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


1. 正常血壓的標準是多少?

正常成人血壓應該是收縮壓 90~140 mmHg(12~18.7kPa)/舒張壓 60~90 mmHg(8~12kPa) 之間,脈壓差為 4.0~5.3(30~40 mmHg),高於這個範圍就可能是高血壓或臨界高血壓,低於這個範圍就可能是低血壓。

健康人兩側上肢血壓可以不同,左右兩側之差為 10~20 mmHg,正常血壓也有晝夜波動,24 h 內最大差值可達 40 mmHg(5.33kPa),還有季節性波動。

2. 什麼是低血壓?

低血壓是體循環動脈壓低於正常,伴有疲乏、無力、精神萎靡、頭暈等症狀的總稱,一般來說,在不同日的同一時間多次測量安靜狀態下成人肱動脈血壓低於 90/60 mmHg (12.0/8.0kPa) 時,即可稱為低血壓。

其中有症狀的部分稱為低血壓病。

3. 什麼是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生理性低血壓狀態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症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常見於經常從事較大運動量的人群如體育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而體型瘦長的年輕婦女也不少見,生理性低血壓可有家族性傾向,無重要臨床意義。

4. 什麼是病理性的低血壓病 ?

也稱繼發性低血壓病:是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

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以致出現虛脫和休克的徵象,稱為急性低血壓,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的血壓急劇降低;

而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於嚴重的肺結核、惡性腫瘤、營養不良、惡病質等的低血壓,其防治主要是針對原發病治療。

5. 低血壓是怎麼發生的?

原發性低血壓病的發病機制迄今未明,多數學者認為可能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血管舒縮中樞的抑制過程加強,血管收縮與舒張動態平衡發生障礙,血管舒張佔優勢,最終導致動脈血壓降低,此外,內分泌功能失調,體內某些調節血壓的物質排泌失衡,如血管緊張素-腎素-醛固酮系統,兒茶酚胺類等升壓物質分泌降低,而緩激肽,組胺,5-羥色胺等舒血管物質增多,也可能參與低血壓病的形成,至於遺傳因素,年輕時患過某些傳染病,慢性扁桃體炎、咽峽炎,營養失調如維生素 C、維生素 B、維生素 B1 和維生素 B6 缺乏,以及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職業等等對低血壓病的產生也可能有關。

6. 低血壓病有哪些症狀?

低血壓病主要有以下表現:

(1)疲乏無力: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軟無力,經午睡或休息後可好轉,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這種倦怠感與患者實際工作或活動所消耗的體力不相稱,即這種乏力並非都是因疲勞過度所致,這種疲乏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過多的肌肉收縮不協調,而不恰當地消耗肌力所致;

(2)頭痛頭暈:在低血壓病的患者中,頭痛可以是惟一的主訴,其頭痛往往在緊張的腦力或體力活動後較為明顯,頭痛性質和程度不一,多表現為顳頂區或枕下區隱痛,也可呈劇烈的搏動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頭暈輕重不一,輕者兩眼發黑,眩暈;重者可以失神,甚至暈厥倒地,常在突然改變體位,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時最易發生,此外,靜止而又負擔過重的工作條件下也易發生,頭痛和頭暈可能與血壓低致腦灌注不足有關;

(3)心前區隱痛或不適:低血壓病患者心前區隱痛、不適,不僅可在體力勞動或緊張腦力勞動時發作,在安靜時也可發作,甚至引起心絞痛樣發作,尤其多見於 40 歲以上患者,這種情況不僅見於低血壓病並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於血壓過低本身導致冠脈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產生上述症狀;

(4)神經功能障礙:可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和失眠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可表現為多汗,皮膚蒼白或輕度發紺,渾身忽冷忽熱,時有蟻爬感,手腳麻木等;

(5)內分泌功能減退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一類物質不足,部分患者血糖降低和性功能衰退;

(6)其他:可表現為食慾不振、腹部不適、消化不良,以及紅細胞增多、白細胞減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徵象。

7. 懷疑低血壓,該到哪個科就診?

如果懷疑自己患有低血壓,應該及時到醫院內科如心血管內科或者神經內科明確診斷,以期早期治療。

8. 低血壓病怎麼診斷?

原發性低血壓病的診斷主要根據動脈血壓測值達低血壓標準,除外繼發性低血壓病和生理性低血壓狀態,結合臨床表現可以作出診斷。

低血壓患者注意提供以下情況有助於診斷及鑒別診斷:

(1)除低血壓外,有無其他血管症狀,有無其他系統疾病,如無則考慮為原發性低血壓。

(2)有無急重症造成急性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功能減低,心排血功能障礙。

(3)有無引起低血壓症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有無高原居住史,有無引起低血壓症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及臨床表現,有無代謝性疾病,脊髓病變。

(4)低血壓狀態是何時發生的,與體位有無明顯關係,有無長期臥床病史,有無外科手術、外傷而導致自主神經損害的原因。

(5)低血壓發生的時間長短,臨床表現與服用藥物的關係。

通過詳細回顧以上情況,能明確低血壓是原發性或繼發性,是否為急性低血壓,結合臨床其他資料,可能明確原發病因。

9.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會出現哪些症狀?

自主神經又稱植物神經,它不受人的意識支配,直接或間接調節內臟器官的功能活動。當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時可以出現下述症狀:

(1) 呼吸系統:呼吸深度和頻率的改變;

(2) 心血管系統:可出現陣發性高血壓、週期性低血壓、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及類似心肌梗塞的相關表現;

(3) 消化系統:胃腸功能紊亂及消化液分泌障礙;

(4) 泌尿系統:可出現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甚至尿失禁或尿瀦留;

(5) 神經內分泌系統:面部潮紅、出汗異常、血糖、血脂代謝紊亂、瞳孔擴大或縮小;

(6) 其他:性功能紊亂、睡眠障礙等。

10. 低血壓應該怎麼治療?

生理性低血壓狀態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但應定期隨訪(即定期瞭解患者病情變化和指導患者康復的一種觀察方法,一般 1~3 個月到醫院門診監測血壓或者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登門等方式瞭解患者血壓及病情變化情況),因為某些所謂生理性低血壓狀態在一定情況下,可能轉變為低血壓病,也可能原屬病理性低血壓病,只是早期未能發現有關病理改變而誤認為是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1) 飲食營養方面應給予高營養、易消化和富含維生素的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 C、維生素 B 族和煙酰胺 (維生素 PP) 等。適當飲用咖啡、可可和濃茶,有助於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改善血管舒縮中樞功能,有利於提升血壓和改善臨床症狀。

2) 適當參加運動和醫療體育:如醫療體操、保健操、太極拳、按摩以及理療等有助於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血壓。

3) 對於上述治療無效:臨床症狀嚴重者,可酌用小劑量激素,如 9-a 氟氫可的松 0.1 mg/d 開始,根據治療反應逐漸增加劑量,本藥具有水鈉瀦留作用,通過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壓。必要時可輔以咖啡因、麻黃鹼 (15~30 mg,1~3 次/d) 和鹽酸士的寧肌內注射。

此外,根據臨床症狀可予以對症治療。

11. 低血壓怎麼預防?

(1)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症狀。   

(2)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或舉起重物、、排便後起立動作都要慢些。   

(3)洗澡水溫度不宜過熱、過冷,因為溫度過熱可使血管擴張而降低血壓,溫度過冷會刺激血管而過快增高血壓。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   

(4)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尤宜穿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以加強靜脈回流。體格瘦小者應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5)不要在悶熱或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

(6)無症狀性低血壓不需要特殊處理,可以通過適當參加體力活動來增強體質,提高對血壓變化的調節能力。

12. 低血壓的人日常注意事項有哪些?

(1)平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均衡的飲食,培養開朗的個性,及足夠的睡眠。所以低血壓的患者,應過規律的生活。

(2)低血壓患者入浴時,要小心防範突然起立而暈倒,泡溫泉也盡量縮短時間。

(3)對血管擴張劑,鎮靜降壓藥等慎用。

13. 低血壓病的飲食有哪些注意事項?

(1)葷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證攝入全面充足的營養物質,使體質從纖弱逐漸變得健壯。

(2)如伴有紅細胞計數過低,血紅蛋白不足的貧血症,宜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鐵、銅、葉酸、維生素 B12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諸如豬肝、蛋黃、瘦肉、牛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紅糖及新鮮蔬菜、水果。糾正貧血,有利於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腦的供血量,提高血壓和消除血壓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狀。

(3)伴有食少納差者,宜適當食用能刺激食慾的食物和調味品,如姜、蔥、醋、醬、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4)與高血壓病相反,本病宜選擇適當的高鈉、高膽固醇飲食。氯化鈉 (即食鹽) 每日需攝足 12~15 克。含膽固醇多的腦、肝、蛋、奶油、魚卵、豬骨等食品,適量常吃,有利於提高血膽固醇濃度增加動脈緊張度,使血壓上升。

14. 低血壓的併發症有哪些?

低血壓病的患者可有食慾不振、抵抗力降低、易疲勞、工作能力下降、心情壓抑、抑鬱症、生活質量下降、血糖降低或性功能衰退、視力、聽力下降,誘發或加重老年性癡呆,頭暈、黑矇、昏厥、跌倒、骨折發生率大大增加 。因灌注不足可致短暫腦缺血發作、腦梗塞、心肌缺血(如心絞痛等併發症),常在突然改變體位時發生。

所以如果低血壓患者感覺症狀比較嚴重,最好到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存在其他器質性病變。

15. 體位性低血壓有哪些類型?

體位性低血壓分為突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突發性多因植物神經 (也稱自律神經,掌握著生命攸關的生理功能:如心臟搏動、呼吸、消化、血壓、新陳代謝等) 功能紊亂,引起直立性小動脈收縮功能失調所致。

主要表現是突然變為身體站直的直立體位時血壓偏低,還可伴有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軟弱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嚴重時會發生暈厥。

繼發性多見於脊髓疾病,急性傳染病或嚴重感染(如大葉性肺炎),內分泌紊亂,慢性營養不良或使用降壓藥、鎮靜藥之後。

16. 體位性低血壓的易發人群有哪些?

體位性低血壓是老年人和兒童的常見病。

據統計 65 歲以上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者約占 15%,其中 7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可高達 30%~50%。

老年人由於心血管系統逐漸硬化,大血管彈性纖維也會減少,交感神經增強,可使老年人收縮期血壓升高。長期偏高的血壓,不僅損害壓力感受器(位於頸動脈處)的敏感度,還會影響血管和心室的順應性。當體位突然發生變化或服降壓藥以後,在血壓突然下降的同時,缺血的危險性也大大增加。

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力較差,可能與其心室舒張期充盈障礙有關。

因此,任何急性病導致的失水過多,或口服液體不足,或服用降壓藥及利尿藥以後,以及平時活動少和長期臥床的病人,站立後都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17. 體位性低血壓的人需要注意是什麼?

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時,應反覆測量不同體位的血壓,以便明確診斷,對症治療,避免因暈厥給病人帶來不良影響。體位性低血壓除病因治療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飲食,補足營養,避免飲食過飽或飢餓,不飲酒。

(2)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避免勞累和長時間站立。

(3)症狀明顯者,可穿彈力長襪,用緊身腰帶。對少數慢性體位性低血壓患者,也可給藥物治療。

(4)為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發生,長期臥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在站立時動作應緩慢,在站立前先做準備動作,即做些輕微的四肢活動,也有助於促進靜脈血向心臟回流,升高血壓,做好體位轉換的過渡動作,即臥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位都應緩慢,從而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發生。

18. 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有哪些?

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包括四類:

(1)抗高血壓藥:以胍乙啶和神經節阻斷藥最常見,其他還有肼苯噠秦、雙肼苯噠秦、優降寧和α-甲基多巴等。這類藥物都能使血管緊張度降低,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

(2)鎮靜類藥:以肌肉或靜脈注射氯丙秦後最多見。氯丙秦除具安定作用外,還有抗腎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另外還能使小靜脈擴張,回心血量減少。

(3)抗腎上腺素藥:如妥拉蘇林、酚妥拉明等,它們作用在血管的α-腎上腺素受體(收縮血管的受體)上,阻斷去甲腎上腺素的收縮血管作用。

(4)血管擴張藥: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鬆弛血管平滑肌。

19. 體位性低血壓的服用藥物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在使用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時,必須提高警惕,注意避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預防的方法有:

(1)告訴病人應用此類藥物後不要突然站起,最好靜臥 1~2 小時,站立後如有頭暈感覺,應繼續臥床休息。

(2)用藥後,夜間起床大小便最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故夜間最好不入廁大小便。

(3)大量出汗、熱水浴、腹瀉、感冒、飲酒等都是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誘因,應該注意避免。清晨起床時須加小心。

20. 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時怎麼辦?

一旦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立刻將病人抬放在空氣流通處,或將頭放低、鬆解衣領、適當保溫,病人一般很快甦醒。

對發作持續較長而神智不清楚的病人,可補液擴充血容量,皮下注射升壓藥。

由氯丙秦所致的體位性低血壓禁用腎上腺素,因為腎上腺素具有 α作用和β作用,而α作用可被氯丙秦所阻斷,β作用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引起某些血管擴張,使血壓進一步降低。此時可選用單純興奮α受體的擬腎上腺素藥,如美速可新命,或新福林等,但糾正血壓效果也不可靠。

21. 體位性低血壓怎樣預防?

  • 合理飲食,避免飲食過飽或飢餓,進餐後不宜立即起立和從事體力活動。
  • 不飲烈酒,可適當飲用少量葡萄酒。
  • 平時應根據自己的身體耐力制訂鍛煉計劃,堅持運動,增強體質。多飲水可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壓。活動後出汗較多時,注意鹽和水的補充。
  • 還要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避免勞累和長時間站立。
  • 在起立或起床時動作應緩慢,做些輕微的四肢準備活動,有助干促進靜脈血向心臟回流。
  • 站立時做交叉雙腿的動作也有助於增高血壓。

22. 直立性低血壓的人應該注意哪些?

直立性低血壓是由於體位(坐臥位轉變為直立位)的改變,血壓急劇下降,血液不能及時供應大腦的需要而引起低血壓相關症狀;

直立性低血壓的人可以穿彈性襪。

夜間起床小便或早晨起床之前宜先活動四肢,或伸一下懶腰,這樣活動片刻之後再慢慢起床,千萬不要一醒來就猛然起床,以預防短暫性大腦缺血。

也可以在站立之前,先閉合雙眼,頸前屈到最大限度,而後慢慢站立起來,持續約 10~ 15 秒鐘後再走動,即可達到預防直立性低血壓的目的。

另外,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更容易適應血壓降低的變化,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

加強營養多食易消化蛋白食物如:雞蛋魚乳酪牛奶等,多喝湯多飲水適當增加鹽份攝入。

23. 孕婦低血壓的原因有哪些?

孕婦低血壓的常見原因有兩種,第一種是因為孕婦貧血或者其他疾病造成的,這種低血壓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叮囑,合理補充營養,懷孕後盡量不去服用藥物以免對胎兒造成傷害。另外一種則是懷孕後睡姿引起的低血壓稱為「仰臥位低血壓綜合症」,因此習慣於仰睡的孕媽媽一定要小心「仰臥位低血壓綜合症」,這是一種在特定的仰臥位時導致的血壓急驟下降的一系列症候,甚至會導致休克。

為防治孕婦仰臥低血壓綜合征,應從妊娠 28 周 (孕 7 個月) 開始,對孕婦可進行此項監測,一是孕婦個人要留心在仰臥一定時間以後有無上述症狀出現:二是讓孕婦仰臥 10 分鐘左右測定其血壓,看血壓是否降低。這樣就可能及時發現。防治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改變臥姿,多採取左側臥位,改變仰臥的習慣,起碼不要長時間仰臥。

無論是哪一種低血壓病人,都可以適當多吃些鹹一點的食品,因為鹽能使血壓上升。每天多喝水、多運動能增加血容量,有利於糾正低血壓。

24. 低血壓病有沒有生命危險?

低血壓在平時一般沒有特殊不適,但是如果合併其他疾病如感染,高熱時,就可能因血壓過低出現頭暈、心慌、暈厥、休克等,從而可能危及生命;平時雖然感覺不明顯,但也會造成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慢性缺血,甚至導致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等疾病,所以低血壓不容忽視。

25. 低血壓病需要與哪些疾病鑒別?

低血壓需要與下面幾種疾病做鑒別:

1)體質性低血壓:又稱原發性低血壓,臨床上主要見於體質瘦弱的人,尤其時 20~40 歲青年女性,可有遺傳傾向。

2)體位性低血壓(包括特發性、繼發性和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

3)繼發性低血壓: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腺垂體功能減退症、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心血管疾病、藥物性低血壓和其他原因諸如高原型低血壓、類癌綜合征等所致。

26. 低血壓病能不能獻血?

患低血壓的人不建議獻血,雖然低血壓的人血液可以沒任何有問題,對別人沒有影響,但低血壓本身會對自己產生影響;而且,我國紅十字會要求獻血者血壓必須在 90-140/60-90 mmHg 的範圍內,脈壓差大於或等於 30 mmHg 才符合獻血標準。

參考文獻:

胡大一. 心血管內科學高級教程.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2

責任編輯: 劉婧

本文由「王光輝」獨家授權使用,拒絕其他任何形式的轉載