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肺炎(別名:伊頓肺炎,伊頓氏肺炎,原發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支原體肺炎症狀

潛伏期2~3周,起病緩慢,約1/3病例無症狀。以支管-支氣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現,而以肺炎最重。發病初有乏力、頭痛、咽痛、發冷、發熱、肌肉酸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頭痛顯著。發熱高低不一,可高達39℃。2~3天後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如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粘痰或粘液膿性痰,有時痰中帶血。發熱可持續2~3周。熱度恢復正常後尚可遺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無胸痛。

體檢示輕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約15%有鼓膜炎。頸淋巴結可腫大。少數病例有斑丘疹、紅斑或唇皰疹。胸部一般無明顯異常體征,約半數可聞干性或濕性羅音,約10%~15%病例發生少量胸腔積液。

病情一般較輕,有時可重,但很少死亡。發熱3天至2周,咳嗽可延長至6周左右。有10%復發,肺炎見於同一葉或同一葉,少數病人紅細胞冷凝集滴度效價在1︰500以上。/可有相當的血管內溶血,溶血往往見於退熱時,或發生於受涼時。

極少數病例可伴發中樞神經症狀,例如腦膜炎、腦膜腦炎、多發生神經根炎,甚至精神失常等。出血性耳鼓膜炎、胃腸炎、關節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心包炎、心肌炎、肝炎也有發現。

支原體肺炎病因

發病原因

支原體感染(40%):

支原體穿過宿主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纖毛層,黏附於黏膜上皮細胞上,此黏附作用與肺炎支原體表面的P1蛋白的末端結構有關。當此黏附因子附著於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時,釋放的有毒代謝產物可導致纖毛運動減弱,細胞損傷。

環境因素(30%):

在我國小兒肺炎四季散發,但多發生在冬季或冬春季節或氣候驟變、感冒多發的季節,南方有時在夏季或夏秋季節也有發病小高峰出現。空氣污染、居室擁擠、屋內通風不良等是小兒肺炎的外環境誘因,而各種呼吸道傳染病、小兒腹瀉、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等均可以成為小兒肺炎的內在因素,這些患兒一旦發生肺炎,病情往往較重、病程也較長,容易成為遷延。

發病機制

目前認為,其發病機制主要由於支原體穿過宿主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纖毛層,黏附於黏膜上皮細胞上,此黏附作用與肺炎支原體表面的P1蛋白的末端結構有關,當此黏附因子附著於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時,釋放的有毒代謝產物可導致纖毛運動減弱,細胞損傷。

感染肺炎支原體後,可引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體液免疫應答先出現特異性IgM抗體,然後出現IgG抗體,持續較長時間,鼻咽部局部產生的分泌性IgA抗體,能有效地抑制肺炎支原體與呼吸道上皮結合,呼吸道IgA抗體比血清中抗體對宿主的免疫狀態有更直接關係,在感染防禦上局部抗體甚為重要,局部免疫除IgA外,局部細胞免疫也發揮作用,因為初次感染使幼兒致敏,促使再次感染時發生較重的臨床表現,表明本病與感染肺炎支原體後機體產生超敏反應的關係。

病理改變主要為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及間質性肺炎,管壁水腫,增厚,有浸潤斑,支氣管及細支氣管內有黏液甚至膿性分泌物,鏡下所示為急性細支氣管炎伴有間質性肺炎,肺泡內可見有少量水腫液及巨噬細胞,細支氣管壁有水腫,充血以及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腔內可見到中性粒細胞,脫落上皮細胞及細胞殘片,附近的肺泡間隔內有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重症可見瀰漫性肺泡壞死和透明膜病變。

支原體肺炎診斷

診斷

臨床症狀如頭痛、乏力、肌痛、鼻咽部病變、咳嗽、胸痛、膿痰和血痰,肺部X線表現和化驗室檢查如冷凝集試驗等有助診斷。

一、病史、症狀:

起病較緩慢,多數為咽炎、支氣管炎的表現,10%為肺炎。症狀主要有寒戰、發熱、乏力、頭痛、週身不適,刺激性乾咳,伴有粘痰、膿痰,甚至血痰,重者可有氣短,劇咳時有胸痛;也可有噁心、食慾不振,嘔吐,腹瀉及關節痛、心肌炎、心包炎、肝炎、周圍神經炎、腦膜炎、皮膚斑丘疹等肺外表現。

二、體檢發現:

鼻咽部及結膜充血、水腫,可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胸部體征多不明顯,肺部聽診可有細濕羅音,偶有胸膜磨擦音及胸水征。

三、輔助檢查:

(一)X線胸片,為肺紋理增多,肺實質可有多形態的浸潤形,以下葉多見,也可,呈斑點狀,斑片狀或均勻模糊陰影。約1/5有少量胸腔積液。

(二)病原學檢查:肺炎支原體的分離,難以廣泛應用,無助於早期診斷。

(三)血清學檢查:血清病原抗體效價>1:32、鏈球菌MG凝集試驗,效價≥1:40為陽性,連續兩次4倍以上增高有診斷價值。血清間接試驗>1:32,間接螢光試驗>1:66,間接免疫螢光抗肺炎支原體IgG>1:16,抗肺炎支原體IgM>1:8,親和素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直接檢測肺炎支原體抗原,24小時內可獲結果,均有診斷意義。

鑒別診斷

1.病毒性肺炎:5歲以下小兒多見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所致的肺炎,流感病毒性肺炎可見流感患者。

2.細菌性肺炎:肺炎球菌肺炎,起病急驟,常有受寒,淋雨,上呼吸道感染等誘因,有寒戰,高熱,胸痛,鐵銹痰,肺實變體征明顯,血象可見白細胞顯著增高,痰及血中分離病原菌可陽性。

3.鸚鵡熱:有與鳥類(鸚鵡,鴿類)或家禽接觸史,發病急,有發熱,相對緩脈,頭疼,寒戰,確診須賴血清學檢查。

4.立克次體病:主要與Q熱,因Q熱有時以肺炎為主要表現,Q熱患者有與牛,羊,山羊及其乳品的接觸或飲食史,血清補體結合試驗及立克次體凝集試驗可以確診。

5.真菌性感染:念珠菌,隱球菌,毛黴菌,組織胞漿菌,芽生菌等,可取痰,尿作培養與塗片;血清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法等,如檢出陽性結果即可鑒別。

6.肺結核:肺結核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痰中可查到結核桿菌。

7.其他:放線菌病,諾卡氏菌病,肺梗死,肺不張,支氣管肺癌,塵肺及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也須注意鑒別診斷。

支原體肺炎治療

支原體肺炎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

呼吸道隔離,休息,供給足量水分及營養。對症治療:忌用水楊酸類藥物以防溶血。一般選用具有緩慢而持久作用的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基酚、卡巴匹林鈣、賴氨比林、柴胡等,高熱時輔以物理降溫。化痰止咳。清除鼻內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霧化吸入。   

2、抗菌治療

臨床首選紅黴素30~50mg/(kg? d),分4次口服,成人1.5g/d,分3次口服,療程2~3周。大環內酯類新藥,如羅紅黴素,胃腸副作用少,體液濃度高,細胞穿透力強,半衰期長,用量小,5mg~10mg/(kgd),分2次口服。新藥阿奇黴素膠囊首劑10mg/(kgd),以後5mg/(kg?d),一次口服,5天為一療程。因半衰期長,停藥後藥效尚可持續1周。也有選用諾氟沙星或環丙沙星每次0.4g,2次/d,療程5~7天。

 支原體肺炎中醫治療  

肺炎屬於溫熱病範疇中的“肺熱喘咳”、“風溫犯肺”等症。常用中藥有: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寒水石、銀花、連翹、蘇子等。發熱有汗可加黃芩,或重用生石膏;發熱無汗時可加鮮蘆根;咳喘多痰加天竺黃、萊菔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