸炎,ⅡA為輕度,ⅡB為中度;ⅢA,ⅢB期為重症急性壞死性腸炎。

鑒別診斷

1.菌痢:為膿血便,黏液多,次數頻繁,有裡急後重,大便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2.腸炎:如沙門菌,鼠傷寒,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腸炎,嬰兒期發病,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3.腹型過敏性紫癜:有反覆出血及皮膚紫癜,無腹瀉。

4.急性腸套疊:嬰幼兒多見,腹部可摸到腫物,鋇或氣灌腸可以確診和復位。

5.絞窄性機械性腸梗阻:為完全性腸梗阻,X線立位平片見有高張力腸積氣的液平面及結腸無氣,與腸炎的X線征不同。

6.克羅恩病:為消化道慢性復發性炎症,病理變化除有嗜酸性粒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外,並出現肉芽腫樣改變,可形成腸腔狹窄,內瘺及粘連。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治療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西醫治療

一般採用非手術療法及對症處理。總的原則為加強全身支持療法,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緩解中毒症狀,抗感染,積極防治休克及其他併發症。

一、禁食

禁食是本病的重要治療措施,血便和腹脹期間,臨床一旦考慮有壞死性腸炎的可能,即應開始禁食,中、重度腹脹者應盡早進行胃腸減壓,經鼻插十二指腸管行胃腸減壓。

1、時間:禁食時間視病情輕重和恢復情況而定,一般禁食10天(8~12天),重症需10~15天或更長。在禁食期間不禁藥。

2、恢復飲食指征:腹脹消失和大便潛血轉陰是試行進食的指征,過早恢復經口飲食有使病情再度加重和復發的可能。

3、飲食恢復的原則和方法:恢復飲食宜慎重,從少量逐漸增加,從流質、半流質逐漸過渡到少渣食物、正常飲食。在恢復飲食過程中,如又出現腹脹和嘔吐,即應重新禁食,直至症狀消失。恢復飲食早期宜採用高熱量、低脂肪、高蛋白質、少刺激及少渣的飲食。

二、糾正和維持水及電解質、酸鹼平衡

重症病例水與電解質失衡比較突出,低血鈉和低血鉀比較多見。因禁食時間較長,因此必須精確地計算出入量及熱量,根據患兒年齡給予維持生理的需要量,並補足累積損失和繼續損失量。

1、補液(fluid replacement):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患兒雖然脫水症狀不明顯,但禁食時間較長和由於嚴重感染使微血管通透性及內壓增加,血管舒縮功能紊亂,出現內失水及體液滯留微血管床,使血液濃縮,黏稠度增高,有效血容量明顯減少,常有明顯的水電解質失衡,以低鈉血症(hyponatremia)和低鉀血症(hypokalemia)多見。有時腹瀉量不多,甚至未見腹瀉就已出現休克、昏迷、呼吸窘迫綜合征或微循環衰竭等各種危象。補液要及時合理,既要補充血容量,又要降低血液黏稠度,起到擴容和解痙、調整微循環的作用。一般主要供給維持量,以平衡液(林格液、乳酸鈉液)為首選。電解質應根據測定數值進行調整。

2、糾正酸中毒(correct acidosis):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患兒都有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應及時糾正。輕度的酸中毒經過補液、糾正脫水後,一般都可以得到糾正,不必再給予鹼性液體,若補液後酸中毒仍未糾正,可根據BE及C02CP數值計算,以1.4%碳酸氫鈉補充。

3、補鉀:禁食期間每天補充氯化鉀200~300mg/kg,並根據血鉀水平調整。

4、輸血:便血者應小量多次輸新鮮血漿或全血。嚴重低蛋白血症者可輸人血白蛋白。

三、營養支持

在禁食期間應提供基礎熱量,必要時給予小量多次血漿或輸全血、腸道外營養支持療法,補充機體必需的物質,並可使腸道充分休息,從而提高治癒率。每天提供基礎熱量167.4~251.0kJ/kg(40~60kcal/kg),為保證患兒在禁食期間的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確保胃腸道休息,減少物理性或化學性的刺激,可予腸道外全靜脈營養(TPN)、或以復方氨基酸、水解蛋白等補充蛋白質的需要。補充維生素B、C、K及鈣劑。靜脈營養液(parenteral nutrient solution)中按占總能量的比例,大致為糖類占50%,脂肪占40%,蛋白質占10%。非蛋白質與蛋白質的熱量供應之比為10︰1。一般為10%的脂肪乳劑,每天0.5~3g/kg,復方結晶氨基酸,每天0.5~2.5g/kg,葡萄糖濃度為8%~10%。給予適量電解質、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液體總量控制在每天120~160ml/kg,同時加入肝素(heparin)50U抗凝,脂肪乳劑與氨基酸宜從小劑量開始,以免發生不良反應。如感染或中毒症狀較重,患兒肝功能往往受損,影響脂肪代謝。靜脈營養液需暫緩輸入,先輸入含有電解質的葡萄糖液1~3天,或將氨基酸與脂肪乳劑分步補充,以防引起脂肪超載綜合征。小兒各臟器發育尚未完善,特別是新生兒,在靜脈補充營養液1~2周後,需定期對肝腎功能、血脂、血糖和膽紅素等進行監測。待病情好轉、腹脹消失、大便潛血試驗轉陰、有覓食反射時,即可添喂糖水或稀釋奶,逐漸由全靜脈營養過渡到部分靜脈營養,直至全部從腸道供給營養。有報道,嬰兒壞死性腸炎與雙糖酶缺乏對乳糖及蔗糖不能消化利用有關,採用非雙糖飲食(如100ml豆漿加5~10g葡萄糖)餵養,可顯著提高療效。

四、血管活性藥物治療

1、山莨菪鹼(654-2):一般每天2~3mg/kg,於6~8h靜脈滴注,療程7~14天。用以改善微循環,能顯著提高療效。

2、酚妥拉明(regitin):為α受體阻滯藥,可解除微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減輕腸壁水腫,消除腹脹,對麻痺性腸梗阻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每次0.5~1.0mg/kg,加小瓶中滴注,每2~4小時1次。也可應用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每次0.5~1.0mg/kg,每4~8小時1次靜脈滴注。

五、搶救中毒性休克

早期發現休克及時搶救。嚴重壞死性腸炎常合併中毒性休克,並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具體措施同感染性休克的處理,開始應迅速補充血容量,改善組織缺氧、糾正酸中毒,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採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山莨菪鹼(654-2)注射液及人工冬眠療法為主的搶救方案,防治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等。

六、抗凝血治療

壞死性腸炎患兒發生DIC的概率較高,有人觀察發現,本病患兒約2/3的病例DIC檢查陽性,故對重症病例進行抗凝血治療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採用肝素治療,每次1mg/kg(1mg≈125U),每4~6小時1次,靜脈滴注或靜脈注射,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維持凝血時間(試管法)20~30min為宜。

七、抗生素應用

選用對腸道細菌敏感的廣譜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加用核糖黴素(ribostamycin)、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黴素)或第二代、第三代頭孢菌素。也可口服甲硝唑每天50mg/kg,分3次口服,共約1周。

八、胰蛋白酶應用

病變的發生與胰蛋白酶(trypsin)活性減低及分泌減少有關,建議常規口服胰蛋白酶。常用口服劑量為每次0.1mg/kg,3次/d。有休克及重症者加肌內注射,1次/d,每次1000U。胰蛋白酶可水解Welchii桿菌產生的B毒素,減少其吸收,並可清除腸道壞死組織,有利於病變恢復。

九、腎上腺皮質激素

為抑制變態反應,減輕中毒症狀,對重症及休克病人應早期應用,用藥不超過3~5天。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每次4~8mg/kg,或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每天0.25~0.5mg/kg,靜脈滴注。如應用時間過長(>1周),有促進腸壞死、誘發出血和腸穿孔的危險。

十、對症治療

急性壞死性腸炎患兒發生中毒性腸麻痺較常見,如經禁食、胃腸減壓、肛管排氣,注射新斯的明(neostigmine)等治療仍無好轉,可靜脈滴注酚妥拉明,以競爭性阻斷去甲腎上腺素與α受體的結合,解除去甲腎上腺素的血管收縮作用,改善全身及腸道微循環,減輕腸壁的淤血、水腫等中毒症狀,使腸蠕動恢復或增強。劑量和用法同前。腹痛是主要症狀之一,解痙藥物效果常不理想,可用山莨菪鹼(654-2)每次0.1~0.3mg/kg或阿托品(atropine)0.01mg/kg皮下注射,必要時每4~6小時重複1次。腹痛嚴重者可用哌替啶(dolantin)每次0.5~1.0mg/kg肌內注射,但小嬰兒不宜使用;也可使用冬眠療法或用0.25%普魯卡因做一側或雙側腎囊封閉。如發生肺功能不全、腦水腫、呼吸窘迫綜合征、微循環障礙等嚴重併發症,應及時做相應處理。其他對症處理包括高熱降溫,可用亞冬眠療法;煩躁不安者予以鎮靜。

十一、外科治療

手術治療指征為:

1、腸梗阻保守治療無效;

2、明顯腹膜炎症狀或有腸穿孔者;

3、多次大量出血,內科止血無效者;

4、中毒性休克搶救無效或不穩定者;

5、腹部症狀迅速惡化,明顯腹脹,有固定壓痛點,估計為腸壞死加劇所致者。手術前應積極改善一般情況,包括禁食、胃腸減壓、抗休克、輸血、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如休克經4~6h積極搶救無好轉,即應行手術探查。

十二、中藥、針灸療法

血便及腹脹可用中藥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養陰為主,輔以活血化瘀。腹痛可針刺足三里、陽陵泉、天樞、合谷等穴位。

十三、其他療法

選用適當抗生素控制和預防感染。止血、止痛藥亦可同時應用。一般主張口服胰蛋白酶,3次/d,每次0.5~1.0g,重症可肌注1000U,1次/d。由於本病可能與過敏反應有關,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取得一定療效。在極期可採用氫化可的松5~10mg/(kg·d)靜點,好轉後改為潑尼松1~2mg/(kg·d),口服。有人不主張採用激素療法,而應用東莨菪鹼0.03~0.05mg/(kg·d)靜點3~7天,症狀控制後改為口服3~5天,有人試用抗變態反應藥色甘酸鈉膠囊5~10mg/次,4次/d,連服3~5天,有一定療效。

十四、手術療法

如腸梗阻症狀明顯,疑有腹膜炎、腸壞死、腸穿孔者;或X線檢查中見腸管擴張無張力、輪廓模糊粗糙、腹腔滲液顯著時,應考慮緊急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可根據腸管病變的程度進行選擇腸切除吻合、減壓造瘺及腹腔引流等。

預後

病情較輕的,如能及時對症治療,多於7~14天逐漸恢復健康。重症患者發生中毒性休克、腸穿孔及腹膜炎時,須積極搶救,包括手術探查。若能度過極期約於2~5天後休克症狀消失,腹脹逐漸減輕,血便也消失。此類患兒病死率很高。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