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糖甘貯積症(別名:甘露糖甘過多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甘露糖甘貯積症症狀

按起病年齡,可將甘露糖甘貯積症病情嚴重且在嬰兒期發病者稱為Ⅰ型或嬰兒型;病情輕且在少年發病者稱為Ⅱ型或少年型,前者出生時多發育正常,1歲左右可出現進行性面容醜陋,巨舌,扁鼻,大耳,牙縫寬,頭大,手足大,四肢肌張力低下並運動遲鈍,但其程度不及Hurler綜合征,胸骨隆凸,胸腰駝背,顱蓋骨增厚,角膜一般清晰,但也有的患者出現晶體渾濁,初生時部分患者就有耳聾或有語言障礙,智力低下,Ⅱ型多於2歲後發病,體格與精神運動發育正常,2歲後開始進行性大腦發育遲緩,頻繁的呼吸道感染,面容醜陋,眉粗厚,門齒間距增寬,凸頜,前髮際低,有輕度雙側耳聾(多為感覺性),部分病人可有全血減少。

 

甘露糖甘貯積症病因

(一)發病原因

遺傳基因缺陷,病人體內酸性型α-甘露糖甘酶缺陷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二)發病機制

本病基本的生化異常是酸性型α-甘露糖甘酶缺陷,該基因定位在19p13.2~q12,正常時這種酶水解低聚糖(oligosaccharide)α-鍵連接的甘露糖甘,因為本病酸性型α-甘露糖甘酶缺陷,故糖蛋白不能分解,富有甘露糖的低聚糖即沉積於組織內,主要在腦內,且隨尿排出,腦內神經元腫脹,呈氣球樣,其中的沉積物質就是含甘露糖的糖蛋白。

病理:在大腦皮質,腦幹和脊髓內出現普遍性神經元腫脹,呈氣球樣變,在冷凍切片上,包涵體物質PAS染色呈陽性,三叉神經和椎旁交感神經節也含有同樣的包涵體,此外尚有神經細胞瀰漫喪失,白質內發生脫髓鞘性變和膠質變性等,小腦萎縮,其組織學改變為廣泛性,蒲肯野細胞和顆粒細胞喪失,肝臟活組織檢查顯示有細胞質包涵體,其大小為1~9µm不等,電子顯微鏡檢查神經包涵體顯示有單層膜包繞的空泡,其內有電子透明細顆粒物質,有時尚有細的纖維物質,電子顯微鏡檢查肝細胞包涵體可見有周圍包以膜的空泡,其內含有網狀顆粒物質,電子不透光小球(electron-opaque globules),膜碎片和髓磷脂,在庫普弗細胞,肝竇上皮細胞,脾淋巴細胞,淋巴結,周圍血細胞,黏膜下結締組織細胞和骨髓中,均可見有包涵體。

甘露糖甘貯積症診斷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X線表現,反覆感染,智力低下,運動遲鈍,肝及其他組織活檢顯示酸性型α-甘露糖甘酶缺乏和尿中無過多黏多糖排出等,即可診斷本病。

鑒別診斷

在鑒別診斷方面需注意與其他幾種黏脂貯積症相鑒別。

甘露糖甘貯積症治療

甘露糖甘貯積症西醫治療

無特殊療法,必要時可手術矯正骨骼畸形和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預後

預後較差,多在4~5歲死於感染。部分病例可存活到學齡期甚至成人。

甘露糖甘貯積症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