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別名:DKAdiabeticketoacidosis,酮症酸中毒)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狀

酮症酸中毒按其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3種情況,輕度實際上是指單純酮症,並無酸中毒;有輕,中度酸中毒者可列為中度;重度則是指酮症酸中毒伴有昏迷者,或雖無昏迷但二氧化碳結合力低於10mmol/L,後者很容易進入昏迷狀態,臨床上,較重的DKA可有以下臨床表現:

症狀和體征:

1.糖尿病症狀加重和胃腸道症狀

DKA代償期,病人表現為原有糖尿病症狀如多尿,口渴等症狀加重,明顯乏力,體重減輕;隨DKA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乃至不能進食進水,少數病人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兒可有廣泛性急性腹痛,伴腹肌緊張及腸鳴音減弱而易誤診為急腹症,原因未明,有認為可能與脫水,低血鉀所致胃腸道擴張或麻痺性腸梗阻等有關,應注意或由少見的誘發DKA的急性原發性腹內疾病引起,如非後者,糾正代謝紊亂腹痛即可緩解。

2.酸中毒大呼吸和酮臭味

又稱Kussmaul呼吸,表現為呼吸頻率增快,呼吸深大,由酸中毒所致,當血pH<7.2時可能出現,以利排酸;當血pH<7.0時則可發生呼吸中樞受抑制而呼吸麻痺,重度DKA,部分患者呼吸中可有類似爛蘋果味的酮臭味。

3.脫水和(或)休克

中,重度DKA病人常有脫水症狀和體征,高血糖導致大量滲透性利尿,酸中毒時大量排出細胞外液中的Na ,使脫水呈進水性加重,當脫水量達體重的5%時,患者可有脫水征,如皮膚乾燥,缺少彈性,眼球及兩頰下陷,眼壓低,舌干而紅,如脫水量超過體重的15%時,則可有循環衰竭,症狀包括心率加快,脈搏細弱,血壓及體溫下降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4.意識障礙

意識障礙的臨床表現個體差異較大,早期表現為精神不振,頭暈頭痛,繼而煩躁不安或嗜睡,逐漸進入昏睡,各種反射由遲鈍甚而消失,終至進入昏迷,意識障礙的原因尚未闡明,嚴重脫水,血漿滲透壓增高,腦細胞脫水及缺氧等對腦組織功能均產生不良影響;有認為血中酮體尤其是乙酰乙酸濃度過高,可能與昏迷的產生關係密切,而β-羥丁酸堆積過多為導致酸中毒的重要因素,丙酮則大部分從呼吸排出且其毒性較小。

5.誘發疾病的表現

各種誘發病均有其自身的特殊表現,應予注意識別,避免與DKA相互混淆或相互掩蓋而延誤診治。

DKA的診斷並不困難,關鍵在於想到DKA發生的可能性,DKA主要易發於1型糖尿病,對於某些發病急驟的1型糖尿病患兒,有時可誤診為急性感染或急腹症,臨床應予以重視,2型糖尿病起病隱蔽,可能病後多年而未獲診斷,發生DKA者相對較少,但也可在上述各種誘因存在的情況下,即使患者病前並無糖尿病史,也可發生DK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因

急性感染 (30%):

是DKA的重要誘因,包括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及皮膚感染常見,且以冬春季發病率較高,急性感染又可是DKA的合併症,與DKA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更增加診治的複雜性。

治療不當(25%):

如中斷藥物(尤其是胰島素)治療,藥量不足及抗藥性產生等,尤其是1型糖尿病病人停用或減少胰島素治療劑量,常可引起DKA,2型糖尿病病人長期大量服用苯乙雙胍,尤其肝,腎功能不佳時易誘發DKA;也有報道大劑量塞秦類利尿劑誘發者,近年來,有些患者輕信並無確切療效的治療手段或“藥物”,放棄了科學的公認的正規治療方案,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停用了胰島素,更易誘發DKA。

飲食不當(20%):

飲食失控和(或)胃腸道疾病 如飲食過量,過甜(含糖過多)或不足,酗酒,或嘔吐,腹瀉等,均可加重代謝紊亂而誘發DKA。

其他因素(20%):

諸如嚴重外傷,麻醉,手術,妊娠,分娩,精神刺激以及心肌梗死或腦血管意外等情況,由於應激造成的升糖激素水平的升高,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的增加,加之飲食失調,均易誘發酮症酸中毒。

發病機制

DKA發病的基本環節是由於胰島素缺乏(圖1)和胰島素反調節激素(即升糖激素)增加,導致糖代謝障礙,血糖不能正常利用,結果血糖增高,脂肪分解增加,血酮增多和繼發代謝性酸中毒與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一系列改變,升糖激素包括胰高糖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和生長激素,其中,胰高糖素的作用最強,胰高糖素分泌過多是引起DKA發病的主要因素,由於胰島素及升糖激素分泌雙重障礙,患者體內葡萄糖運轉載體功能降低,糖原合成與糖的利用率下降,糖原分解及糖異生加強,血糖顯著增高,同時,由於脂肪代謝紊亂,游離脂肪酸水平增加,給酮體的產生提供了大量前體,最終形成了酮症酸中毒。

 DKA時,機體發生的病理生理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高血糖:DKA患者的血糖多呈中等程度的升高,常為300~500mg/dl,除非發生腎功能不全,否則多不超過500mg/dl,造成患者高血糖的原因包括胰島素分泌能力的下降,機體對胰島素反應性降低,升糖激素分泌增多,以及脫水,血液濃縮等因素。

高血糖對機體的影響包括:1影響細胞外液滲透區,一般血糖每升高5.6mmol/L (100mg/dl)血漿滲透壓相應升高5.5mmol/L(5.5mOsm/kg),細胞外液高滲引起細胞內液向細胞外移動,細胞脫水,而細胞脫水將導致相應器官的功能障礙,2引起滲透性利尿,DKA時增高的血糖由腎小球濾過可比正常的5.5~11.1mmol/(L·min)要高5~10倍,而近端小管回收糖的最大能力為16.7~27.8mmol/(L·min),多餘的糖由腎臟排出的同時,帶走水分和電解質,進一步導致水鹽代謝紊亂。

2.酮症和(或)酸中毒

(1)酮體的組成和代謝:酮體是脂肪β氧化不完全的產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3種組分,其中乙酰乙酸為強有機酸,能與酮體粉發生顯色反應;β-羥丁酸為乙酰乙酸還原產物,亦為強有機酸,在酮體中含量最大,約占酮體總量的70%;丙酮則為乙酰乙酸脫羧產物,量最少,呈中性,無腎閾,可從呼吸道排出,正常人血酮體不超過10mg/dl,酮症酸中毒時可升高50~100倍,尿酮陽性。

由圖3可知,脂肪酸β氧化的產物乙酰CoA,既是酮體的前身物,又是酮體消除的必然途徑,乙酰CoA是與糖代謝的產物草酰乙酸結合形成檸檬酸,然後進入三羧酸循環而被利用的,如無充足的糖代謝產物草酰乙酸,酮體的消除即出現障礙。

(2)脂肪分解增加:DKA病人脂肪酸分解的主要原因包括胰島素嚴重缺乏不能抑制脂肪分解,糖利用障礙,機體代償性脂肪動員增加;以及DKA時生長激素,胰高糖素和皮質醇等促進脂肪分解的激素增加等因素所致。

(3)高酮血症:DKA病人脂肪分解增加,產生大量的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大量游離脂肪酸在肝內經β-氧化及與輔酶A(CoA)和ATP耦聯形成乙酰CoA,大量乙酰CoA使肝內產生的酮體增加,超過正常周圍組織氧化的能力而引起高酮血症。

(4)酸血症和酮症酸中毒:酮體中的β-羥丁酸和乙酰乙酸都是強酸,血酮增高使血中有機酸濃度增高(正常的6mmol/L),同時大量有機酸從腎臟排出時,除很少量呈游離狀態或被腎小管泌[H]中和排除外,大部分與體內鹼基結合成鹽而排除,造成體內鹼儲備大量丟失而致酸中毒,當血pH值降至7.2時可出現典型的酸中毒呼吸(Kussmaul呼吸),pH值<7.0時可致中樞麻痺或嚴重的肌無力甚至死亡,另外酸血症影響氧自血紅蛋白解離導致組織缺氧,加重全身狀態的惡化。

DKA時知覺程度的變化範圍很大,不論其意識狀態為半清醒或昏迷,當血漿HCO-3≤9.0mmol/L時,有人認為均可視之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coma,DKAC),當血HCO-3降5.0mmol/L以下時,則預後極為嚴重。

3.脫水:DKA時血糖明顯升高,同時大量酸根產生,滲透性利尿及排酸失水,加上呼吸深快失水和可能伴有的嘔吐,腹瀉引起的消化道失水等因素,均可導致脫水的發生,脫水的原因有:1高血糖引起的滲透性利尿;2蛋白質和脂肪分解增加,大量酸性代謝物排出時帶走水分;3病人入水量不足,特別是老年病人,脫水引起血容量不足,血壓下降甚至循環衰竭等嚴重後果。

4.電解質紊亂:DKA時,由於滲透性利尿,攝入減少及嘔吐,細胞內外水分轉移入血,血液濃縮等均可導致電解質紊亂,臨床上所測血中電解質水平可高,可低,也可正常,DKA時血Na 無固定改變,一般正常或減低,早期由於細胞內液外移可引起稀釋性低Na ,一般血糖每升高5.6mmol/L,血Na 可下降2.7mmol/L,進而可因利尿和酮體排出而致血Na 丟失增加,但如失水超過失Na 時也可致血Na 增高,血K 多降低,儘管由DKA時組織分解增加和大量細胞內K 外移以致測血K 值並不低,但其總體鉀仍低,因為:1滲透性利尿引起大量K 丟失;2DKA時腎小管的泌[H]和制[NH4]功能受損,腎小管內Na -K 交換增加;3嘔吐和攝入量不足,因此,DKA病人只要腎功能無損害,治療時均需補鉀。

DKA時由於細胞分解代謝量增加,磷的丟失亦增加,臨床上可出現低磷血症,近年特別注意DKA病人由於細胞分解增加,磷在細胞內的有機結合會破壞,磷自細胞釋放出來由尿排出,約11% DKA病人血磷低,缺磷可致紅細胞2,3-二磷酸甘油減少,而影響氧自血紅蛋白解離引起組織缺氧。

此外,還應注意DKA時,由於血脂水平增高,可造成水溶性電解質成分(如血鈉)呈現假性降低。

5.組織缺氧:DKA時帶氧系統失常,高血糖致紅細胞內糖化血紅蛋白(GHb)含量增多,增強血紅蛋白與氧的親和力;缺磷時細胞內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降低,使血氧解離曲線左移,兩者均導致氧釋放減少,造成組織缺氧,但由於Bohr效應,即酸中毒時pH值下降,使血紅蛋白與氧親和力下降,而又可使組織缺氧在某種程度得到改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診斷

診斷DKA的要點

(1)糖尿病的類型,如1型糖尿病發病急驟者;2型糖尿病並急性感染或處於嚴重應激狀態者。

(2)有酮症酸中毒的症狀及臨床表現者。

(3)血糖中度升高,血滲透壓正常或不甚高。

(4)尿酮體陽性或強陽性,或血酮升高,是DKA的重要診斷依據之一。

(5)酸中毒,較重的DKA患者多伴有代償或失代償性酸中毒,並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酸中毒。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重指標

(1)臨床表現有重度脫水,酸中毒呼吸和昏迷。

(2)血pH值<7.1,CO2CP<10mmol/L。

(3)血糖>33.3mmol/L伴有血漿高滲現象。

(4)出現電解質紊亂,如血鉀過高或過低。

(5)血尿素氮持續增高。

3.注意事項

為迅速確定診斷,判定嚴重程度,尋找誘因,應重點詢問病史和查體,特別注意病人意識狀態;呼吸頻率及強度,呼出的氣味;脫水程度;心,腎功能狀態;有無感染存在及應激狀態等,並立即或同步做有關必要的化驗檢查。

鑒別診斷

1.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此類病人亦可有脫水,休克,昏迷等表現,老年人多見,但血糖常超過33.3mmol/L,血鈉超過155mmol/L,血漿滲透壓超過330mmol/L,血酮體為陰性或弱陽性。

2.乳酸性酸中毒:此類病人起病急,有感染,休克,缺氧史,有酸中毒,呼吸深快和脫水表現,雖可有血糖正常或升高,但其血乳酸顯著升高(超過5mmol/L),陰離子間隙超過18mmol/L。

3.乙醇性酸中毒:有酗酒習慣,多在大量飲酒後發病,病人因劇吐致血β-羥丁酸升高,血酮可出現陽性,但在有酸中毒和陰離子隙增加的同時,其滲透壓亦升高。

4.飢餓性酮症:因進食不足造成,病人脂肪分解,血酮呈陽性,但尿糖陰性,血糖多不高。

5.低血糖昏迷:病人曾有進食過少的情況,起病急,呈昏睡,昏迷,但尿糖,尿酮陰性,血糖低,多有過量注射胰島素或過量服用降血糖藥史。

6.急性胰腺炎:半數以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會出現血,尿澱粉酶非特異性升高,有時其升高幅度較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西醫治療

(一)治療

一、應立刻補液:

應用生理鹽水,補液量可按原體重10%估計;血糖降至13.9mmol/L時,改輸5%葡萄糖液。

二、靜滴胰島素:

液體中加入胰島素,按0.1U/Kg.h小劑量持續靜滴;酮體消失前胰島素用量為4~6U/h,使血糖每小時下降3.9~5.6mmol/L;酮體消失後胰島素用量為2~3U/h,使血糖維持於13.9mmol/L,以免低血糖及腦水腫。

三、注意維持電解質、酸鹼平衡:

酮症酸中毒時失鉀嚴重,見尿即可補鉀,要在4~6天補足。一般不積極補鹼,當PH<7.1,CO2CP<8.984mmol/L時才補鹼,可用5%NaHCO3液,0.5ml/Kg,使二氧化碳結合力升高0.449mmol/L.。

四、治腦水腫,心律紊亂,心衰,消化道出血等併發症。

五、生命體症平穩立即收入病房。

(二)預後

早在1921年胰島素問世前,DKA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高達60%~70%。目前已明顯降低,仍在1%~5%。因此,臨床上應針對導致死亡的原因進行積極地防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醫治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種嚴重急性併發症。當糖代謝紊亂發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漿酮體濃度超過正常時形成酮症,當酮體積聚而發生代謝性酸中毒時臨床上稱為酮症酸中毒。以嚴重脫水、呼氣有爛蘋果味、酮症、血糖明顯增高、後期昏迷為特點。多見於2型糖尿病。

辨證分型

1.肺燥胃熱,升降失和

口燥唇乾,煩渴引飲,消谷善饑,尿頻便結,身熱心煩,噁心嘔吐,頭暈目眩,疲倦乏力,四肢麻木。舌紅絳少苔或苔黃燥,脈弦數或細數。

【治法方藥】 清熱養陰,解毒降逆。竹葉石膏湯合黃連解毒湯。

2.痰熱犯心,濁毒閉竅

口乾微渴,噁心嘔吐,畏食,小便短赤,嗜睡,甚則神昏不醒,顏面潮紅,身熱口臭,呼吸聲高息長,肢體強痙。舌紅絳,苔黃膩而燥或苔黑,脈滑數。

【治法方藥】 清熱化濁,豁痰開竅。安宮牛黃丸加減。

3.陰津虧竭,陽氣欲絕

口乾唇焦,皮膚乾癟皺折,面色蒼白,汗出不止,肢厥不溫,神情淡漠或昏迷,氣短不續。舌淡暗無津,脈沉微欲絕。

【治法方藥】 益氣救陰,回陽固脫。生脈飲合參附湯。

經驗方

1.清熱和血降酮方

【方劑】黃芪40克,懷山藥30克,玄參35克,蒼朮20克,黃芩15克,黃連15克,黃柏15克,陀子20克,當歸20克,赤芍15克,生地黃30克,川芎 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行氣和血。

【主治】糖尿病危象伴酮症酸中毒症。

2.降糖活血方

【方劑】木香9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川芎9克,益母草15克,丹參15克,葛根12克。

【功效】行氣活血。

【主治】血瘀氣滯。

3.降糖基礎方

【方劑】 黨參12克,麥冬12克,五味子5克,生地黃15克,茯苓9克,五倍子5克,生龍骨(先煎)30克,生牡蠣(先煎)30克,蒼朮9克,玄參12克,黃芪15克,山藥12克。

【功效】 益氣養陰,滋陰潤燥。

【主治】適用於氣陰兩虛者。

適宜技術

1.針刺療法

(1)水溝、承漿、金津、玉液、曲池、勞宮、太沖、行間、商丘、然谷、隱白,有滋陰固脫的作用,適用於神昏、煩渴、尿量多者。每次留針20分鐘。

(2)手十二井穴、百會、水溝、湧泉、承漿、關元、四神聰、絕骨、著重補湧泉、關元、絕骨、其餘穴平補平瀉,有救陰回陽之功能,適用於陰陽衰竭者。每次留針20分鐘。

2.耳針療法

耳針取穴胰、屏間、腎、三焦、肝、神門、心、耳迷根,每次選2~5穴,輕刺激,留針20分鐘,或用耳穴埋壓王不留籽法,每日一次,並囑患者輕輕按壓。

3.灸法

(1)承漿、太溪、支正、陽池、照海、腎俞、小腸俞,小手指尖,灸20分鐘,有溫陽補腎的作用,適用於腎陽虛者。

(2)肺俞、脾俞、腎俞、三陰交、命門、關元,每日用艾條灸治,有回陽救逆、補益臟腑的作用,適用於陽氣衰者。

(3)肺俞、脾俞、腎俞、三陰交、命門、關元,每日用艾條灸治,有回陽救逆、補益臟腑的作用,適用於陽氣衰者。

(4)重灸神闕、關元,用燒山火針湧泉、足三里,有回陽救逆的作用,適用於本病呈現亡陽證者。

(5)重灸神闕,用涼瀉法針湧泉穴,有回陽固陰的作用,適用於本病陰陽俱亡證。

4.敷貼療法

吳茱萸適量,打碎加黃酒和勻浸泡後蒸熱或炒熱,用布包熱熨背部6~8胸椎處以及前額部,用於亡陽欲脫。

5.梅花針療法

辨證選穴:肺熱傷津(屬上消)患者選穴:後頸部、胸椎1~5兩側、氣管兩側、骶部、太淵、合谷、肺俞、大椎、廉泉、陽性物處。胃燥陰傷(屬中消)患者選穴:後頸部、骶部、乳突區、胸椎5~12兩側、內關、曲池、足三里、中脘、大椎、陽性物處。腎虛精虧(屬下消)患者選穴:胸椎9~12兩側、腰、骶部、小腿內側、腎俞、關元、太溪、三陰交、百會、陽性物處。手法:一般採用輕度或中等度刺激。在陽性物處和陽性反應區則採用較重刺激手法。

6.拔罐療法

(1)取穴:脾俞、胰俞(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膈俞、足三里。上消加肺俞、大椎;中消加胃俞、曲池;下消加腎俞、關元、復溜。操作:採用單純罐法,或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亦可用針刺後拔罐,均留罐10~15分鐘,隔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2)取穴:天樞、三焦俞、梁丘。上消加肺俞、中府、璇璣、上脘;中消加滑肉門、脾俞、胃俞;下消加腎俞、關元俞、太溪。操作:採用單純罐法,或採用水罐法。隔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7.茶療法

(1)天冬、枸杞各20克,黨參、五味子各10克。上藥放入砂鍋,加水1000毫升,煎沸20分鐘,取汁倒入茶杯,代茶飲用。每日一劑,分兩次飲服。

(2)天花粉25克,冬瓜100克。上藥加水1000毫升於砂鍋內,煎沸15分鐘後,取汁倒入茶杯,代茶飲用。每日一劑,分兩次飲服。

8.敷臍療法

(1)生蘿蔔適量,鮮藕適量,天花粉30克。天花粉研末,生蘿蔔、鮮藕搗汁調花粉面成糊。以藥糊敷臍部,外蓋塑料薄膜,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2)石膏30克,黃連10克,麥冬10克,芒硝10克,天花粉60克,山藥60克。前四味藥共研細末,後兩味藥水煎取濃汁,藥汁調藥面如糊,藥糊適量敷臍,膠布固定。每2~3日換藥一次。

9.中藥針劑

(1)清開靈注射液:40~60毫升,加人生理鹽水250毫升靜脈滴注。

(2)醒腦淨注射液:40毫升,加人生理鹽水25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兩次,用於標實盛者。

(3)生脈注射液:60~80毫升,加入生理鹽水 500毫升靜脈滴注。

(4)參附註射液:40毫升,加入生理鹽水 250毫升靜脈滴注,用於本虛明顯者。

(5)人參注射液:每次6毫升,加入生理鹽水 60毫升,靜脈推注。

(6)四逆注射液:每次10毫升,加入生理鹽水 500毫升,靜脈滴注。(選自《急症中西醫診療技術》)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