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癬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甲癬症狀

1.甲下型甲癬

常從甲板兩側或末端開始,多先有輕度甲溝炎,後來逐漸變成慢性或漸趨消退。甲溝炎可引起甲面有凹點或溝紋,持續不變或漸累及甲根。一旦甲板被感染,即可形成裂紋、變脆或增厚,呈棕色或黑色。本型常見。因甲下角蛋白及碎屑沉積,致甲變松及甲渾濁肥厚。

2.真菌性白甲(淺表性白色甲癬)

為甲板表面一個或多個小的渾濁區,外形不規則,可逐漸波及全甲板,致甲面變軟、下陷。無任何症狀,無甲溝炎,常於甲床皺襞皮膚處見有脫屑。

3.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甲癬

多見於家庭主婦、炊事員及經常接觸水的人。多合併甲溝炎,起於兩側甲皺襞,可有皮膚紅腫、積膿、壓痛。附近的甲變為暗色,高起,並於其下的甲床分離,其後整個甲板波及。

甲癬病因

感染(36%):

甲癬常由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毛癬菌等引起。其他如革蘭氏毛癬菌、紫色毛癬菌、斷髮毛癬菌、玫瑰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都可引起甲癬。真菌性白甲常由石膏樣毛癬菌引起,偶爾也可以由頭孢子菌、鐮刀菌及土色曲霉等引起。

甲真菌病多由其他絲狀真菌、酵母樣菌及酵母菌等引起。大多見於營養不良的指(趾)甲。現已肯定白念珠菌及短帚黴菌可致甲真菌病。近年來,發現平滑念珠菌等也常可致甲真菌病。

個人因素(30%):

個人因素,如不注意個人衛生,愛穿緊身衣褲及不透氣的鞋子,年老體弱,等等。往往是先患皮膚癬病,如腳氣,再傳染到趾(指)甲,但也有少數人先有甲癬,再通過病甲引起皮膚感染。甲癬不僅可自身傳染,也可能傳染給別人。 雖說癬病並不會侵犯到血液、內臟,但一旦侵入甲板,就形成產生皮膚癬菌感染的溫床,而長期患癬病,就有可能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局部皮膚紅腫甚至化膿,嚴重時可影響人的社交、就業,挫傷人的自信心,導致生活質量下降,而且還可能傳播給家人、朋友。

其他因素(20%):

如握手、使用鈔票、握汽車扶手、拿電話等,會將致病真菌傳到健康人的皮膚上,成為傳染的一個重要渠道。

甲癬診斷

診斷:

甲下型甲癬由於其真菌量較少,且常位於甲板的最下部,較難診斷。其他真菌性白甲及甲癬從臨床表現結合真菌檢查診斷不難。真菌檢查包括直接鏡檢、真菌培養、組織病理檢查等。真菌直接鏡檢簡單易行,臨床應用普遍。

根據病甲表現:渾濁、增厚、表面凹凸不平、變脆易碎、甲分層、變色、甲板翹起、甲板萎縮、甲板脫落、鉤狀甲、甲溝炎等有助診斷。

鑒別診斷:

甲癬需與其他皮膚病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甲改變的疾病相鑒別。例如銀屑病的甲病、先天性厚甲症、先天性白甲症、濕疹、硬皮病、脊髓空洞症、雷諾氏病、連續性肢端皮炎、剝脫性皮炎等均可引起指甲的改變,這些甲病常累及數個指甲且常對稱發生。

甲癬治療

甲癬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避免用手搔抓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病灶。保持手指、足趾乾淨,防止感染。改善飲食起居、注意調養精神。

2、積極治療伴發癬病。

3、抗真菌(達克寧)制劑治療。

4、手術治療:撥除病甲,配合外用抗真菌制劑。

甲廯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血虛風燥證:甲板色澤不榮,增厚或翹起,或至蝕呈蜂窩狀,舌淡,少苔,脈細。養血潤燥。神應養真丹加減。

2、濕熱蘊結證:甲板色紅,甲溝紅腫,或有膿皰,瘙癢刺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祛濕。二妙散合八正散加減。

二、外治及其他治療:

1、用小刀刮除部分已灰化的指甲,用棉花蘸癬藥水2號,或復方土槿皮酊浸漬甲部。1次/日,每次10分鐘,每隔一周刮除一次,連續用藥3個月以上。

2、鵝掌風浸泡劑(大楓子肉、煙膏、花椒、五加皮、皂莢、地骨皮、龍衣、明礬、鮮風仙花、米醋),浸泡。

3、白鳳仙花搗爛塗甲上,用風仙花葉包好,日換1次。

4、暑天用鵝掌風浸泡方浸泡。黃柏粉50g,樟腦5g,水楊酸粉45g。上3味藥研末過篩,用塑料袋分裝(每袋22g)備用。用時加食醋250ml。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