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細胞瘤(別名:星細胞瘤)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星形細胞瘤症狀

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平均2年,有時可長達10年,臨床症狀包括一般症狀和局部症狀,前者主要取決於顱內壓增高,後者則取決於病變的部位和腫瘤的病理類型及生物學特性。

1.一般症狀

腫瘤的不斷生長佔據顱腔內空間,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造成腦內積水和(或)腦水腫,腦脊液的回吸收障礙等均可造成顱內壓增高,正常顱腔容積比腦組織約大10%,當腦組織的體積增加8%~10%時尚可能無顱高壓症狀的出現,而當顱內佔位病變佔據150ml以上的容積時即可能產生相應的顱高壓症狀,大腦半球的星形細胞瘤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多數先出現由於腫瘤直接破壞所造成的定位體征和症狀,隨後又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小腦星形細胞瘤由於較早的影響腦脊液循環通路,多先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腦幹的星形細胞瘤進展較快,病程較短,早期出現腦神經損害和錐體束征,而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常見於晚期,顱內壓增高的症狀主要包括頭疼,嘔吐,視盤水腫,視力視野改變,癲癇,復視,頭顱擴大(兒童期)和生命體征的改變等。

2.不同性質腫瘤的臨床表現

(1)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常長達數年,平均3.5年,多數患者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癲癇常為首發症狀,50%患者以癲癇起病,75%患者有頭痛,50%有精神運動性肌無力,出現嘔吐與明顯意識障礙分別為33%與20%,神經系統檢查多數患者有視盤水腫與腦神經障礙,均占60%,近半數患者出現肢體肌無力,而出現言語困難,感覺障礙,視野改變者也分別為20%。

(2)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病程較星形細胞瘤短,平均6~24個月,大腦半球病灶主要臨床症狀為頭痛(71%),精神症狀(51%),肢體無力(40%),嘔吐(29%),言語困難(26%),視力改變(23%)及嗜睡(22%),癲癇發作少見,神經系統檢查可發現偏癱(59%),視盤水腫(47%),腦神經損害表現(46%),偏盲(32%),偏身感覺缺失(32%),發病呈進行性加重,部分可出現突然惡化,間腦腫瘤早期即可有顱內壓增高表現,有偏癱,神經性無力,記憶力減退,意識混亂及癲癇與內分泌紊亂症狀,前視路腫瘤病情發展迅速,自單側視力下降到雙側失明多不超過2個月,常伴有頭痛,發熱與尿崩,晚期可見眼底視盤腫脹及動靜脈阻塞表現。

(3)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一般病程較長,前視路型腫瘤位於眶內者主要表現為視力受損伴有無痛性突眼,可有不同類型的偏盲,斜視及視神經萎縮,腫瘤位於視交叉者則多以雙側視力受影響,有視盤水腫,斜視,視神經萎縮及頭痛,下丘腦型腫瘤多有內分泌紊亂,間腦綜合征,Frölich綜合征與早熟,直徑2cm以上的腫瘤可引起腦積水,腦幹型腫瘤以腫瘤平面交叉性癱瘓為主要表現,大腦型腫瘤可出現癲癇,顱內壓增高症狀及局灶症狀,而小腦型腫瘤為走路不穩等共濟失調表現。

3.不同部位腫瘤的臨床表現

(1)大腦半球星形細胞瘤:可為實性,也可能有大囊,壁的某一部位附有腫瘤實質部分,大腦半球星形細胞瘤約有60%發生癲癇,腫瘤接近腦表面者易出現,約有1/3的病人可以癲癇為首發症狀或主要症狀,而在若干年後才出現顱內壓增高及局灶症狀,癲癇發作的類型與腫瘤所在的部位有關,額葉多為癲癇的大發作,中央區和頂葉多為局灶性發作,顳葉腫瘤則表現為精神運動性發作,廣泛侵犯額葉腫瘤尤其在侵犯胼胝體至對側半球的患者表現明顯的精神障礙,包括反應遲鈍,注意力渙散,情感異常,記憶力減退,定向力及計算力的下降等,在顳枕葉累及視覺傳導通路或視覺中樞時可出現幻視,視野缺損,額後中央前回附近受累時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頂葉下部角回和緣上回受累者可有失算,失讀,失用及命名障礙,在優勢半球運動或感覺性語言中樞損害時,可相應出現運動和感覺性失語,頂葉皮質病變可造成皮質感覺障礙,由於大腦半球的所謂“啞區”的存在,使得該部位(主要指額,顳葉前部)的腫瘤無局部症狀(占20%)。

(2)小腦星形細胞瘤:約占星形細胞瘤的25%,腫瘤多數位於小腦半球,其次為蚓部及四腦室,少數位於橋小腦角,兒童較成人多見,位於小腦半球者多表現為單側肢體的共濟失調,上肢較下肢明顯,患側肢體動作笨拙,持物不穩,肌張力和腱反射低下,腫瘤位於蚓部或小腦半球近中線時,可出現靜止性共濟失調,小腦步態和平衡失調,上蚓部腫瘤表現為向前傾斜,下蚓部腫瘤多向後傾斜,水平眼震多見於小腦半球腫瘤,出現旋轉或垂直眼震表明腫瘤可能侵犯腦幹,嚴重的小腦損害可出現小腦性語言,存在小腦扁桃體下疝者則可出現頸部抵抗,強迫頭位甚至小腦危象。

(3)丘腦星形細胞瘤:典型的丘腦綜合征,包括:

1病變對側肢體輕癱。

2病變對側半身感覺障礙(以深感覺為主)。

3病變對側半身自發性疼痛。

4同側肢體的共濟運動失調。

5病變同側舞蹈樣運動,但丘腦腫瘤患者發生以上典型表現者甚少,臨床症狀表現出很大的變異,當腫瘤向前內側發展時精神障礙較明顯;向丘腦下部發展時內分泌障礙較為突出;向丘腦枕部發展除了出現病變對側同向性偏盲外,還可影響四疊體出現瞳孔不等大,眼球上視障礙,聽力障礙等症狀。

(4)視神經星形細胞瘤:多見於兒童,成人亦可見,腫瘤生長緩慢,多數患者病程較長,極少數表現急性病程,臨床表現因腫瘤部位而異,主要為視力損害和眼球的位置異常,顱內型腫瘤可阻塞室間孔而出現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少數侵犯視丘下部而出現內分泌功能的紊亂,眶內或顱眶溝通型可造成同側視力減退和視野的縮小,視交叉受累則可出現不規則偏盲,受損視神經經常呈原發性萎縮,侵犯或位於視交叉的腫瘤可表現Foster-Kennedy綜合征。

(5)第三腦室星形細胞瘤:第三腦室星形細胞瘤起源於第三腦室前部結構,也可起源於第三腦室壁,病人早期一般無明顯症狀,因第三腦室的室腔狹小,腫瘤擠壓室間孔或堵塞導水管上口而出現梗阻性腦積水,因而病程較短,典型的病人表現有劇烈的頭疼,發作時與用力,頭位和體位變動有關,並可出現突然的意識喪失,影響下丘腦可出現內分泌的改變,影響第三腦室的底部可出現間腦性癲癇發作,影響海馬-丘腦-下丘腦聯繫時可出現精神障礙,記憶力減退,肢體無力和走路不穩等症狀。

(6)腦幹星形細胞瘤:腦幹腫瘤中90%為神經膠質瘤,而半數以上為星形細胞瘤,腫瘤多位於腦橋,其次為延髓,位於中腦者罕見,中腦腫瘤出現動眼神經麻痺;腦橋腫瘤為展神經,面神經和三叉神經受累;延髓腫瘤可有後組腦神經麻痺,腫瘤常侵犯腦幹腹側面的錐體束而有“交叉性麻痺”,病人感覺障礙和小腦性共濟失調十分常見,晚期可有雙側腦神經麻痺,雙側錐體束征及顱內壓增高等表現。

星形細胞瘤病因

神經上皮細胞病變(25%)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來源於神經上皮組織腫瘤。腫瘤好發於中線結構的腦白質部位和小腦半球,以發生在漏斗部位者最為典型,有時稱漏斗瘤;發生於視神經稱為視神經膠質瘤,發生於前視路、下丘腦與腦幹的腫瘤邊界欠清,多呈實質性,血供豐富。

遺傳因素(20%)

臨床上統計數據顯示曾有星形細胞瘤發病的家族,其家族成員的發病率比無家族發病史的高出數倍,因此,遺傳因素是該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發病機制

星形細胞腫瘤可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見於大腦半球和丘腦,底節區,兒童多見於幕下,有報道幕上佔3/4,幕下占1/4,發生在幕上者多見於額葉及顳葉,頂葉次之,枕葉較少見,腫瘤可累及兩個以上腦葉,亦可見於視神經,丘腦和第三腦室旁;幕下者則多位於小腦半球和第四腦室,亦可見於小腦蚓部和腦幹。

1.星形細胞瘤:腫瘤主要位於白質內,呈浸潤性生長,實性者無明顯邊界,多數不限於一個腦葉,向外生長可侵及皮質,向內可破壞深部結構,亦可經過胼胝體越過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肉眼觀察質地灰紅色或灰白色,質地多較硬,半數左右的腫瘤呈部分囊性變,囊液淡黃透明,蛋白質含量較高,靜置易自凝,稱為Froin征陽性,有囊性變的腫瘤可稱為“囊在瘤內”,而位於小腦的星形細胞瘤常為一個大囊,囊壁上有腫瘤結節,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及神經膠質纖維構成,因此只切除腫瘤結節即可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此種腫瘤稱之為“瘤在囊內”,少數小腦星形細胞瘤為實質性,呈浸潤性生長,無明顯邊界,預後較囊性者差。

根據腫瘤的組織學特點,星形細胞瘤可分為纖維型,原漿型和肥胖型三種亞型:

(1)纖維型:最為常見,可見於中樞神經的任何部位及各年齡組病人,在成人中多見於大腦半球;在兒童和青少年中較多見於小腦,腦幹與丘腦,生長緩慢,質地較硬韌,有時如橡皮,瀰漫型腫瘤切面呈白色,與四周腦組織不易區別,臨近皮質可被腫瘤浸潤,色澤深灰,與白質分界模糊,腫瘤中心可有囊腫形成,大小數目不定,局灶型腫瘤邊界光整,主要見於小腦,常有巨大囊腫形成,使腫瘤偏於一側,光鏡下用蘇木素-伊紅(HE)染色,突出的特點為腫瘤內富含神經膠質纖維,腫瘤細胞類似白質內的纖維型星形細胞,細胞小,數量豐富,呈卵圓形,腫瘤細胞分化好,核質比接近正常,無核分裂與異形,大多數不能看到胞質,僅顯示圓形或卵圓形的胞核,大小一致,分佈亦均勻,可見縱橫交錯,粗細不均,長短不等呈藍色的神經膠質纖維,瘤內血管少,可見小的鈣化或小的囊腔,瘤周腦組織反應小,水腫較輕,無炎性細胞浸潤,多位於白質深層,電鏡下核周胞質和突起有大量的膠質絲,呈波浪式,捲曲式排列,細胞器稀少,且常由於膠質絲而位於核周胞質的邊緣,以纖維星形細胞瘤為主,常混有原漿型星形細胞瘤。

(2)原漿型:為最少見的一種類型,質地軟,主要見於大腦內,多位於顳葉,部位表淺,主要侵犯大腦皮質,使受累腦回增寬,柔軟,變平為其特點,瘤體較大,灰紅色,切面呈半透明均勻膠凍樣,深部侵入白質,在腦內浸潤性生長,邊界不清,常有變性,形成囊腫,囊腫的大小,數目不定,周圍為瘤組織,光鏡下腫瘤細胞形態具有原漿型星形細胞特徵,形態和分佈一致,體積較大,胞質飽滿,細胞核呈圓形,大小一致,常偏於一側,核分裂少見,間質嗜伊紅染色,狀如蛛網,無膠質纖維沒有包膜,有囊性變,少數見有出血灶,電鏡下核周胞質和突起內沒有或很少有膠質絲,細胞器較纖維型星形細胞瘤者多,包括微管,核糖體,內質網,線粒體和界膜性小泡,腫瘤以原漿型星形細胞為主,常混有纖維型星形細胞瘤。

(3)肥胖細胞型:較少見,好發於大腦半球內,亦可見在透明隔部位,占成人大腦半球神經上皮源性腫瘤的5%~10%,占星形細胞瘤的25%,腫瘤呈浸潤性生長,生長較快,質地軟,常可見小囊形成,光鏡下見典型的肥胖細胞,體積肥大,呈球狀或多角形,胞質均勻透明,突起短而粗,瘤細胞核小,偏於一側,瘤細胞分佈緻密,有時排列於血管周圍形成假菊花樣,神經膠質纖維局限於細胞體周圍,電鏡下胞質體肥大膨脹,少見外圍性胞質突起,胞質中充滿短股膠質絲束所編織的網,細胞器散在於膠質絲之間,遠不及膠質絲突出,但有時線粒體較多。

2.間變性或惡性星形細胞瘤:主要見於大腦內,瘤體較大,有時侵犯幾個腦葉或者越過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瘤組織色灰紅,質地較軟,在腦內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腦組織有一定的邊界,腫瘤細胞可向皮質浸潤生長,形成圍繞神經元周的“衛星現象”,有囊性變和小灶性出血壞死灶,與星形細胞瘤不同,腫瘤細胞豐富,形態多樣,細胞核呈多形性,核分裂象較多見,核質比增大,可見單核或多核鉅細胞,纖維型,原漿型及肥胖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可於若干年後變為惡性,神經膠質纖維較星形細胞瘤少見,9%腫瘤內可見少量鈣化,有時瘤內可見增生明顯的纖維結締組織,形成所謂的“間變性膠質纖維瘤”,腫瘤無壞死或血管增生現象,此可與多形性膠母細胞瘤相鑒別,由於腫瘤各部位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在分化好的地方表現為上述腫瘤的形態,因此本腫瘤的診斷要在全面的組織學觀察後做出的結論,僅對部分腫瘤,尤其是活檢組織進行觀察時,診斷可能有誤差,並注意與膠質母細胞瘤的邊緣組織相區別。

3.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來源於神經上皮組織腫瘤,腫瘤好發於中線結構的腦白質部位和小腦半球,以發生在漏斗部位者最為典型,有時稱漏斗瘤;發生於視神經稱為視神經膠質瘤,發生於前視路,下丘腦與腦幹的腫瘤邊界欠清,多呈實質性,血供豐富,而小腦型與大腦型腫瘤邊界清,90%有囊性變,囊壁常有一硬實的灰紅色結節,與囊性星形細胞瘤不同,其遠離結節的囊壁上無腫瘤細胞,少數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可沿神經軸播散。

鏡下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由平行緊密排列的分化良好的纖毛樣細胞與含有微囊及顆粒體的黏液構成,呈單極或雙極形態,具有豐富的神經原纖維,並同腫瘤細胞的兩極相延續,故腫瘤的組織學形態呈編織樣或網狀,也可平行排列呈波浪狀,瘤細胞有毛髮樣極性突起,細胞核呈桿狀,梭形或卵圓形,因腫瘤細胞分化良好,很難見到核分裂象,內含成束的神經纖維與粗而長的Rosenthal纖維,黏液中散在少量的星形細胞與少枝膠質細胞,前視路型腫瘤與星形細胞增生相似,為膨脹性生長,破壞視神經內部結構,使視神經發生脫髓鞘變,軸突丟失,腫瘤內含有較多的黏多糖酸,下丘腦型腫瘤細胞無嚴格的平行排列與典型的向兩極伸長的特點,微囊亦較少,並易發生惡變。

電鏡下幾乎完全由纖維形星形細胞構成,核周胞質和突起均充滿緊密的膠質絲,Rosenthal纖維為佔據極為緊密的粗大膠質絲束的中心,無規則也無結構的緻密電子物質,大宗病例統計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是不常見的,占顱內膠質瘤4.0%~5.0%,占成年組各種類型的星形細胞瘤7%~25%,但青少年組(20歲以下)76%~85%。

星形細胞瘤診斷

診斷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一般可以做出診斷。

鑒別診斷

1、少突膠質細胞瘤:瘤內鈣化是少突膠質細胞瘤的特點之一,其鈣化率達50%-80%,形態上為點狀,或為斑點狀,或為曲條狀,後者在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上有一定的特徵性,此外,少突膠質細胞瘤的瘤體常較大,而瘤周水腫相對較輕,不到腫瘤的1/3,但鈣化亦見於星形細胞瘤,且其發病率高於少突膠質細胞瘤,故當大腦皮質下區顯示含鈣化的結節或腫塊時,通常應首先考慮星形細胞瘤。

2、血管畸形:畸形的血管反覆出血後,有含鐵血黃素沉積及鈣化,可表現為不均勻密度的結節,但病變周圍不應有明顯水腫,亦無佔位效應,除非有急性出血。

3、星形細胞瘤與腦梗死急性期和脫髓鞘性疾病的急性期難以鑒別,只有加強隨訪才能進行區別,急性腦梗死和脫髓鞘疾病分別在5~10天及3~6周後,頭顱CT與MRI上會出現病變的典型變化,而星形細胞瘤短期內在影像學上將不會發生變化,下丘腦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MRI檢查由於腫瘤信號均勻,可明顯增強,常不易與實質性顱咽管瘤及鞍上生殖細胞瘤等鑒別

另外不同級別的星形細胞瘤還需與腦軟化灶,腦膿腫,腦穿通畸形囊腫,腦膜瘤,腦轉移瘤等鑒別。

星形細胞瘤治療

星形細胞瘤西醫治療

星形細胞瘤的治療方案目前尚存在爭論。由於腫瘤生長緩慢,在患者出現症狀前後的影像學上可長期無明顯改變,因此有作者認為對星形細胞瘤治療的目的是以改善患者神經系統症狀為主,對長期無症狀的患者可對其進行間隔期為3個月的影像學檢查隨訪。更有作者提出放療或是手術可加重症狀,並且有時非但不能減緩腫瘤惡變的發生,甚至有促使腫瘤惡變的可能。

當患者出現明顯的神經系統症狀或影像學檢查發現腫瘤明顯增大,應積極治療。治療以手術為主,爭取做到腫瘤全切除。腫瘤範圍切除愈廣,對放療效果愈佳,且可減少易引起惡變的腫瘤細胞。腫瘤經常自皮質表面一直長向深部白質。在皮質處腫瘤常有清楚界限,而深部白質U纖維處腫瘤與正常組織界限不清。因此當深部腫瘤生長於丘腦、基底節、腦幹等重要結構處,全切腫瘤可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損害,僅可予大部切除腫瘤。星形細胞瘤的術後放療仍有爭論,至今為止尚無設計合理的完整研究提示術後放療對患者預後的有效性。放療另可產生放射性不良反應。腫瘤免疫組化染色BudR或Ki-67陽性,或PET檢查發現腫瘤內有高代謝區者。提示應行放療。我們同意這樣的觀點:在尚未對放療有研究結論之前,對手術未能全切腫瘤的患者,術後應進行放療。瘤床放射劑量應達到54Gy。部分患者在行腫瘤活檢後行放療也可有較滿意的治療效果。對於星形細胞瘤當前不建議行化療。

位於大腦半球的腫瘤一般可手術切除,如位於非功能區可連同腦葉一併切除,腫瘤位於深部可做部分切除加外減壓術。視神經膠質瘤和第三腦室腫瘤的手術要注意保護丘腦下部。浸潤性的實質性小腦星形細胞瘤手術原則與大腦半球表淺部腫瘤一致,囊性小腦星形細胞瘤若“瘤在囊內”只要將瘤結節切除即可達到根治的目的。腦幹腫瘤可用顯微技術切除,如梗阻性腦積水未能解決時可做側腦室腹腔分流術。一般實質性星形細胞瘤難以達到根治性切除,術後應給予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時間。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生長速度極慢,部分作者認為腫瘤可長期靜止,有的甚至可自然退縮,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切除的程度和預後直接相關。對於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應當爭取手術全切除,這是提高療效、減少復發的根本措施,對於未能全切除者可給予一定劑量的放療,不主張化學治療。對前視路型腫瘤,由於手術或放療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視力,導致失明,因此曾提出多種治療方案,如:單純放療;病灶活檢後行放療;病灶活檢後僅對視交叉後方生長的腫瘤行放療;病灶活檢後對單側視神經腫瘤行切除;對單側視神經腫瘤行切除,其餘病灶放療。另有作者強調對於靜止期腫瘤可長期隨訪而不需做任何治療。若患者短期內出現進行性視力下降或影像學發現腫瘤增大,則應考慮手術活檢或切除。對雙側視神經受累而腫瘤未能切除者,應同時行視神經管減壓。對復發腫瘤再次手術者,術後應予放療。下丘腦型腫瘤由於手術易產生腦血管痙攣及下丘腦損害等嚴重的併發症,全切腫瘤病死率較高,因此僅可行部分切除或活檢,術後加行放療。小腦型或大腦型腫瘤應行腫瘤全切除,包括切除腫瘤囊壁結節並放除囊液。對未含瘤細胞的囊壁不應一併切除,以免影響神經功能。

良性星形細胞瘤術後實性殘餘腫瘤行放射治療,它對延長生存期有肯定的效果,腫瘤位於大腦半球者,單純手術5年生存率為20%,而術後加放療可達31.7%。但有的學者對累積腦幹和重要功能區無法完全切除的良性星形細胞瘤是否行常規放射治療尚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放療能抑制腫瘤生長,提高生存率,另外有人認為放療並不能減少殘餘腫瘤的體積,卻使腫瘤因低劑量照射向惡性轉化,並對年幼兒童產生嚴重放療副反應,主張即使有殘餘腫瘤也不做放射治療。利用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技術(X-刀,伽瑪刀)能使大劑量射線聚焦殘餘腫瘤靶點,產生局灶性壞死而不損傷正常腦組織,較常規外照射減少了放療副反應,起到很好治療效果,已經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

對於間變性星形細胞瘤,手術切除腫瘤是不可缺少的治療手段之一,應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甚至全切除。有時腫瘤累及重要結構而被迫使腫瘤殘留。間腦腫瘤除“蕈樣”生長、邊界清楚者,一般全切困難。對腦積水未能解除者應行腦脊液分流術。前視路型腫瘤一般只能做活檢或部分切除。由於即使肉眼下全切腫瘤,鏡下仍見腫瘤對正常瘤周腦組織的浸潤,因此對所有患者均應術後行放療與化療。大腦半球腫瘤放療劑量應達到60Gy。化療藥物中效果最顯著的藥物為亞硝尿類。常用的化療方案有洛莫司汀單獨應用,或洛莫司汀與羥基尿、丙卡巴肼(甲基苄肼)及長春新鹼等聯合應用。

預後

星形細胞瘤經手術和(或)放療後,預後尚佳。目前認為腫瘤的病理類型、手術切除程度、發病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均可反應患者的預後。肥大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患者預後較差,而病程長、年齡輕、腫瘤位於小腦、以癲癇為主要表現、無頭痛及性格改變、腫瘤全切除者,一般預後較佳。腫瘤全切者5年生存率可達80%,而部分切除腫瘤或行腫瘤活檢者5年生存率僅為45%~50%。對40歲以上腫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放療可獲得滿意效果。腫瘤復發預後不佳,約半數腫瘤復發後惡變,近1/3腫瘤復發後演變為膠母細胞瘤。復發後腫瘤的快速生長常為死亡原因。

間變性星形細胞瘤預後較差。手術加放療後患者的5年生存率基本不超過50%。腫瘤位於間腦或前視路者預後更差,生存期不超過2年。年輕患者,腫瘤組織學檢查間變程度較輕者預後相對稍好。手術切除腫瘤的程度直接影響患者生存情況。部分切除者即使放療後5年生存率僅16%~25%。放療對術後患者重要。單行手術治療者生存期僅2.2年,5年生存率僅21%。73%患者手術加放療後神經系統症狀有好轉。經完整的放療後,40%患者3年內可控制腫瘤復發。腫瘤復發常為患者的死亡原因。復發後腫瘤生長迅速,常惡變,間變程度加重。其中50%演化為多形性膠母細胞瘤。復發後多需嘗試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綜合治療。

大腦型與小腦型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手術全切後預後均佳,尤其兒童小腦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顯微鏡下全切除時,其預後更令人滿意,10年生存率達100%,患者可獲得長期生存,並可改善症狀。約60%患者癲癇可控制,但次全切除腫瘤者復發率高達67%。前視路型僅累及單側視神經的腫瘤切除後預後良好,80%~90%患者可治癒,5%可見腫瘤於視交叉處復發。下丘腦型與視交叉腫瘤部分切除腫瘤達減壓目的後加放療仍可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星形細胞瘤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