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血栓形成(別名:PT,門靜脈血栓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門靜脈血栓形成症狀

1.急性型

發病突起,有劇烈腹痛,腹脹和嘔吐,主要因胃腸淤血所致;若血栓繁衍至腸系膜上靜脈,則可有腹瀉,血便、腹痛、腹脹、腹部壓痛、腹肌緊張和叩擊痛等腹膜炎或麻痺性腸梗阻的表現,在嬰幼兒,可表現為突發性上消化道出血,脾腫大多屬輕微,若血栓蔓延至門靜脈主幹及肝內分支則可出現大量腹水。

2.慢性型

病人若渡過急性期,由於門-體靜脈建立了廣泛的側支循環——即自然分流的形成,腹水可能緩解或減少,脾腫大常是一個突出的症狀,一般來說,脾臟腫大的程度取決於病程的長短;脾臟長期充血後,脾髓細胞增生及纖維組織沉積,大量抑血細胞使血細胞破壞增多,出現脾功能亢進,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貧血,血小板計數減少,此時部分患者發生鼻出血,但很少發生紫癜。

 

門靜脈血栓形成病因

門靜脈高壓(20%):

多因各種病因的肝硬化及充血性脾大所致,主要是由於門靜脈壓力升高,造成門靜脈及其屬支的向肝性血流的減少和血流速度的減慢造成渦流而致血小板堆積形成血栓。

腹腔感染(20%):

為腸道感染性病灶的細菌進入門靜脈系統所引起,如新生兒臍炎,臍靜脈膿毒血症,成人常見的有急性闌尾炎,胰腺炎、膽囊炎、空腔臟器的穿孔,小腸炎性病變,腹腔盆腔膿腫及腹部術後感染等。

其他因素(10%):

處於高凝狀態腹部腫瘤,特別是結腸及胰腺的腫瘤,常伴有門靜脈系統的高凝狀態,可導致血栓形成,近年來還發現遺傳性凝血功能紊亂也參與門靜脈血栓的形成,包括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陷等。

腫瘤等壓迫門靜脈腫瘤(如胰腺腫瘤,肝細胞癌)壓迫,腸扭轉等導致門靜脈系統血流受阻,致門靜脈血栓形成。其他原因包括原發性小靜脈硬化,脾靜脈或腸系膜靜脈血栓的蔓延,部分患者有長期服用避孕藥史,少見的因素有各種充血性心力衰竭,紅細胞增多症等。

 

門靜脈血栓形成診斷

診斷

在以下不同情況下應考慮本病的診斷:腹痛,腹部膿腫,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等,在臨床診治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的過程中,對於急性起病,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脹,血樣便,無明確原因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或脾大,不明原因的麻痺性腸梗阻,合併有血液高凝狀態,特別對於門靜脈高壓症斷流術後的患者,應警惕並發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可能,但確診還要依靠彩色多普勒超聲或CT檢查,診斷困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門靜脈造影可做出診斷。

鑒別診斷

1.急性腸梗阻

表現為腹部膨隆,腹痛劇烈呈陣發性加劇,體檢可見腸型或逆蠕動波,腸鳴音亢進呈氣過水聲或金屬音調,麻痺性腸梗阻時,則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部X線透視或平片檢查可見腸腔內有多個階梯狀液平,少數患者既往有腹部手術史。

2.慢性膽囊炎

疼痛部位多位於右上腹,可放射至右側背部和肩胛區,疼痛常在進食油膩食物後加重,B超或CT等檢查可確立診斷,有時可發現與膽囊結石並存,而胰腺的形態正常,胰管無擴張表現,但必須指出少數患者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與慢性胰腺炎可同時存在。

3.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患者臨床上所表現的上腹飽脹,隱痛,腹瀉及消瘦等症狀並非其特有,慢性胰腺炎患者同樣存在上述症狀,並且後者也可出現黃疸和腫塊而酷似胰腺癌,故兩者鑒別十分困難,但慢性胰腺炎一般病史較長,且有反覆發作史,腹瀉和消瘦症狀僅在經歷較長病程後才顯著,胰腺癌病程較短,無反覆發作史,消瘦則較早出現,胰腺炎時腹部X線平片可發現胰腺鈣化點,B超,CT檢查或胰腺腫塊組織細胞學檢查可確定診斷,必須指出,慢性胰腺炎可演變為胰腺癌。

門靜脈血栓形成治療

門靜脈血栓形成西醫治療

1.止血措施

針對出血,臨床醫師很難估計病人將出多少血,採用什麼方法能一勞永逸地防治出血復發,因此對發生出血者,即使是小量的嘔血或黑便,也應引起重視。首先採用內科療法,如病人靜息臥床、禁食、補充營養、止血劑應用、三腔二囊管壓迫(小兒可採用適當型號的Foley導尿管),亦可在食管內鏡下向曲張靜脈注射硬化劑。後者簡便、安全、有效、可反覆進行。多數學者不主張緊急手術,傾向於盡量採取保守療法控制出血,待病情穩定後,再擇期做減壓術。

2.防治出血的手術

由於門靜脈血栓形成時肝功能損害多較輕,因而對分流手術的耐受性較好,效果亦可靠;而斷流術的遠期效果多不能令人滿意,因此對此類病人應首選分流術。在眾多的分流術中又如何選擇具體的方法呢?以下幾個方面供參考:

1降壓穩妥、持久。

2盡量要求符合生理。

3.腸切除術

主要針對腸系膜血栓形成患者有腸壞死時,壞死腸段及腸系膜切除是惟一的治療方法。術後持續抗凝預防血栓再形成。

門靜脈血栓形成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